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房景区复原实体明清一条街
随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涌入澥浦镇十七房景区,他们不仅渴望看到保存完善的明清古居,更希望接触到复古式的实体布置,亲眼目睹旧时商铺风貌。
去年9月,随着电视连续剧《郑氏十七房》拍摄结束,十七房旅游开发管委会对明清街坊进行了调整,拆除虚假布景,增修房屋、重新铺设街面石板路、设计室内装饰、还原实景旧貌。截至今年4月中旬,明清一条街上已布置完工10家商铺,包括:顺发客栈、瑞祥茶楼、运来赌场、民信局、宝大祥绸缎庄、风月楼、开开照相馆等。
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修建店铺是为复原郑氏一条街做出的有益尝试,可以再现宁波帮经商实景,为十七房旅游景点二期开发积累经验。
开开照相馆:留住时代印记
开开照相馆位于街口,按民国时期照相馆的特点布置,橱窗、内壁上均有不少黑白老照片。一张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拍摄的“龙泉镇消防队”照片上,人物面貌、衣着、装备,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此外,一些三江口航拍照、民国时期人物照等,都保存完好。这些照片多为郑氏后人提供,体现了老辈人在民国时期的风采。照相馆内的设备,则多为征集得来的民国时期老式物件,充分展现了这一时期的照相器材特征。
区文管会工作人员介绍说,开开照相馆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它由十七房巨商郑芳钧之子郑钟润创办。
民国初期,郑钟润在上海四川北路开设新昌和记里照相材料所,独家代理比利时GEVET牌照相材料。后买下天津路44弄4号三开间店面,作为新的用房。当时,上海滩许多照相馆,都时兴去郑钟润处购买照相器材,生意极其兴隆。
值得一提的是,郑芳钧是上海第一家“柯达照相器材公司”的创办者,当年在上海天津路独资引进美国柯达照相器材,后在各地开办多家分店。
郑钟润发迹后,不忘家乡教育事业。1947年,他按照父亲遗嘱,在澥浦独资创办“芳钧学堂”,前后开办了40余年,培养出一大批优秀学子。
宝大祥绸缎庄:再现经营有道
踏入宝大祥,楼下的绫罗绸缎、服装成衣,楼上的裁剪工具,都令人大开眼界。绸缎庄的建筑风格,与本地古建筑风格完美结合,在门厅廊柱上都设置了与裁剪有关的实物:尺子、布台、衣托等。在宝大祥的理念中,楼下是普通百姓光顾的,楼上则给VIP客户使用。楼下与普通布店毫无区别,楼上则十分讲究,设有账房、裁衣处、熨衣台、贵宾等候处等。民国时期,绸缎庄经营多为一条龙服务,集面料销售、量衣、制衣于一体。
据史料记载,宝大祥绸缎庄是中国专营绸布的老字号商店。由原协大祥股董镇海人丁丕山、宁波人柴宝怀于1924年开设,上海南京路、金陵中路各开一家。
宝大祥与协大祥、信大祥同称上海三大祥,都是宁波人开办,也是上海最大、最著名的绸布店。宝大祥经营棉布、呢绒、绸缎等各类纺织品,低、中、高三档货色齐备,花色齐全。其中,绸缎丝质产品主要来自杭州与湖州。
宝大祥内专设有成衣展销柜台,顾客可随意挑选。顾客量身定做的衣服,如有要求,宝大祥也可加班加点赶衣并送货上门,且不收服务费。因此,宝大祥在上海滩赢得了较高信誉,前后经营了60多年。在绸缎行业内,丁丕山威望极高,被公推为上海绸布庄领衔人物。
瑞祥茶楼:传承茶文化
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茶楼的时期大约是唐朝。起初,形式只是简单的茶肆:一张木桌两条凳子,一壶粗茶,被当成过路客商休息之处。至宋代,茶楼繁荣起来,成为娱乐场所。到了明清时期,不但品茶方式起了变化,茶馆里也更加热闹起来。著名作家老舍曾著有话剧《茶馆》,就是借着茶馆这个地儿,讲述人生百态。
瑞祥茶楼是一座四檐高翘的角楼,布置有民国时期的花格围栏、门窗,内部陈设层次分明,茶罐、茶具、茶座,一应俱全。楼上视野开阔,可将如画风景一览无遗。楼下开有镂窗,在此品茶观古街人来人往,别有一番情趣。
饮茶是一种高雅的文化,根据史料记载,早在7000多年前,宁波河姆渡先民就有饮茶习惯。唐朝时期,商人们通过镇海口岸,借助海上丝绸之路,将茶叶大量销往日本及高丽。一些得道高僧、交流学者、留学生更将茶文化隔海越洋传递过去。到了16世纪,英国人习惯在各种场合饮中国茶,他们认为茶叶是世界上最好、最健康的饮料。
唐朝时,镇海本地出产“团龙”茶,形如珠,色如油。用开水冲泡,茶叶入水,犹如小龙游动,香气扑鼻,当时被列为贡品。后清朝乾隆皇帝游江南时,当地官员献上团龙茶,被乾隆皇帝带回宫中,从此名动天下。
开开照相馆的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