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馨工疗站:为残障学生打开阳光之门

发布日期:2014-02-11 07:33 来源:镇海新闻网
字号:
分享:

  “老师,你们就像妈妈一样。”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包含了太多不能言语的感动。

  老师,是几位普通的退休人员和社区工作者;学生,是一群不能像普通人一样生活的特殊人群。当他们和他们相遇,打破了原本各自周而复始的生活。

  走进招宝山康馨工疗站,有泪水有欢笑,有无奈有感动。

  爱·不言弃

  没有可以说话的朋友,没有丰富多彩的生活,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人,因为“特殊”而孤独简单地活着。

  第一次见到他们,是在康馨工疗站正式运行的第一天,2013年10月8日。从稚气未脱的孩子到年近半百的成人,从身体残疾到智力障碍,二十几个特殊学生围坐在一张会议桌前,自顾自地把玩着手中的东西。

  会议桌的正前方,站着一位60多岁的老人,一字一句大声而温柔地说着话:“大家第一次见面,先做一下自我介绍。”沉默良久,学生们并未响应,站在学生中的几位老师耐心引导,可依然没有太多动静。

  老人正是葛菊英,曾担任后大街社区书记,退休后仍热心社区工作。另外三位老师中的韩亚菊也是个退休不退岗的热心肠,张静则是个颇有亲和力的社区工作者,唯一的男老师王建良主要负责体力活。考虑到家属的担心顾虑,几位老师在工疗站运行前,便多次上门走访相关家庭,不厌其烦地与特殊群体及其家人沟通交流。

  “我们几位老师长年工作在社区,和这一群体交流接触的机会相对较多,经验更丰富些。”葛菊英说,每一位老师都明白,教这群学生困难重重,但没人想过放弃,“他们在我们眼里就是一群孩子,工疗站的目的是希望他们能多接触社会和他人,尽可能拥有生活下去的一技之长,一次一遍学不好,那我们就多说几次、多教几遍,他们一定能行的。”

  正是有了老师们不放弃的决心,这群“孩子”的成长才显而易见。

  欢快的音乐,学生们灿烂的笑容,组合圆珠笔的忙碌身影……时隔四个多月,再一次来到康馨工疗站,眼前的场景出乎意料。

  “没来工疗站之前,孩子很排斥和外人接触,一个星期七天都跟着我,我担心有一天自己老了,不在了,他怎么办。”一名学生的外婆动情地说,“孩子到工疗站后,性格开朗多了,动手能力也变强了,每天主动要求来上课。现在,我放心多了。”

  夏枯草·甜

  早上不到8时抵达工疗站,迎接陆续由家长送来的学生们;中午11点,为学生们端上一碗碗热腾腾的饭菜;午饭后,老师们轮流照料学生休息;下午4时左右,等学生们离去后,老师们又留下来打扫整理。这是老师们在工疗站的时间表。

  学习文明礼仪、练做广播体操、学说宁波老话、制作手工劳动……这是老师们为学生特别准备的康复训练内容。这些看似简单的工作,却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我们时刻关注着这些‘孩子’,一点都不敢松懈,生怕他们发病或弄伤。”张静告诉记者,好几次遇到学生呕吐、发病,几个老师都成了“特级护工”,不嫌脏不怕累地为学生清理、按摩,一直守在学生身边。“不论年龄,都当成自家孩子一样照顾。”

  在康馨工疗站里,记者发现多了几块展板,上面全是这几个月来学生们的手工作品。完整的构图设计、细致的拼接摆放、漂亮的色彩搭配,你完全不能想象,这样的作品是出自这些学生之手。

  教他们手工有多难?工疗站的老师为记者举了组合修正带的例子。“这个看起来是不是像小鸭子,上面尖尖的像嘴巴,我们嘴巴对嘴巴,将两片鸭子合起来。”即便这样形容,很多学生还是会做错,有的今天学会明天又忘了。为了逐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每天午饭时间,学生们会互相帮助擦桌子、铺桌布、分碗筷,午饭后,老师们会要求有动手能力的学生轮流洗碗。“他们就放点洗洁精,用水冲一下,最后我们还会重新洗一遍,就是希望通过这些小事让他们慢慢成长。”

  虽然很辛苦,但这群“孩子”也让几位老师有不少感动。由于这群学生的特殊性,几位老师在教学时,说话语速比平时慢,而音量要提高不少,一句话往往得重复好几遍,一天下来,喉咙总有些不舒服。学生知道后专门采了夏枯草:“老师,用这个泡茶,喝了嗓子就不疼了。”那一刻,几位老师的心中又甜又暖。

  “老师们太不容易了,真的很感谢这些老师。”得知记者采访,一名前来接孩子回家的家长对着记者一再说道,她眼中盈满的泪水或许能说明一切,“这些孩子不能选择重新来过,而老师给了他们在原地站起来的勇气和机会。”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