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俗探讨]江城风尚悄然变

发布日期:2007-10-24 11:30 来源:本站
字号:
分享:

上世纪80年代后,社会开放,市场经济发展,居民生活从温饱到小康,现代科技进入寻常百姓家,文化窗口扩大,人们观念不断转换,物质和精神生活都有所改变,反映在风尚习俗上也出现了新的特点。并且不同的人群,还有各自流行的风尚习俗,如本地的老年人,多习惯并坚持着传统的一套;而引领潮流的中青年,又流行着他们的时尚爱好。本文记述本地习俗变化现象,为进一步研究人们心理观念的转变及探讨习俗文化深层内涵提供部分素材。 

民族的传统节日渐趋淡化 

传统的最大节日是春节。春节期间活动其实是从阴历十二月廿三祭灶开始,一直延伸到正月十五元宵过后落灯为止。这段时间里是传统庆祝一年丰收,慰劳自己一年的劳作,又是为新的一年开始,获取更大收获的动员。大人们可以放松一下,孩子们更觉得可以尽情享受生活的乐趣——穿新衣,吃零食,拿压岁钱,买玩具,逛市场庙会,看戏文……可是,现在柴灶被煤炉、煤气灶替代,灶神已无地容身。那种祭灶时烧纸马送灶神上天庭汇报,供糯米团子、饴糖封灶神之口,以及炒蚕豆(镇海叫倭豆),让它劈劈拍拍地爆裂以显新年兴旺等等节目也无法进行了。即使在农村还保留着老式“柴灶”的话,贴在灶神位子上的多数已改成毛泽东像了。其它如吃年夜饭,正月初一向长辈拜岁,初二开始出门拜岁,正月里龙灯、马灯、杂耍挨家挨户献演等也逐渐减少了。一般中老年人心中,认为现在生活好了,平时吃的、玩的都有,差不多天天在过节,何以非在过节时热闹呢。所以对“过节”(包括春节)的兴趣不高。再说解放后政治运动又多,老年人的青壮年岁月,是在政治运动中度过的,而到文化大革命的“破四旧”,将传统民族文化都当成“四旧”扫除批判,连元宵、清明、立夏、端午、七夕、重阳等一些欢乐、优美、凄婉、悲壮、清朗、厚重的传统文化也都当作垃圾破除,以致现在有些老年人对世情有点淡然,而年轻人又缺少传统民族文化的感性体验,连很多大学生多不了解及理解民族传统文化的意义与作用,遑论其他。所以家庭中对过民族传统节日不是很兴奋,仅是一些文化意识强的人们,忧心忡忡地担心民族精神的缺失。 

现在,春节期间,只有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还得到人们的青睐。当年三十晚大家或在家或在饭店吃过团圆饭后,子媳孙儿辈便各自回到自己的住所去了。也有的等共同收视过春节晚会节目,放了鞭炮后散去。在外地子女或一年一度,或几年一次在春节期间回家探亲。清明祭扫近年来较受中老年重视。清明节前后去各处公墓地的男女老少,络绎不绝,沿路兜售花圈、香烛的小摊贩比比皆是。交通、公安部门维持秩序,调拨专车,体现人性化管理,备受人们赞扬。再就是元宵灯节若是政府有组织,届时在城镇中也会热闹一番,那几天晚上会出现灯海人潮的景象。至于端午、立夏、中秋等节日,往往买些粽子、茶叶蛋、月饼应个景,就过去了。除了少数老年人,很少有自己家裹粽子、煨茶叶蛋的。 

古今杂糅,中西兼容, 

科学与迷信并存,积极与消极同在 

时到现今,由于开放,人才流动,文化交流,观念转变,以及旧思想泛起,风俗习惯上形成古今杂糅、中西兼容、科学与迷信并存,积极与消极同在的态势。 

心理 

闯出家门谋发展     

镇海地处海隅,江海浩渺,人们在此环境下,逐渐形成豪迈敢闯的地域性格。特别18世纪以来,镇海人由甬江出东海,闯荡江湖,开辟自己的世界,在全国创建了不少事业。叶澄衷可算是个先驱,此后海内外宁波帮中镇海人成为中坚。古代那套“父母在,不远游”的儒家伦理,那种耕读传家的农业社会传统,已被一批批离乡求学、经商、谋职的人冲破。上世纪80年代后,镇海学子外出上大学的,毕业后几乎多数都在外地谋职创业。新世纪来出国留学的越来越多。年轻人不愿意局限本乡本土,当家长的也积极鼓励子女向外地发展。 

