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2011-02-09 16:38 来源:区政府办
字号:
分享:

“十一五”和2010年工作回顾

从2006年到2010年的“十一五”时期,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的重要历史时期。

这五年,我区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初步统计,全社会GDP从191.4亿元增长到450亿元,其中区属GDP从106.2亿元增长到250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21.6亿元增长到51.6亿元,均是“十五”末的2.4倍;全社会工业总产值从930.5亿元增长到1849.3亿元,几近翻一番,其中区属工业总产值从340.4亿元增长到835.7亿元,是“十五”末的2.5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808.7亿元,其中区属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512.5亿元,分别是“十五”时期的2.3倍和2.4倍。

这五年,我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以石化、装备制造为主导产业的临港工业逐步壮大,年产值上亿企业从60家增加到143家。以物流业、旅游业和创意产业为特色的现代服务业取得长足发展,三产增加值从41.2亿元增长到95亿元,增长131%。初步形成“五园一带一基地”为主体的现代都市农业格局,农业总产值从6.2亿元增长到9.6亿元,增长54.8%。

这五年,我区民生质量明显提升。预计2010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16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079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73.3%和87.8%。帮助29192人再就业,实现60周岁以上城乡居民参加并享受各类社会养老保障全覆盖,93%以上城乡居民参加并享受各类医疗保险。各类市场主体达到2.2万户,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34.8平方米,每千人拥有汽车161辆、电脑618台。十五年基础教育普及率、普通高校录取率均达98%。每千人拥有医疗病床数6.6张,人均期望寿命由2005年的76岁提高到81岁。

这五年,我区区位条件得到重大改变。新增道路里程101公里,全区公路密度比“十五”末增加44.9%,超出全省平均31.5个百分点。建成大型互通立交4个。以“八横七纵”路网、绕城高速公路为主干的大交通网络基本建成,由大陆交通末端转变成为北接上海、东出舟山的长三角南翼交通节点。撤销了宁镇骆、329国道、甬江隧道和招宝山大桥收费站,进一步融入宁波大都市。

这五年,我区生态环境稳步改善。削减化学需氧量2560吨、二氧化硫4.5万吨,削减率分别为44.3%和74.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8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5.2%。完成河道治理150公里,建成三级以上排污管网64.2公里,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3万吨,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0%,全区水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要求。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省级生态区。

五年来,我们坚持科学发展,重点抓好了以下工作:

(一)着力推进转型升级,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形成

(二)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大城区格局进一步形成

(三)着力完善基础设施,宜业宜居环境逐步优化

(四)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

(五)着力强化社会建设,民生质量全面提高

(六)着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行政效能进一步提升

刚刚过去的2010年,是全面完成“十一五”目标、积极谋划“十二五”发展承上启下的一年。一年来,我们围绕“一个中心两个支撑”,深入开展“改革创新突破年”“项目推进落实年”“城市管理服务年”等活动,全面实现区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重点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全面巩固

(二)全力培育发展引擎,产业区块优势逐步显现

(三)加快城市化步伐,全域开发有序推进

(四)推进实事工程建设,民生保障水平稳步提高

(五)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社会建设取得持续进步


“十二五”战略任务和2011年主要工作

(一)坚持以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为中心,着力促进和谐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理念,切实把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打造幸福品质城区。

以富民优先为导向,加快推进共建共享。加强创业型城区建设,健全完善全民创业政策和服务体系。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强化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帮扶,建设更高层次的城乡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包容性增长,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以惠民安民为抓手,全面加强社会建设。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救助体系,推动社会保障由制度全覆盖向人群全覆盖转变。积极构建投资主体多元化、城乡一体化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基础医疗卫生设施建设,促进医疗卫生领域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医疗一体化。创建成为全国“阳光计生”示范区。加快教育转型,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争创省体育强区。开展新一轮城乡社区建设,全面实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努力形成具有镇海特色的社会管理新模式。

以文明和谐为要求,着力建设文化名区。深化学习型城区建设,不断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着力打造“文明城区”“爱心城区”“礼仪城区”,争创省级文明区。推进文化品牌建设,实施“广电惠民”工程,建成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商帮文化、海防文化、社区文化等特色文化建设,积极挖掘区域特色文化资源,打造文化精品,扩大文化影响力,提高文化软实力。

