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出行网络
近年来,我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六个加快”和区委“六大战略”部署,着力服务全域城市化,持续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以不断提升我区交通整体集散能力,构建并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为目标,实施了一系列改善对外联系、方便区内沟通的道路交通工程。如今,我区的现代化综合交通出行网络已初具规模。
提优势,推进重大交通项目
“自从宁波绕城高速开通以来,我每天上下班至少节约了20多分钟,还免去堵车困扰。”家住九龙湖镇的李女士笑着说。
近年来,在道路建设过程中,我区通过科学统筹,合理安排,本着改善对外联系和方便区内交通齐头并进的原则,以省、市重大项目为重点,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宁波绕城高速东段、舟山跨海大桥、“五路四桥”东外环路等省市重点工程已全部通车;货运铁路北环线、轨交2号线一期正按序推进;绕城高速东段(镇海段)涉及我区的世纪大道北延、东外环北延等4条连接线项目、6个互通立交及跨线桥等重要节点已全部建成,基本形成了联系区外的道路交通网络。
如今我区的区位条件得到了极大提升,从原先的交通末梢一跃成为宁波市长三角南翼“一环六射”交通枢纽的关键节点。
同时,按照“八横七纵”骨干路网建设规划,我区还先后完成北外环东段、329国道镇海段、镇海大道一期及二期、九龙大道、威海路、临江路等新改建骨干道路建设。
通断路,构建“30—20”交通圈
“目前,我区与北仑区联系主要通过甬江隧道和招宝山大桥,与高新区联系主要通过明州大桥和常洪隧道,与江北区联系主要通过宁镇公路和北环西路,与慈溪市联系主要通过九龙大道和329国道。由于过境交通流量大、货运客运混用及轨交等在建项目影响,导致部分节点交通出行不便、交通安全性较差。”区住房和建设交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区着手建立“30—20”交通圈,即计划30分钟进入宁波中心城,20分钟内实现招宝山、庄市、骆驼等组团间联系的目标。
我区还与市轨道指挥部对接,确保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建成后宁镇路拓宽仍保持双向6车道通行。同时,我区实施中官路提升改造等项目,引导车辆从相关道路分流,减少对宁镇路的交通影响,并计划年内实施雄镇路辅道改造。
此外,镇骆路(329国道到镇海大道)7.7公里路面大中修、聪园路改造及北延、长邱线改建(329国道连接线)等工程均已建成,镇海大道三期、镇骆路(镇海大道—俞范东路)3.3公里路段拓宽改造项目和庄俞公路北延也正在施工中。
按照打通断头路三年行动计划,南二路、东邑北路、明海大道、逸夫路等6条断头路相继打通。各镇(街道)也对大运路、御景路、环湖西路、东邑南路、兴骆路等34条道路实施了新建、改建和扩建工作,完善道路支网结构。
疏节点,提升公共交通
“现在后海塘这边公交车多了,再也不用担心出行难了。”不少在后海塘区域企业工作的市民说,相比几年前,出行已得到极大改善,区域出租车也多了,在招宝山城区、庄市街道等很多区域还能免费骑自行车。
去年,我区建成并投用了区域出租车服务中心和区公路客运中心站,同时开工建设了区危化品综合服务中心和骆驼公交中心站扩建工程,新建了44个公交候车亭,更新了50辆新能源公交车并建成了一座为公交服务的加气站。
同时,我区积极推进公交优先战略,截至目前,我区共有公交线路40条,行运车辆358辆,线路长度达805.3公里。市公交所属镇海公司日均班次2419班,日均客运量近10.06万人次,公交线路覆盖区内全部行政村,区域城乡客运一体化已走在全市前列。此外,我区还完成了68个公共自行车网点选址和1525辆公共自行车投用,今年还将新增25个网点、600辆自行车。
根据《宁波市镇海区公共交通专项规划》,至2015年,区域公交车保有量约为547辆,至2020年,区域公交车保有量约为833辆。另外,通过政府引导和专业服务机构网络化服务,在招宝山、庄市、骆驼三个组团内部建设运营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将自行车纳入公共交通领域,破解交通末端“最后一公里”难题。
全力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出行网络是我区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区委常委、副区长王兆波表示,今后我区将继续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市重大项目三年(2014—2016)行动计划涉及镇海的院士桥、杭甬高速复线、东外环路快速路等10个重大交通项目建设,促成交通区位优势实现新一轮飞跃。(记者盛柏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