追求幸福,创建和谐,积善行好、关心公益成为社会主流意识     

创建文明城市,参与志愿者行动,关心慈善事业,投入扶贫救灾,尊老爱幼,人性关怀等在各街道、社区、楼群、单位部门中已是个群体行动了。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群众捐款的踊跃,每次救灾行动的积极迅速,扶贫工作的持久实在,对弱势群体的社会关注,对遇上意外灾病同事、同学的精神物质救助……都体现了这个时代这个地区社会主流意识的璀璨。在新的时代,人性、人情、个人的生命安全与健康受到普遍关注。 

摒弃平庸,有所作为,不断进取创新,成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当政者的共有心理    

年富力强的当政者,多数朝气蓬勃,希望自己能在事业上创出业绩,有所建树。在转型时期的激烈竞争中,他们能审时度势,不断提出自己的施政措施,并付诸实现。 

价值取向向财富倾斜     

市场经济让部分人富起来,大多数人虽然与“富人”排行榜无缘,但在求职、择偶等问题的考虑时,经济收入成为重要条件。即使当事人少考虑,做父母的却起劲地代为盘算。 

对财势、权位、名利的追求是不少人的欲望     

“水往低处流,人望高处走”仍左右着许多人的思想。改革开放初期,万元户还是一般人羡慕的对象,到21世纪初,几十万元、几百万元的已不算稀罕。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个人、家庭的衣食住行都需要钱,而有了权位往往便有了财势,锦上更会添花。于是雄心勃勃的中青年,很自然地产生追求名利权位的欲望。积累资本也成为年轻企业家奋斗目标。 

急功近利、浮躁心理影响着部分人的行为     

在商场、官场、学界、文化界曾蔓延着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汲汲于出效益、成果、成绩、利润,使某些决策脱离实际。在这种心理支配下,好大喜功、浮夸虚假、喜阿谀、善奉承等不良风气又有所流行。泡沫广告充斥市场,不实宣传时见媒体。 

商品意识渗入到教育文化医疗领域     

教育文化医疗领域受到市场经济影响,把握不住自身的发展规律。如一面努力实施义务教育,推广社区文化,一面却将教育和文化向商品化靠拢,又如医疗费用、药品价格、医生考绩跟“开源”挂钩等等,人们对这些现象啧有烦言。 

趋吉避凶的意识更强烈      

生活条件好了更希望多享受幸福, 祈求平安吉祥是大多数人的愿望。除了生活上安全防护意识增强外,从婴儿出生、上学、工作、成家、立业……都设法趋吉避凶。传统说的“逢凶化吉,遇难呈祥”仍是现代人的意愿。尽管并不很相信,但还是寄希望于迷信。吉祥物、护身符成为有些人贴身挂饰。驾驶员在车上也悬挂着吉祥物,毛泽东和周恩来像被当作护车神。还有因避忌“死”而不喜欢“4”这个数字。手机号、车牌号、择日子力避有“4”的号码。对“8”和“6”两个数字情有独钟,因为它们谐音“发”和“顺溜”。旧黄历在书店、书摊上悄然流传起来。结婚、建房、挂牌开张、破土动工要择“吉日”,建房要选“风水”。连某些村社机关单位建房破土奠基也要选择“黄道吉日”。有人在电脑中算命,为的是可以趋吉避凶。大红“福”字被倒过来张贴,意思是“福到(倒)”。去旅游点的摊柜上带些吉祥小挂饰回来给孩子们,图个吉利。个别老年人最忌别人询问他“高寿”,忌讳“阎罗大王”听到记起他这位“漏网户”,会要他去地府“提前报到”。 