以人居环境为重点,努力打造宜居城区。积极推动“智慧城区”建设,提高全区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形成便捷高效的宜业宜居服务体系。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提升民生品质的中心任务,强力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各项任务,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全面优化生态环境,建成国家级生态区。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努力建设低碳导向型社会。推进动力中心建设。加快打造“森林城区”,推进宁波植物园及城市中央生态公园建设,进一步完善防护林带和生态带,形成“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城市绿化格局。

(二)坚持以产业优化升级为支撑,着力促进转型发展

坚持把产业优化升级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任务,推进集群化大产业、支撑性大项目、总部型大企业建设,打造有较强竞争力的海洋经济强区和临港产业基地。

以结构优化为方向,构建现代临港都市产业体系。择优做强石化产业等临港大工业,做大做强先进装备制造业,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大企业(集团)、总部企业、行业领军企业和上市企业,推动创新成长型和科技型初创企业快速发展。积极发展建筑业。提升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港口物流业、航运业和创意产业发展,促进金融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和商务会展业发展。积极发展商贸等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休闲旅游业。深化“五园一带一基地”建设,推进都市农业“高效、生态、休闲”化发展,形成现代都市农业新格局。

以集聚提升为主要手段,加快打造产业集聚基地。做强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国内一流、国际领先”的石化及新材料产业基地。整合提升镇海经济开发区和城市工业功能区,规划建设澥浦先进制造业基地,打造城市高端制造业综合功能区。做大做强宁波市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努力打造高教科研创意产业基地。着力推进物流枢纽港“三位一体”港口服务体系建设,打造运输港、贸易港、智慧港一体化的临港物流业基地。

以科技进步和人才资源为重要支撑,全面推进自主创新。加快推进创新型城区建设,实施科技创新支撑引领“718”计划,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立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机制,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保持在30%以上。高度重视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打造人才强区。全面推进品牌与标准化战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以经济转型升级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为重点,推进经济领域、社会领域和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加大重点区块招商力度,鼓励对外投资。积极拓展内需市场,继续加强与大工程单位的广泛合作。

(三)坚持以全域城市化为支撑,着力促进统筹发展

顺应我区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要求,以战略性思维推进全域城市化,实施全域基础设施全覆盖、公共服务全覆盖,建成有较强辐射力的宁波都市功能区。

以新城老城为核心,加快城市化大平台建设。全力加速新城开发,基本建成宁波中心城区北部商贸商务中心,努力建成集现代居住、商贸、商务、行政、文化、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城区。推进骆驼、庄市的老镇改造和“退二进三”,提升新城的承载和辐射功能。围绕宜居宜业宜游宜学,重塑老城滨海历史文化古城新形象,提升鼓楼特色商业文化街,建成沿江休闲商业街,进一步打造泛招宝山旅游风景区及都市休闲综合体。

以城乡融合为目标,加快其他片区建设。推进蛟川片区城市化建设,加快镇海炼化生活片区改造提升,科学规划临江片区,积极谋划甬江北岸开发建设。做大做亮郑氏十七房文化旅游区,科学优化澥浦片区功能布局,推进澥浦大河沿岸城市化建设。加快九龙湖组团开发建设,积极谋划沿山城市化建设。全面实施“2016”工程,加快推进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

以基础设施为重点,提升区域承载力。建成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交通道路网络系统,实现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路—城乡道路互通互联,构建区内“20分钟交通圈”。促进宁波中心城货运铁路环线、海铁联运铁路支线、轨道交通、镇海港深水泊位等项目建设,形成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突出“公交优先”,探索快速公交模式,科学破解“出行难”“停车难”等问题。完善水、电、气供给设施建设。实现区域生活用水大网全覆盖,逐步建成区域工业供水环网。区域变电所总变电容量达到350万千伏安以上。有序推进天然气管网建设,提高天然气入户率。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区属GDP增长12%,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区属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以上。


