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镇海人民的出行与饮食 来看社会的变迁

发布日期:2015-10-16 09:07 来源:镇海新闻网
字号:
分享:

  1985年,镇海撤县建区。三十年来,镇海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里,记者为你介绍三十年镇海居民出行和饮食之变,了解当年的公交车和高级餐厅,解读带有浓浓年代感的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1984年,停靠在站点等待上客的“长途车”。

  出行 风靡一时的“长途车”

  上世纪70年代,自行车和手表、缝纫机一起被称为“三大件”,当时这些东西需要凭票用券购买,一般人家很难买到,老百姓大都徒步出行。

  “那时候骑自行车就跟现在开宝马车一样威风。”市民王建兴回忆,“自行车要进行一番精心打扮,车梁用彩纸裹起来,车条要绕上几圈毛线转起来才好看。车子被擦得锃亮,骑过去,留下一路‘叮呤呤’的脆响,路人都很是羡慕。”

  时间推移,1984年,镇海街头出现了“长途车”供市民乘坐,极大地方便了市民的日常出行。“长途车”是当时人们对从镇海出发前往宁波北站大巴车的俗称,基本是翻新车,和今天我们乘坐的公交车外观相似,功能也相同。

  运行模式与公交车类似

  1960年出生的朱国平是区公路运输总公司的一名退休驾驶员,拥有近30年的驾龄,他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公共交通记忆犹新。“‘长途车’的开通是一件造福百姓的事情,从此大家去宁波方便了很多。1990年,公司总计只有不到十辆大巴车,乘车的人很多,至少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满座。”朱国平回忆,当时只有部分单位、工厂有车,普通老百姓没有私家车,想出远门就选择坐“长途车”。

  “1985年前后,乘坐‘长途车’是一件很新鲜事情,我和几个朋友专程买票去体验坐车的感觉。骆驼汽车站人很多,慈溪去宁波的车子也在那里停靠。我记得‘长途车’是40座或者50座,有几辆车还有两节车厢,车里唯一的电器是驾驶员头顶的一个壁挂小风扇,现在这样的车子没有了。”市民刘福生告诉记者。

  朱国平开过三种班次的“长途车”,分别是汶溪、横溪、河头发车前往宁波北站。“长途车”的运行模式和今天的公交车类似,会在途中设点停靠。

  以其中一种班次为例,起点站是汶溪,接下来依次停靠庶来、长石、胜光、骆驼汽车站、团桥、洪家、庄市、宁波北站。这些老式的站名充满了年代感,有的已不复存在。

  除了庶来、胜光和洪家三个站点,其他站点均有售票处,市民凭票上车,这三个站点上车的乘客则需要在下一个站点下车补票。另外,每两个相邻站点间的路程和行驶时间是不同的,通常行驶5—10分钟停靠,但是庄市站停靠之后便径直开往宁波北站,行驶的20分钟内不再停靠。“长途车”行驶全程在一小时左右,车速四五十码,全程无人报站,乘客要自己看路。

  “每条线路每天只有四班车,早上6点10分发第一班车,下一班车三个多小时后发车,一天之中最晚的班车是15点20分从宁波北站返回。错过了这些班车,市民出行就只有另想办法了。”朱国平说,因为车子少,如果有哪一辆车坏了,就只能暂时停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区的水泥路还不普遍,不少路段是泥巴路或石子路,路上钉子、玻璃渣等杂物多,加之“长途车”的轮胎均为橡胶材质,每辆车每月都会出现几次被扎坏轮胎而导致停运的情况。

  忙季调用货车增开班次

  1956年出生的九龙湖镇居民周均国回忆起一幕上世纪70年代末的场景:年底他从家中出发去宁波第二百货商店采购年货,没有交通工具,只能靠双腿行走。凌晨2点起床摸黑出发,徒步行走两个半小时到达宁波第二百货商店,购物、逛街到下午两点多启程返回,等提着大包小包走到家已是天黑,只觉手脚酸痛。

  周均国的状态是当时人们的常态,他告诉记者:“那时候连骑自行车的人都很少,年轻人都是结伴走路,因为远和不便,通常一年只能去一两次第二百货。”

  自从“长途车”出现之后,周均国的生活有了转变。“1984年,我可以先走到骆驼汽车站买票,票价是四毛钱,乘坐‘长途车’前往宁波北站。这样一来,方便太多了,我一个月就要去宁波市区两三次。”