所谓“吉”,一般人多理解为福、禄、寿、财众星高照,故而财神、寿星等尊神普受喜爱。有一些商店特地为财神建龛供香。喜庆日子放爆竹是“旺”“发”的象征。逢寺拜佛,遇庙求神,求的就是神佛能降福全家,包括健康安全、子孙升学或求职顺利、赚大钱、生麟儿。 当每年夏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三天,传说中观世音诞生、出家、成道日子,招宝山道上善男信女络绎不绝。他们都希望这尊慈悲菩萨能普降甘霖给世人。 

消费观念有较大的转变    过去强调储蓄、节俭,现在倡导合理消费。青年跟老年有较大的区别。老年人多数仍旧坚持节俭,好省则省,能用仍用。中青年群则是该用则用,认为钱是人赚的,人也要去用它。老年人主张有了钱再去用,中青年多主张先用了,再还款,认为可以用贷款按揭等方式先消费,逐渐付清欠款。老年人有了一篮水果,拣烂的先吃,年轻人则总多是拣好的先吃,烂了就扔了算。 

“健康第一”深入中老年人的心    生活条件好起来,人们希望长寿,更希望健康地长寿。只有健康,长寿才有味道。城镇清晨,到处都可见到中老年人在锻炼身体,或成群成队,或三三两两。各式各样健身活动、保健知识受到中老年关顾。城镇中老年早锻炼,晚散步,参加如长跑、游泳、乒乓、舞蹈、拳剑等等各种健身活动,成为全面奔向小康社会时一道令人瞩目的风景线。子女们普遍认为:父母身体健康是儿女们最大的幸福。由于医疗保险的普及,及时就诊使医院、诊所、社区医疗室,每天看病的不绝。但弱势群体仍为看病贵,看病难而感到苦恼 

“望子成龙”思想支配做父母的教育投资    对独生子女的关心安排是父母心中的头等大事。对子女的教育投资占家庭开支很大比例。有知识的家长,从小就尽心尽责地开发孩子智慧,而且陪他们参加各种各样培训班。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高中、大学的“择校”“选班”“拣老师”,目的只有一个,让孩子将来有出息,能找到好工作,能发挥他们的才智,为自己家庭、也为国家社会作出一定的贡献。当然其中也有很多家长关心孩子上学,是将学历当作找工作的“敲门砖”。 

性的观念有了很大的变化    除了法定的一夫一妻制外,在两性关系上,现在社会是开放并宽容的。丧偶的再婚,未婚先孕,婚前性行为,老年找伴同居,都已被社会接受。婚外恋、一夜情、性交易等半公开地进行着。有的女性观点是:“只要他(指丈夫)顾家,偶尔风流就让他去罢。”在城乡某些角落,嫖娼卖淫暗流涌动。    

称谓 

在称谓上没有过去那样严格区分。譬如称呼岳父、岳母、公公、婆婆,依从对方称呼,统喊“爸爸、妈妈”;堂亲不分嫡堂、从堂,表亲不分姑表、姨表,都以哥、姐、弟、妹相称。“爷爷、奶奶、叔叔、阿姨”是对年长者的尊称,“先生、女士”则是对一般男女的统称;“小姐”本是尊称,现在由于出现三陪女、暗娼等群体,称小姐有点不恭啦。对年青男女第三人称为男生、女生。在人前背后也称自己或对方的丈夫、妻子为“先生、太太”。机关、企事业单位称年长或资深的同事过去叫“师傅”,现在叫“老师”。各类称谓有尊称、谦称、鄙称、贱称,有雅称、俗称,各行各业,五花八门,都反映了转型时期人际关系的特色。在家庭中称呼与过去也略有不同: 

对象    过  去  称  呼                         现  在  称  呼 

父亲    阿爸、阿爹、爹爹、大、大大、阿大       爸爸、爸、老爸 

母亲    阿姆、姆妈、嬷(读“么去声”)、阿无、娘  妈妈、妈、老妈 

祖父    阿爷、爷爷                             爷爷 

祖母    阿孃、娘娘                             奶奶 

夫      某哥、喂(或直呼其名)、某某爹、老头子  老公、老头、老某 

妻      某妹、哎(或呼名)、某某娘、老太婆       老婆、老太婆、老某 

节日 

节日有传统节日、法定节日、新节日。年长的较重传统节日,中青年对“洋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感兴趣。对“善男信女”来说,观世音的三个诞辰、七月十五鬼节也是有所表示的。2006年时见诸月历中的各种节日有如下一些: 

