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秘密的“秘密” ——匿名社交隐忧

来源:本站 发布日期:2014-07-04浏览次数:

2014年6月30日,著名的网络安全机构“乌云”发布一则信息称,一个叫“秘密”的手机应用后台数据被窃,引起坊间轩然大波。然而不到一天后,乌云又撤销了该信息。到底“秘密”的秘密有没有被窃,成了谜。

但对于手机应用市场上众多的同类型产品来说,这件事已经让人感到不放心。问题的关键不在于“秘密”的数据是否真的被窃,而是“秘密”这款让人匿名吐槽的社交应用软件能不能让人放心。

在互联网时代,如果你感到心中郁闷,有很多途径可以让你发泄出来。现在,提供这种服务的手机应用很多,这也催生了匿名社交的火爆,“秘密”只是其中之一。

人类之间的沟通是神秘莫测的,直接表达可能承担了极大的风险,而这样绕着弯子说话,人们可能会感觉舒服很多。但一旦你自认为安全隐蔽的身份信息被曝光,风险就远甚于直接表达了。

如果是平常一个小道传闻、谣言,街坊邻里、同事同学、亲戚朋友之间互相八卦一下,匿名信息就这么传开了。所谓三大传谣名人就是——我有个朋友、我有个亲戚、我有个同学(事)。亲友间的传播倒是有限,但一旦这些八卦谣言放到互联网上,就会变成一场灾难。

但匿名软件究竟是不是真匿名?

匿名其实都是伪匿名,所有互联网产品在你使用之前都会有一个注册用户的步骤,要么是用电子邮件,要么是用手机号码,反正服务提供者至少有一个联系你的方式。虽然你用电子邮件注册了一个叫阿猫阿狗的账号,表面上是匿名的,但实际上,提供这个服务的供应商知道阿猫阿狗这个账号背后联系的电子邮件是谁,如果用手机注册,那就更直接了。

当然你可以不注册这种非要留个人信息的用户账号,但对于服务商们来说,用户信息不真实,他们就谈不上现在或者将来赚钱。环顾一圈,不要求用户采用真实资料注册的服务真是极为罕见。

而匿名社交,就更只是个乌托邦。

那些需要利用你社会关系网络构造个人隐私传播网络的那些服务,就更加需要你的电子邮件、手机、微博、微信、QQ号等等真实信息。如果是用一个全新的手机号注册某个匿名吐槽的应用,我敢说百分之百你是对着空气在报告隐私、散播小道消息;只有你用了常用的手机号码注册,那样服务供应商才能通过大数据、社交平台关系的接口数据,来构造你的个人隐私关系网络,让你的朋友知道。

2014年6月4日,深圳南山区法院就对一起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案件进行宣判,犯罪嫌疑人祁某在网上公开售卖一套约90G大小的QQ群数据库。早在2013年底,就已经传闻说此数据库被黑客从腾讯的服务器上获取。祁某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8个月,罚款1万元。

实际上,QQ群的数据库早已流落民间。有心人用这个库,可以清楚查到QQ上所有用户的QQ群关系,例如马化腾跟谁联系,开的是投资群还是上市群。而小人物如我们普通人,同样也有数据在内,例如你的同学、同事、损友等关系就在这个数据库中一一暴露。结合此前多家连锁酒店的用户身份数据泄露事件,有心者能结合大数据,准确计算出你身边的人什么时候去哪里开房,有没有小三小四。

互联网上的个人隐私是很难保证安全的。事实上,就算你的服务供应商的技术再高明,也无法完全杜绝一切技术漏洞。连银联、各种电子支付渠道都会泄露数据、银行资料也会被黑客攻击,像“秘密”这样一个小小的、依赖个人隐私发家的创业公司谈何容易做到安全?

如果听了上述这番话,你还是忍不住要匿名吐槽,我建议你做一下这些工作防范:匿名服务的物理服务器地址跟你地理距离越远越好——假设你用了美国的邮件服务器做电子邮箱,一旦被攻破了、数据泄露了,也可能是美国新闻,未必成中国新闻;电子邮箱、手机、微博、QQ、微信等等联络工具,把工作和生活分开,万一泄露了,也只是部分损失,比如事业上得罪老板,好歹没得罪家里妻儿;尽量忍住不发劲爆的料,裸照、露点什么的,一旦在互联网上传播,各种人肉搜索就来了:发牢骚最好只限于文字,可谓有图有真相,没图没危险。(作者为infzm网络技术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