  然而,四毛钱的票价对普通农民来说显然是贵的,那时候一个成年劳动力在生产队工作一天,只有五到八毛钱的收入,因此许多人依然舍不得花钱乘坐。

  “1990年,从汶溪到宁波北站全程票价是一块三毛五,如果是骆驼汽车站坐到宁波北站,票价则是六毛五。后来几年,票价一直在慢慢上涨,一度涨到全程两块三毛五。”朱国平回忆,1990年时,一名“长途车”司机的月薪有六七十元,十分可观,老百姓都笑称他们是“开车老板”。

  农民的生活基本都是围绕着天时和农活展开的,“长途车”的运行有明显的淡季和忙季。四月份播种、七八月份农忙、十一二月收割,这些月份便是“长途车”运营的淡季;每年年底生产队分红之后,农民手中可支配收入增加,则是“长途车”运营的忙季。在忙季,每一趟“长途车”都是坐满加站满,甚至有许多人挤不上车。

  贵驷街道朝阳村村民沈祝华出生于1954年,他向记者讲述了一些难忘的经历。1986年和1987年的春节前后,每天往返镇海、宁波两地的居民数量实在太多,平日的几趟“长途车”无法满足大家的出行需求,公路运输总公司临时动用了几辆半挂货车,增开班次。“货车载货区上方用牢固的篷布遮盖搭建成车厢,里面有几条长凳,还有一些供乘客手扶的拉绳。大部分人上车之后都是全程站立。那时候我们觉得能乘上这辆车已经很幸福了,过了两个很特别的春节。”沈祝华说。

  除了开往宁波的班车,上世纪90年代,从我区发车开往慈溪、诸暨等临近县、市的长途班车也陆续开通了五六班。

  转眼时间来到2000年,随着城市建设发展和市民出行需求增长,市公交所属镇海公司成立,所开通的班次能多方位满足市民出行的需要。上下班高峰时段,每隔8—15分钟便有一趟班车,中午时间则是15—20分钟有一趟班车,夜间最后一班车是22时。除此之外,公交车不断更新换代,车内的硬件设施不断优化,实现无人售票、电子报站,单程公交车的票价只要两三元,十分亲民。

  “除了车,镇海的道路也是越来越宽阔。上世纪90年代初,329国道还是两车道,至90年代末就变成了四车道。泥巴路和石子路迅速减少,现在都是水泥路。2005年开始,马路上的私家车如雨后春笋冒出,现在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也开通了,市民出行的选择太多了。”朱国平感叹。

 

  西餐厅服务员合影。

 

  1984,西餐厅厨房忙碌的景象。

  饮食 西餐厅让镇海人开了眼界

  走上南大街,两旁商铺林立,熙熙攘攘的人群,演绎着这里的繁华。回眸上世纪80年代中期,这里有当年镇海唯一一家先期引进的高级餐厅——迎宾西餐厅,位置就在现在新华书店对面,南熏别院这里。“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西餐厅为当时老百姓打开了餐饮的“视界”。

  白驹过隙,如今的这个位置,已经找不到当年西餐厅的踪迹,但它当年的鼎盛和名声老镇海人记忆犹新。记者找到了当年的老照片和西餐厅的工作人员,讲述西餐厅背后的故事。

  装修洋气,市民争尝鲜

  牛排、沙拉、咖啡、卡座……这些如今稀松平常的西餐,在上世纪80年代还是一个新奇的事物。吃惯了白米饭这样的中式食物,用惯了筷子、勺子,西餐带血丝的牛肉,大盘装,量少,冷菜,使用刀叉,这些无疑是对镇海市民传统饮食习惯的一次颠覆。原本只在外国电影里看到的用餐场景如今在家门口就能体验。迎宾西餐厅,有多少市民在那里吃到了平生第一顿西餐呢?