春节    元宵    清明    立夏    端午    乞巧(七夕)   中秋    重阳     冬至 

元旦    妇女    植树    青年    劳动     护士    儿童    教师   国庆    老人 

建党    建军 

情人    父亲    母亲    愚人    圣诞 

礼仪 

“文革”期间,民族传统的礼仪荡然无存。“文革”后强调精神文明,强调公民道德。家庭和学校强调道德教育,只是效果还不尽如理想。 

人际交往,人情往来,“文革”时曾被割断,现已恢复正常的“礼尚往来”了。 

向长辈贺节多是送补品什么的,一般亲友之间贺节多数用电话或手机短信祝颂。倒是对亲密的友朋结婚以及对恩师、女友或子女孙辈生日或节日,往往在电视台点歌和鲜花店订送鲜花祝贺。元旦、春节的贺卡、贺信逐渐被电话和手机短信以及电子邮件所代。 

结婚贺仪又兴送钱,数量则根据亲疏,一般都是三位数,而且多带8或6数,谐音“六六顺溜”和“发发发”,以示顺利和旺发。丧仪多送花圈或鲜花,极少用挽幛了;在农村还有送重被、锡箔的。 

对逢五逢十的大生日,子女会在饭店订包厢聚餐,也有父母给子女过生日的。送生日蛋糕只是应个景,图个气氛,因为奶油过腻,大家不很喜欢吃了。少数人家当父母六十六岁生日时,做女儿的仍按照传统给父母烧上六十六块肉吃(俗谚有云:六十六,阎罗大王请吃肉)。俗谚有“请吃酒,挜(读“丫白”)拜生”说法。小辈拜生还有送金团、馒头的。 

一些年轻人,在情人节特别活跃,用手机、电子邮件,倾送筐筐箩箩的“甜言蜜语”或优美情歌、雅致图片,奉献玫瑰花之类的来表示爱意。 

中秋送月饼仍在流行,不过小康之家因为已怕吃甜腻的点心,有时一盒月饼往往到手转赠,甚至转来转去有仍旧转到“原发点”的。 

亲友同事生病,多数人会关心慰问。探病时多送营养品和水果,近年也兴送鲜花。祝贺新单位挂牌开业或新房建成,多送花篮。 

孩子上学成了“家族大事”,至亲好友送的礼品或现金比送大人的还重还多。 

饮食 

本地人主食仍习惯吃大米,同时喜食米粉做的年糕、糯米团子和面粉类的面条、大饼、馄饨、包子等点心。解放以后,北方的面食传过来,吃淡包、饺子的多起来了,并成为有些家庭常食。上世纪80年代来,四川的火锅、兰州的拉面、新疆的羊肉串各式特色食品也在市场上纷纷出现。肯德基、比萨店一家一家开起来,快餐店、咖啡厅经常客满。城镇一些高档饭店,节假日座无虚席。孩子们钟情肯德基,上班族常顾咖啡厅。 

许多上班族早餐吃点心的较多——豆浆、牛奶、馄饨、饺子、包子、大饼、油条、粢饭、方便面……中午吃食堂或快餐,晚饭则自己烧。学生中午多在校就餐。 

喝酒成为普遍现象。俗话“老酒糯米做,吃了闲话多”,以往喝的多是黄酒。现在酒类品种繁多。过去仅在节日喝些,现在不少人每天都喝酒。有的人拿啤酒当开水喝,喝得挺起个“将军肚”显富态。21世纪来酒宴上碰杯时连干红葡萄酒也是大杯大杯的灌了。豪饮、牛饮,一次喝啤酒十瓶八瓶的不算稀奇。能自控的则喝些果汁、酸奶、汽水之类。平时喝茶的习惯已被普遍接受。老式茶室退出市场,新的茶座、茶室、茶馆、茶坊在城镇上纷纷开张。城镇家庭和单位里平时多喝纯净水、地矿水。 