2011年要重点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强化产业集聚发展,加快提升产业竞争力

加快临港工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制订和实施工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优先发展石化、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打造临港工业和先进制造业集群。积极推进梯队企业培育计划,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加快区属企业上市步伐,构建和完善以大企业(集团)为主导的阶梯式企业组织结构。实施宁波石化经济技术开发区形象提升工程。优化镇海经济开发区和城市工业功能区,提升整机制造水平,打造装备制造业基地。规划建设澥浦先进制造业基地。推进紧固件、轴承等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

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大宗货物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港建设,积极申报、建设保税物流中心(B型),推进“三位一体”港口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成物流商务信息港,实现大宗生产资料交易中心建成运营。积极推进商业综合体开发建设,大力发展现代金融业、科技服务业,进一步提升城区综合服务能力。加快发展航运业,力争航运业总运力达到120万吨。大力发展旅游业,全力加快御水龙都、普罗旺斯综合旅游项目建设,推进郑氏十七房文化旅游区二期建设,加快中国防空博览园开发建设。积极扶持建筑业企业做大做强,力争建筑业总产值达到150亿元。积极稳妥发展房地产业,促进楼宇经济发展。

提升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水平。深化“五园一带一基地”建设,加快建设滨海粮食基地和特色农庄群。完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大力发展生态休闲农业,形成生态休闲型的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新格局。

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意产业。加大扶持和引导力度,培育发展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以上。大力发展创意产业。提升宁波市大学科技园发展水平,启动“创E慧谷”二期项目,加快中软宁波基地建设,推进以“知识经济”集聚为特色的新兴产业基地建设。

(二)加大城乡融合力度,加快推进全域城市化

着力推进新城开发和老城改造提升。继续举全区之力推进新城建设,加快核心区商务楼群等商务设施建设,加速保利箭湖文化广场、明海商业广场等城市综合体建设,推进文化艺术中心、后世博国际园等文化与会展设施建设,开建商帮公园西侧地块、万科城等商贸商住项目,优化箭港湖、绿核等景观和水系布局。启动庄市工业A、B区“退二进三”,加快庄市、骆驼老镇改造提升步伐,强化与新城融合互动。加大老城改造提升力度,完善滨海历史文化古城服务功能。加快推进海尚国际、郁金香中心建设,建成招宝广场(二期),启动沿江景观带东延和张鑑碶区域改造工程。加快蛟川片区整合提升,启动炼化区域改造提升工程。

全面加快新农村建设。深入推进“2016”工程,启动银凤晓月三期、九龙家苑二期等10个农村集中居住区建设,开展中心村培育试点工作,力争新安置农户2000户,拆迁农户2000户。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努力完成复垦任务。深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开展“百千”工程、“清洁美化家园”行动,优化人居环境。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港口物流集疏运网络建设,推进北外环东延二期建设,服务货运铁路北环线、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等综合交通项目建设。全面建成世纪大道北延一期等四条绕城高速连接线,开工建设新区主干道二期和九龙大道北延工程,配合推进北外环和世纪大道高架快速路建设。贯通南二路、通海路,完成贵镇线二期改造,建成化工区主干道、庄俞路北延双幅道路。全年计划征地1500亩,拆迁105万平方米。

(三)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增强科学发展动力

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整合优化发展政策,健全“富民强区”的政策体系。完善以“单位产出”为导向的考核机制,制订“低产田”改造考核实施办法,建立健全产业发展退出机制,盘活闲置厂房和闲置土地。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开展村镇银行试点。深化农村经营体制改革,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推进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政府机构改革,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绩效工资改革。完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体制,健全市政公用设施市场化运作机制。

强化自主创新。加快智慧城区建设,推进四大智慧产业基地和八大智慧应用体系建设,做好智慧物流、智慧社区安居、智慧健康保障试点工作。推动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实现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新突破。以信息化提升工业化,促进“两化融合”。办好“镇海杯”国际工业设计大赛等活动。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加快打造人才集聚高地。强化品牌与标准化战略,推进质量强区工作。