  史永华是当年镇海人民剧院的经理,从电影院调任剧院后贯彻文化部政策,发展第三产业,搞多种经营,迎宾西餐厅就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开张的。1984年5月13日,人民剧院开了一家冷饮店,下半年11月左右就将冷饮室改成了西餐厅。

  “面积有200平方米左右,二层楼,有六七张圆桌,还有卡座,可以容纳百来人用餐。”徐邦其是当时人民剧院的副经理,负责西餐厅的装修和采购。三十年过去,再回忆起这家西餐厅,徐邦其娓娓道来,“西餐厅一开张就火了,镇海第一家,印象中当时宁波也不多。除了招待外宾,市民们也争相来尝鲜。改革开放后,市民的观念也开放了,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都挺高,尤其是年轻人。”

  徐邦其告诉记者,西餐厅的装修也很洋气,在那个年代算是非常时髦,名气很响,被市民津津乐道,去西餐厅用餐也成了件很摩登的事。

  市民张阿姨今年60多岁,年轻时也爱赶时髦。她告诉记者,当年西餐厅一开张镇海就轰动了,她和丈夫在西餐厅开张不久就去临了市面。“点了牛排还有咖啡,吃得很慢,细细品位,感受了西式的生活方式。服务员们都很漂亮、亲切。后来,我和丈夫每次发工资后会来西餐厅‘腐败’下。”张阿姨感慨,“现在满大街的西餐厅不觉得稀罕了,三十年前的西餐厅那可是很不一样的,当时我心里就想,生活水平会越来越好的。”

  大厨坐镇,服务员摩登

  西餐厅的后厨由三位大厨负责,他们互相称呼“老大,老二,老三”。老大是小港红联人,原先在远洋轮船上给外国船员做饭,有丰富的做西餐经验,特意被请过来掌厨;老二叫谢来兴,原本是在贵驷做中餐的,调来西餐厅后经过一段时间培训,也能上手。老三是一位姓杨的师傅。就这样,三个男人撑起了一个西餐厅厨房。

  谢来兴如今退休在家,他告诉记者,自己原先有四年的做中餐大厨的经验。中餐厅的后厨厨房烟熏火燎,重油重味,相比起来,西餐厅的后厨就很西化,厨师每天要穿白色的制服,戴着帽子,油气不重,做起来也比中餐简单。他在上海培训了一段时间后很快适应了做西餐的规律。

  在谢师傅的印象中,西餐厅的后厨每天都是忙碌的,做菜、装盘,常常从早上八点忙到凌晨。没有了油盐酱醋,多了牛排的煎制,意大利面的烹饪,面包蛋糕的烘焙,整个厨房香气扑鼻。谢师傅说,西餐厅的名气渐渐打响,菲利牛排、德国牛排,还有沙拉、咖啡,这些原本离市民餐桌很远的西餐食物,渐渐被一些顾客接受,西餐厅成了年轻人约会的好去处,生意非常好。另外,西餐厅的蛋糕和面包非常有名气,奶香扑鼻,价廉物美,售价2.5分一个,在市民中口碑很好,经常售罄。

  服务员是一家西餐厅很重要的配备,迎宾西餐厅除了有实力强劲的后厨,前台服务员也是下足了工夫。统一的制服,周到的礼仪,这些都让前来用餐的市民眼前一亮。

  吴一萍当年二十多岁,是服务部的负责人,包括她在内的八名女服务员负责前台的服务工作。挺括的红色西装外套,蓝色的裤子,微烫的头发,女孩子们这样有精气神的打扮当服务员在镇海还很少见,也成了西餐厅的一大亮点。“西餐真是讲究啊!”不少市民这样赞叹。

  吴一萍回忆,西餐的礼仪服务很是讲究,并不是端端盘子那么简单,八朵金花一起接受了培训,从站姿到微笑到上菜的程序,西餐的文化礼节让人如沐春风。

  “我们提供的主食有牛排、意面,饮料有葡萄酒、牛奶、汽水、咖啡,桔子水,客人来了点单,我们服务员就按序上菜。客人很多,年轻人会来赶时髦尝鲜。消费价格对普通市民来说有点稍贵,牛排一块多点,牛奶二毛钱,桔子水五分钱,汽水一毛五,不过顾客依然络绎不绝。”吴一萍说。

  西餐厅开了近一年左右,其间生意非常不错,当年的国家级的媒体也采访报道了镇海人民剧院发展三产初显成效的新闻,引起轰动。后来就改成了中餐厅。徐邦其告诉记者,西餐厅一段时间的生意红火主要是一些顾客的新鲜劲,这个劲头过去,对西餐也就不热络了,毕竟西餐跟传统的中餐差别挺大,消费也高,一些市民也很难接受西餐的口味。他强调,西餐厅的开张还是有很重大意义的,这是一次改革开放、思想开放的尝试,丰富了镇海人民的饮食文化,也让大家开了眼界。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