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自故乡来——原侨办主任徐孝芳与宁波帮
图为徐孝芳近照。
1979年1月,春寒料峭,34岁的徐孝芳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三十而立”的他首份工作就是在县侨办,那一年是“文革”后侨办恢复的第一年,当时的侨办总共只有两个人。但就在这里,在人民路梧桐交掩的古朴傅宅中,踌躇满志的他和那些叱咤商界风云人物的故事由此展开。
信任无价
“那真是太长了,近廿年了,我该从哪里开始讲,那时改革开放,邓小平同志号召‘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徐老先生坐在我身旁,将属于他和包氏兄妹的故事娓娓道来。
“1957年时,我们在村里的祖坟被挖、祖宅被占,不忍心回宁波啊。”包氏兄妹发出如斯感慨后,为积极响应号召,团结宁波帮建设家乡,徐孝芳被委派帮包氏兄妹找到先人遗骨的任务,并在地方政府的协助下修缮包氏祖宅。
“当时村里土改,将所有老坟都推平了,那些墓碑都被拿去修筑水渠或铺桥面。我除了翻看每一块石板外,还在田里刨碑,希望能找到一点关于包氏祖坟的线索。”回忆起那时,徐孝芳笑称,半月有余的时间里,钟包村的角角落落都能看到他东翻西找的身影。
久寻未果之下,他开始走访村里的老人,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找到了当年推平包家祖坟的老人,“我把坟扒掉以后,骨头收起来送到宁波四明公墓去了。”老人这样回答。
得到了想要的线索,徐孝芳马不停蹄赶往公墓,不料当时公墓已迁址至鄞县,在原地建起了一座钢铁厂。“我当时憋着一口气来到鄞县,却发现那里没有任何关于包氏祖坟的信息,线索又断了。”徐孝芳回忆起当时的重重困难,唏嘘不已。
然而柳暗花明又一村,在徐孝芳重新回到钟包村走访时,一位老婆婆为他提供了线索,在江北压赛堰还有包氏兄妹的嫡亲外甥陈圣蟾,四明公墓迁址的时候,先人遗骨已被陈圣蟾移到了汶溪公墓,入土为安。至此,历时两个月,徐孝芳终于替包氏兄妹找到先人遗骨所在。
“这事说起来很快,但其实每个细节都需要付出很大努力。”徐孝芳喟叹道,仿佛又回到那段忙碌的时光,“后来修缮包氏祖宅的种种难处,每一步都走得很难但踏实。”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1984年,修缮一新的包氏祖宅迎来了它的主人,包氏兄妹看着记忆中的家,刹那间百感交集。当包玉书看到钟包村仅有的那所小学依旧极其简陋,破败得没有门和窗户玻璃时,他十分心疼。
“一定要把学校修好,没有门窗,孩子们冬天该多冷。”包玉书将徐孝芳拉到一旁,悄悄叮嘱。
临走前,兄妹几人留下100万港币。6个月后,修葺一新的钟包路和钟包小学让包氏兄妹赞叹连连,“真没想到你们能做的那么好,而且那么快。”之后包氏兄妹捐资的“龙赛”在镇海区遍地开花。
朝乾夕惕
“邵逸夫也是通过找寻祖坟、祖宅,引动他的乡情,动员他参与到建设家乡的队伍中来。”徐孝芳回忆道,当时他在庄市勤勇村找到了邵逸夫侄孙邵铁牛,得知邵氏祖坟迁至鄞县凤凰山。在邵氏老宅修整完毕后,邵逸夫回来了。
离别家乡岁月多,看着陌生又熟悉的邵氏老宅,十五岁离家的邵逸夫难以自制,当下就出资在村中建设邵氏康乐园,此后,他不断向宁波乃至全国捐资。
在徐孝芳的回忆里,顾兆田、应行久、张爱芳、李明昌、包从兴、包玉星、张和祥……每一个名字都是一段长长的故事。那一件件,一桩桩的事情,让宁波帮不再是只存在于书中的人,赵安中、陈志耀、翁伟年这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也变得立体而鲜活。
“傅在源是在日本的宁波帮代表人物,那次是他首次来镇海,傍晚即将出发去上海,谁知他将我叫了过去,拿出一张支票,签了150万人民币交给我,‘随你们去做点什么’。”徐孝芳当时就愣住了。
第二年,傅在源再次来到镇海,镇海中学的体育馆在他的捐资下建起来,在当时的校长何性善的配合下,又成立“富的”基金,作为奖学金奖励优秀学生。
从事侨务工作十八年来,徐孝芳细心做好捐资的后期管理,他觉得这很重要:“宁波帮造福桑梓,也需良性循环。”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用近廿年的时间践行着那一句“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徐孝芳为在海外漂泊的游子们带去他们最想知道的“家事”,他就像一条纽带,连接着宁波帮和家乡的情感。(见习记者刘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