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实施品牌与科技兴贸战略,促进对外贸易转型升级,鼓励进口高新技术、资源类产品和先进设备,积极打造出口产品基地和进口商品中心。坚持二三产并举、招商与引智并举、项目引进与税源培植并举,加大招商选资力度,推进产业链招商。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对外合作交流,提高对外投资水平,大力发展服务外包。

加强区域合作,开拓内需市场。进一步拓展与央企、大工程单位合作领域,加快融入长三角,加强与友好县(市、区)交流合作,做好扶贫工作,推进与定海山海协作。推动产业梯度转移,大力发展总部经济。着眼于吸引和辐射区外消费能力,引进知名连锁品牌商贸企业,推进消费升级。深入开拓内需市场,加快建设地方产品营销网络,积极支持企业开拓国内市场。

(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打造宜居城区

强化生态环境建设,争创国家级生态区。开工建设北区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展工程,建成镇海污水处理厂2万吨/年中水回用工程。实施村庄截污三期工程建设,全面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快清水河道建设,推进镇海东排南线工程、姚江东排南支线工程建设。有序实施生活垃圾中转压缩、粪便预处理设施及建筑渣土消纳处置场(站)建设。启动“清洁空气行动”,开展对后海塘区域、镇海港区和建筑工地的粉尘专项整治。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继续深化印染、酸洗、电镀、化工等重点行业整治。完善企业环境行为公众评价监督机制,建立环保公众对话交流平台。

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提高项目准入门槛,严格执行落后产能淘汰制度,全面实施清洁生产,推进“能效对标”,坚决完成能耗控制任务。推行排污权银行抵押贷款模式,加快污染减排重点工程建设,实施镇海炼化催化裂解装置烟气脱硫工程,开展锅炉燃料结构调整行动,实施新一轮污染企业搬迁(关闭)计划。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发展机制,加快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建立全社会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促进工业、交通等产业低碳化发展。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应用,制定和实施“屋顶花园”“屋顶太阳能”计划。

加强绿色生态建设,打造“森林城区”。实施绕城高速及主要骨干道路绿化工程,提升生态林带,积极开展绿色种植,推进平原绿化,加快宁波植物园建设,初步构建城市与森林和谐共生的绿色宜居环境。

(五)高度关注民生,全面推进社会建设

积极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化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城镇新增就业人员6000人,开发(保持)公益性岗位1000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进一步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实行外来务工人员养老保险与基本养老保险并轨,推进医疗保险参保广覆盖,实现被征地人员“即征即保”,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启动养老机构改扩建工程。继续完善住房保障制度,落实廉租住房保障对象1000户、经济适用住房300套,开工建设3万平方米公共租赁房。加快推进安置房建设。加强小区物业管理,开展老小区、背街小巷等宜居改造整治工作,推进老住宅维修三期工程。倡导“低碳出行”,改善出行条件,合理优化公交路线,力争启动城区出租车运营机制改革,探索公共自行车服务。开工建设镇海公路客运中心。完成城市供水环网北延、西延工程,实现全区生活用水大网全覆盖。今年计划做好“菜篮子”保障供应、粮食安全保障等6项实事工程。

加快构建均等普惠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积极稳妥推进学校布局调整,实施新一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推进素质教育,创建省现代化教育强区。举办镇海中学百年校庆活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深化农村、社区体育创强争先工作。完善基本药物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人民医院二期、龙赛医院改造一期等工程建设,积极创建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健全公共卫生三级网络,推进省级卫生应急示范区、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创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农民健康保障水平。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推行公共文化服务外包,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实施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促进社会组织建设,培育扶植公益类、服务类社会组织,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创新社区管理服务模式,拓展社区服务内涵,深入推进现代化和谐社区和农村社区建设,建成农村社区建设示范村20个以上。深化“平安镇海”建设,探索信访体制改革,建立区社会矛盾联合调处中心,完善警务指挥系统和快速反应机制。强化重点领域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大力推进基层消防、交通平安建设,不断完善食品、药品、环境安全监管机制。强化综合性应急队伍建设,提升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巩固提升“城市管理服务年”活动成果,建立长效机制。健全完善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体制,探索建立开放的综合性服务平台。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