“全面二孩”政策来临 生不生成焦点问题
刘佳楠 绘。
近几天,“全面二孩”政策话题在网络等媒体火热一片,打开微博、微信朋友圈,“‘全面二孩’开放了,想生二宝赶快行动起来!”“养两个压力有点大。”“再等等吧,政策还没正式落地呢!”诸如此类消息随处可见。
10月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闭幕,会议决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全面二孩”政策要来了,那么,大众做好迎接“二宝”时代的准备了吗?
政策落地前需等修法
“现在父母身体都还算硬朗,但我的年龄已接近黄金生育时段末期,希望新的生育政策尽早出台,可以抓紧再生一个。”这是35岁房珍的心声。房珍和丈夫都是非独子女,自小习惯了大家庭生活的他们,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生活在有兄弟姐妹陪伴的家庭。而“全面二孩”的开放,无疑让这对夫妻看到了希望。
不过,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国家仅对计划生育政策作出原则性的规定,具体的生育政策在省级层面制定。各省份计划生育的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规定。也就是说,全面放开二孩政策需等待各地人大修改地方法律之后,方可最终落地。
国家卫生计生委表示,将继续坚持计划生育政策,“全面二孩”尚无时间表,目前正在抓紧制定全面放开二孩相关规定。
2014年1月17日,我省“单独二孩”政策生效,成为全国首个政策落地省份。但对2014年1月17日之前“抢生”单独二孩者,仍属不符合政策生育,需参考户籍所在地的规定标准缴纳社会抚养费。
“从‘单独二孩’开放情况来看,全面放开二孩后,市民在选择生育方面会越来越理性。”区卫生计生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区将严格根据中央政策、地方法律法规,参照省“单独二孩”生育政策及相关配套政策规定;同时建议目前有“全面二孩”生育意向的家庭不要急于生,最好等待本省计划生育新条例政策正式落地后再安排生育计划。
生或不生?养育成本是焦点
自去年1月至今,全省实施“单独二孩”政策已有一年多。根据相关民间调查显示,多数人对这一政策表示欢迎,但生育意愿却一直遇冷,并未出现预期中的“婴儿潮”。
据统计,截至今年9月,我区已审批628对“单独夫妇”再生育申请,目前共有340名“单独新二孩”出生,低于预期数量。
从事销售工作的秦女士已有了一个3岁的儿子,她和丈夫都是独生子女,完全符合政策生育条件。“我是不想要第二胎了,时间,金钱、精力方面都耗不起。”当被问到要不要第二个孩子时,今年30岁、正值育龄的她却坚定地否决了。“生育肯定影响工作,加上产后恢复、岗位再适应都要相当长一段时间,孩子多,精力分散,造成工作效率下降还会丢掉饭碗。”
现在,秦女士的儿子已上幼儿园,上下学由她父母负责接送,但她和丈夫还会尽可能挤出时间,参与孩子的教育。自孩子出生,光是怀孕、哺乳、玩具等方面就投入了7万多元,紧接而至教育成本更让她不敢多想。如果再生一个,以目前的收入肯定支撑不了更大的花销。
“为人父母,管生,但更要管养。增加一个孩子,家庭生活、抚养教育方面压力肯定更大,我觉得选择二孩时一定要慎重。”同为85后独生子女的小曾最近刚升级为人父,得知“全面二孩”开放后,不少亲友同事都劝他再生一个,但他觉得现在时机还不成熟,等过几年经济条件好一点后再考虑。
有关专家表示,抚养、教育成本不断增加,职业女性工作、家庭发展难以平衡,优质医疗、教育资源不足,这些都是制约不少家庭生育二孩的因素。像秦女士、小曾这样的并不在少数,大多数人表示,如果没有足够的条件让两个孩子都享受到较好的生活、教育等,暂不会考虑生育二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