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侨务工作者史彩霞讲述与宁波帮的点滴
图为史彩霞近照。
“要有真情,才能赢心”总结起自己近四十年的侨务工作经验,史彩霞笑了,年逾80的她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年轻许多。
在她的回忆和梳理中,宁波帮人士及其后人的故事脉络清晰,生动鲜活。这位从1966年就开始侨务工作的老大姐,在叶澄衷、叶雨庵、邵逸夫、叶吉谋、虞刚年、叶谋彰、叶谋遵……这一串散发着别样光芒的名单里,间或穿行。
“1984年,我还是庄市侨联会会长,听说了邓小平同志关于‘把全世界宁波帮动员起来建设宁波’的号召,开始寻访散落各地的中兴中学校友及早期宁波帮后人。”
故事,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一份真情
“虞先生,您比我大了7岁,怎么叫我史阿姨呢?”
“您与我母亲交好,又对母亲有大恩,当得起这一声称呼。”
回忆起这一段,史彩霞颇为感慨:虞刚年此人重情重义,是个大孝子。
他们的相识源于叶吉谋,这位“五金大王”叶澄衷最疼爱的孙女,因“文革”,晚年有一段时间生活困顿,“80多岁的老太,住着非常小旧的房子,鞋子、衣服都是破的。”当时接到讯息赶去上海见“故人”的史彩霞,心里酸酸的。此后,她沪甬两地来回奔波,为老太补衣送食,真情照顾,也常常听老太提起自己在海外打拼的小儿子。
1990年,应叶吉谋的邀请,史彩霞参加了澄衷中学90周年校庆,双鬓已然斑白的陌生男人开口一句“史阿姨”让她愣了好久。第一次见面,虞刚年就给她留下深刻印象。
“等你以后有钱了,要做善事,一定要去找你史阿姨。”虞刚年一直牢记母亲的话,发迹后,有意向捐助家乡教育时,又找到了她。
彼时的史彩霞,已年过七旬,了解了来意,她又全心全意操劳起来。本着“要捐就捐在最困难的地方”的初衷,2004年5月,经过市侨办与区侨办搭桥联系,她最终选定了位于浙闽赣三省交界处的江山市新塘边小学。
“第一次去,翻山越岭坐了7个小时的车。”史彩霞回忆,千辛万苦到了目的地,入目尽是破败、阴湿的平房。“虞先生当下有了决断,首次就捐资2.5万美元,建了第一幢新式教学楼——吉谋楼。”此后,她成了学校和虞刚年之间的桥梁,一次次将学校的发展状况告知远在海外的虞刚年,同时也给这所小学带去一个又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
2005年,吉谋楼竣工,同年虞刚年80大寿,史彩霞寄了一对珍藏多年的花石老虎作为贺礼。
“他属虎的,当时高兴坏了,现在啊,他还把这对老虎摆在旧金山家的客厅里。”谈及两人的情谊,史彩霞笑得眉眼弯弯。
至今数年,与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
一枚戒指
“叶谋遵紧紧地握着我的手说,‘史小姐,谢谢帮忙,这可是我们的传家宝啊。’”三张泛黄的旧照,被精心包在纸里,史彩霞指着其中一张印有一枚刻着“雨庵”两字金戒的照片,说起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这枚戒指连着庄市叶家一门三代人。
叶雨庵,叶氏义庄最早的管理者之一,曾斥资兴建庄市同义医院(现宁波康宁医院)、疏浚中大河,建造千岁桥等,同他族兄叶澄衷一样,都是大善人。其子叶庚年,早年就读于叶氏义庄,为中兴中学校友。
“当时,政府归还早期地主富农被占用的房子,我就出面写信给已经旅港的叶庚年先生,告之叶雨庵祖宅事宜。”为了更加体现政府和侨联会的诚意,史彩霞与同事千辛万苦寻到叶雨庵及其夫人遗落在外的碑铭和骨灰,了却了在外游子的一桩心事。
1987年春,叶庚年将此宅捐给庄市老人中心,其长子叶谋彰替父参加完中兴中学落成典礼后,还特地回祖宅探访,题写门牌。
“这枚戒指是后来在祖宅机缘巧合挖到的,一起的还有手镯、耳环、珍珠头钗,我当时就想一定要把这事情告诉叶家主人。”史彩霞说。彼时,叶庚年与叶谋彰均已去世,与叶家的联系也渐渐断了,史彩霞是在包从兴、虞刚年两人的帮助下找到叶庚年幺子叶谋遵,亲自将原物奉还。
回忆过往点滴, 她总忍不住起身去里屋寻觅,翻出珍藏的旧物,娓娓道来,一双依旧清澈的双眸,泛着斑驳笑意。
史彩霞和宁波帮的故事,大概是几天几夜也说不完的。
(见习记者 刘佳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