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澄衷:宁波帮精神的播火者

发布日期:2014-07-24 08:59 来源:本站
字号:
分享:

  开栏的话:今年8月1日是邓小平同志关于“把全世界‘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指示发表30周年纪念日。今起推出“薪火相传宁波帮  创业创新兴家乡”专栏,聚焦小平同志指示发出以来,在海内外镇海籍“宁波帮”人士关心支持下,全区经济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报道早期宁波帮人士报效桑梓、新时期海内外“宁波帮”人士回乡创业和本地企业家传承宁波帮精神创业创新的事迹,激励镇海人传承宁波帮精神,召唤更多的新一代宁波帮人士,投身到现代化生态型港口强区的建设中来。  

  人物简介:  

  叶澄衷,1840-1899,清末资本家,祖籍宁波镇海,宁波帮早期代表人物之一。1862年,经营五金零件诚信起家,后涉足火油业、金融业、火柴业、缫丝业、航运业等多个领域。成巨富名流之后,热心慈善公益事业。1899年重病中不忘兴学,出巨资兴建中国第一所私立新式学校——澄衷蒙学堂(今澄衷中学前身)和叶氏义庄(今中兴中学前身)。  

  “像弗像,要看叶澄衷样。”

  ——旧时,宁波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老话。

  (一)

  向曾外祖父学习,我也在家乡捐了一所学校。

  年近90的虞刚年,在大洋彼岸,一字一字,慢慢地说着,隔了话筒,声音微微有些沙哑,却无端模糊了窗外一地的阳光。

  虞刚年先生祖籍镇海,是宁波帮著名代表人物叶澄衷的后裔,早年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1948年毕业后去台湾,后又辗转美国旧金山,创建了旧金山虞氏慈善教育基金会。

  有一种精神,割不断血脉。

  2007年10月以来,虞先生先后在镇海中学设立“虞氏贫寒奖学金”,在中兴中学捐赠价值40多万元的教学器材。还在侨务部门的牵线搭桥下,2004年起6次到浙西贫困山区助建教学楼、公寓楼、学生食堂、综合楼及运动场等设施。

  “兴天下之利,莫大于兴学。”

  谈及此,虞刚年舒朗地笑开了。

  3年前的春天,虞刚年带着夫人、一子、一女回国寻根。

  镇海庄市,襟江带河,水网密布,正是叶氏家族传绪生息之地。

  100多年前,先辈叶澄衷出生在这片土地上。

  年少曾在苦中过,11岁辍学帮工,15岁闯荡十里洋场,当过店员,做过“私舵”,棹过舢板,以勤信为中外豪商所倚重,遂成一代商帮巨擘。

  念及乡闾族党多鳏寡孤独、贫困无告者,叶澄衷晚年效仿宋代范仲淹,捐银3万两,购田40亩,在家乡庄市兴建叶氏义庄,惠及数代子弟。

  虞刚年一行人回到魂牵梦绕的镇海,见到先辈故居,追思过去,激动不已。

  那是一个古朴宁静之所,灰墙灰瓦,三合院落,绘花中式门头,匾额上书秀丽小楷,难掩岁月的痕迹,似要将每一个到过此处的人生生拉进那段口口相传却依旧无法用语言仔细描述的生活。

  (二)

  “先贤叶公,首善之商;乐善好施,名言四方……饮水思源,铭记不忘;先生遗风,山高水长……”这首短短240字的祭文,悬挂于义庄内,是中兴校友会副会长桂维诚于2009年所作,概括了叶澄衷不平凡的一生,他曾在“江南第一学堂”旅游景点落成典礼上祭诵。

  1949年,已更名为叶氏中兴小学的义塾停办。1984年,已是“世界船王”的包玉刚看到母校不复存在,不胜唏嘘,他登高一呼。于是,包玉刚、邵逸夫、包从兴、赵安中、叶谋彰等旅港杰出中兴校友捐资1000万元港币复校重建,并扩展为完全中学——中兴中学。

  1986年11月,桂维诚应邀为布置会场书写会标横幅,亲历了中兴中学奠基典礼。  

  旅港中兴校友功成名就,不忘造福桑梓。

  此情此景,桂维诚决心重返教坛。那一年他38岁,成了中兴中学的一名教师。此后,在中兴中学整整执教8年。每一年新生入学,桂老师总会对同学们娓娓讲起这所学校的历史,传承那穿越历史风云的可贵精神财富……

  有一种精神,割不断时空。

  1898年年初的一天,彼时的叶澄衷,年近耳顺,随同老友去上海虹口张家浜考察厂址,看到一群孩子聚集在河滩边玩耍。眼见水势变大,他赶紧朝孩子们喊:“交关危险,快点回家吧!”谁料,小孩非但不听劝告,还破口大骂。叶澄衷还是连忙叫人硬是把他们都拉上了岸。

  联想到大厦将倾岌岌可危之势,叶澄衷感叹:“中国之积弱,由于积贫,积贫由于无知,无知由于不学,兴天下之利莫大于兴学。”

  不久,被后世广为赞颂的澄衷蒙学堂(今澄衷中学前身)和叶氏义塾(今中兴中学前身)就在上海、宁波两地拔地而起。

  100多年来,澄衷蒙学堂培养了如胡适、竺可桢、丰子恺等各界名流,叶氏义塾走出了包玉刚、邵逸夫、包从兴、赵安中等一代海外宁波帮精英。

  启蒙种德,薪火相传。

  (三)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多年以后,如今的江南第一学堂——叶氏义庄里,每至端午,总有一批批总角孩童,在师长的陪伴下,来到叶澄衷的铜像前参加开笔礼。老师带领这些蒙童正衣冠,点朱痣,写下人生的第一个“人”字……

  琅琅书声,声声入耳,在那一张张青涩却朝气蓬勃的脸庞上,仿佛可以看到埋首苦学洋泾浜语的小澄衷,看到满脸认真偶尔偷笑窃语的小六叔,看到眉目清秀妙语连连的小刚年,还有许许多多或清晰或模糊的那些人的影子。

  叶澄衷已不是一个人的名字,不是满目繁华错落的黄浦江头的舢板少年,不是朋友间亲疏网络中的一点,而是弥漫在许许多多人唇齿喉间那一声声止不住的赞美,是薪火相传的宁波帮精神源头之一。

  没有谁能不老,但也有人一直年轻。

  没有谁不被遗忘,有些精神却历久弥新。

  答案,已无需言明。

  宁波帮精神——

  种子早已播下,请倾听绽放的声音。(见习记者刘佳楠 通讯员王飞跃)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