休闲食品品种繁多,中式、西式,广式、苏式、宁式、甬式……在超市中都可买到。而街头炒货店现炒现卖,流动摊贩买烘番薯、羊肉串、新疆葡萄干,水果店、摊、车在城镇到处可见,冷饮批发也生意兴隆。 

老年人还是遵循着老话“下饭呒告饭吃饱”,就餐以吃米饭为主。青年人则讲营养,“大口吃菜,小口吃饭”。老年人多数仍喜吃咸些、吃海货,年轻人倾向吃淡些,吃蔬菜。体力劳动者仍多爱肉食,以补充热量。 

据医卫部门调查,“三高”现象在本地人中较普遍,糖尿病也不在少数,少年儿童肥胖症可以在小学中看到。这些都反映饮食结构欠合理,人体营养过剩,已引起注意,所以近年来绿色食品产销比较行俏。 

衣饰 

汉代有首《城中谣》说“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千百年来仍脱不开这种现象。北京时兴西装,一级一级的政府官员、企业管理人员、大款小款都一律西装笔挺,风度翩翩地出现在公众场合。大城市流行休闲服,城乡就普遍穿起休闲服来。除了少数老年人或农村老农还有穿中山装的,一般本地人多不着中山装了。茄克衫、T恤、皮装等盛行于青年群。时装模特穿的形形色色时装只能作表演服,不是演员、主持人谁也不会去做这样衣服。不过那些歌星们的穿着打扮往往让小伙子们好一阵追赶。东施也好,西施也好,总有仿效的青年人。中小学生的校服,以大方舒适耐用,并体现青少年青春活泼个性为主,而且也在不断推出新款。女性对服装兴趣较浓,家里有了几十上百套服装,还会慨叹“没有衣服穿”。上班打工族女性对上街选衣很感兴趣。她们多数购买新款而价格较廉的。只有收入较好,负担较轻的白领中年女性,会选些名牌衣服。故此,城市里的服装店、服装市场一家接一家开张。服装店的利润丰厚,流行着一句讨价还价的话,叫“对折拦腰掼,算算还好赚”。 

鞋子普遍穿皮鞋、运动鞋、旅游鞋,女的时兴穿靴子。近年来女子的皮鞋跟越来越高,鞋头越来越尖,尖得使人联想到安徒生童话里描述的黑夜里骑着扫帚满天飞女巫的样子。 

戴金佩玉,有的为了纪念爱情、亲情,有的祈求平安幸福,更多的是显示生活富裕,映衬肢体的美。于是,佩戴首饰特别为一般女性所追求。改革开放来,戒指、项链、耳环、手镯(链)等饰物,不是女性专有了。有钱的大款中款们,戴上黄金项链、手链的不是个别现象,有的暴富者戒指不只戴一只、两只。近年又出现一种“钱多的反而不大戴金佩玉”现象。 

有一定文化品位的女性,在衣着打扮上多数根据自己的工作性质、文化修养、对美的理解,设计购置适合“身份”、符合体型的服饰,而不是拼命的赶时髦。为了显得精神、年轻,化妆修饰是小康社会生活富裕后的追求,不可厚非。但是气质的高雅和庸俗往往能从衣着打扮上体现出来。 

居住 

本地人在城镇的多已购置自己的住房。房地产开发商新建住宅楼从三层、五层逐渐向七层以及更高层发展。外形20余年来无大更改,直至近年才稍显变化。内部装修则根据户主的经济实力、个性爱好、文化修养各呈异彩。20世纪来,有钱的不断更新住房,有的建造别墅,或在宁波市区、或在山清水秀处购建别墅。农村居民多自建住房。只有外来务工者,尚租房居住。一些服务工只能租住车棚容身。外来打工仔、打工妹,居住宿舍逼仄拥挤,也只得将就。 

为了照顾在子女孙辈在城区读书,特别是重点学校的毕业班学生,有的家庭特地在学校附近租房,由母亲或其他长辈陪伴照护饮食起居。 

现在的住宅楼、商品房逐步推广小区物业管理,安装防盗门窗。各家各户,多是关起房门成一统,很少象老房子那样互相串门聊天。同幢楼房住户,上下楼梯时相遇,点头招呼,不知道彼此姓名的多的是。社会是开放了,从住房看却属“封闭式”。 

