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容忍"廉政文化是"零容忍"原则与廉政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可以界定为人们绝不容忍任何腐败行为的思想观念、心理、行为规范、社会氛围等的总和,其核心是人们形成并落实绝不容忍即使是轻微违规等非廉政行为的观念。"零容忍"廉政文化是有效遏制腐败的"软实力",然而,在当前塑造"零容忍"廉政文化却仍面对许多现实困境。
"零容忍"及其理论基础
所谓"零容忍",是容忍度的一种状态,即容忍度为零,是指对不良习惯、不道德行为、轻微违规等行为绝不容忍,其核心是对各种反社会行为和违规违法活动采取严厉打击的态度,哪怕是轻微违法犯罪行为,也要毫不犹豫、决不妥协地进行彻底斗争,惩罚与预防并重,最后形成遵纪守法的秩序。
"零容忍"的理论基础是"破窗理论"。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詹巴杜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小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而另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他摘掉了停在布朗克斯区的那辆车的车牌,一小会儿后,该车的许多零部件逐渐被偷走,几天后,车子已面目全非。停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车,过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然而,当他把这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不久后车上所有的窗户都被打破,车牌被摘掉,零部件也都丢失殆尽。根据这个实验结果,美国政治学家威尔森和预防犯罪学家凯林提出了著名的"破窗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破了建筑物的一扇窗户而没有遭受惩罚,这扇"破窗"又未得到及时修复,那么,其他人就可能收到一种暗示性的信号——纵容,他们会误以为整个建筑物可以任意破坏而无关紧要,其结果就会导致第二扇、第三扇窗户甚至整个建筑物被损毁,长此以往,各种违反秩序的行为乃至违法犯罪行为就会在"容忍"与麻木不仁的环境中滋长。
"破窗理论"鲜活地说明了在轻微的违规违纪与严重的违法犯罪之间的重要联系。它给我们以启发:完好的东西一般不会有人去破坏,而一旦这个东西被破坏,如不及时修复,可能会遭受更大的破坏。因此,要对付"破窗"现象,最有效的策略就是实施"零容忍",并形成社会认可并尊崇的"零容忍"文化。唯有如此,才能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并且在违法违规行为出现苗头的时候,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真正做到"防微杜渐"。
"零容忍"廉政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在我国的廉政建设实践中,能否有效防止腐败"破窗"的出现,能否及时发现并治理腐败"破窗",离不开"零容忍"廉政文化的塑造。"零容忍"廉政文化是"零容忍"原则与廉政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可以把它界定为人们绝不容忍任何腐败行为的思想观念、心理、行为规范、社会氛围等的总和,其核心是人们形成并落实绝不容忍即使是轻微违规等非廉政行为的观念。
"零容忍"廉政文化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零容忍"廉政知识,即"零容忍"和廉政方面的概念、理论、精神、认识活动的方法和技巧等。掌握"零容忍"廉政知识,是人们素质修养和廉政能力的体现,是人们提高拒腐防变能力的重要前提。二是"零容忍"廉政心理,主要涉及"零容忍"廉政意识、廉政信仰、廉政信心等方面。增强人们的"零容忍"廉政心理,要求人们时刻保持是非观、警惕性和敏感性,有利于推动人们形成良好的廉政修养和生活方式,随之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帮助人们自觉抵制各种诱惑,避免走向腐败与堕落。三是"零容忍"廉政规范,包括"零容忍"廉政制度规范、"零容忍"职业道德等。"零容忍"廉政规范体现了社会的文明程度,通过"零容忍"的制度和道德等来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真正实现廉洁从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