行路 

本地上班务工者多数用自行车代步,部分中青年用摩托车代步,女性或少数中老年用电瓶车代步。退休者“安步当车”,提倡步行。由于区内外交通发达,出行乘坐公交车极为方便。20世纪末,全区仅极少数人购用轿车,至2006年,私人轿车发展很快。因为车棚及停车场建设滞后,小区及较大马路两旁常停满了小车。一部分年轻上班族当住房改善后,考虑的就是购买小车。有的家庭已持有两辆轿车。 

休闲娱乐 

从一星期开始两天休息和大节日有长假后,上班族充分享受了假日的休闲生活。年轻辈“常回家看看”,跟父母团聚,老人逗着孙辈,不娱也乐。还有逛市场、去书店、玩电脑、玩牌、访亲友、带孩子逛公园……各凭所好。长假日出外旅游,地点也从近地到外地、从国内到国外。自费旅游香港、澳门、新、马、泰、欧洲、美洲也不是个别了。平时休闲则以看电视、听音乐、玩电脑、看报纸看书以及聊天为多,部分人则奔舞厅、卡拉OK厅、录像厅或娱乐城“潇洒”。平时在家看体育竞赛已不光是孩子们“专利”。一些中老年居民,坐在电视机前观看重要的体育竞赛,全心投入,感同身受,边看边评,其兴奋度比在场的观众还热烈。一些事业有成或经济宽裕的中年人,经常举行友朋同学聚会,联络感情。外来务工者休闲生活多是看电视录像、逛街、找老乡聊天、打牌。一些服务行业打工妹,休闲时爱逛街、看电视或睡觉补充平日睡眠不足。 

家庭主妇或主男,上午上街买菜、回来洗菜烧菜没得空闲。退休和下岗职工下午很多在打牌。 

青少年学街舞、溜旱冰、滑滑板也在兴起。以往少年儿童玩的踢毽子、跳绳、跳橡皮筋那类活动少见了,造房子、打弹子,结子,套绳结,挑香棒等游戏,已基本绝迹。 

洗沐美容美发 

古代理发、沐浴都有一定的日子,或要选择“吉日”。很多人一生理发和洗澡的次数可以计算出来的。现代人讲清洁卫生,用水条件又好,理发洗澡为生活必需。有的人每天冲澡,男子每天刮胡子。还有坚持用冷水冲浴的。城镇上浴室从低档到高档,从大池到盆汤,到桑拿浴以及日本式、俄罗斯式、芬兰式等多种形式沐浴服务,还有专门洗头房、足浴堂、按摩房等等,接揽着有钱和有权的顾客。 

发式发型也随着开放而开放。一般以女性及青年变化较多。“文革”时认为烫发是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观念早已推翻,烫发不烫发都不成为“罪名”了。老年女性怕见白发,很多染黑了头发,显得年轻。中青年女性染黄发的不少,某些发廊还组织年轻职工,打着旗帜,沿街呼号,以招徕顾客。一个时期曾以动画里青少年发式为蓝本。现在青年往往以仿效歌星发型为时髦。不过摆弄成奇形怪状发型的尚不多见,一般有一定品位的中青年对奇形怪式不屑为之。中小学生校规中有明文规定,发式均显大方、有朝气。 

美容美发也是新时期的特色。美容美发厅(店)遍布城镇,吸引经济条件宽裕而又渴望青春长驻的女性。中高档化妆品也因此比较畅销。 

女性最怕“老”,怕“人老珠黄不值钱”。说到底,还是怕被人嫌弃、看不起。特别是怕被男人看丑。所以,在经济条件许可前提下,美容美发、化妆修饰成为很多女性日常生活中“浓笔重墨”点缀的内容。 

现代科技进入了传统习俗中 

不说那些电子玩具,在元宵灯会中声光电技术被充分运用。信佛人家供桌上点的不是蜡烛,而是小电灯泡。念经可以放磁带,强似自己念诵。电视台点歌祝婚、祝寿、祝一切喜事,手机中发短信,电脑上送动漫,都成为礼仪时尚。 

“老有所学”成为老年人的追求 

本地离退休和下岗、内退的老年人群越来越大。多数老年人希望能多多享受目前幸福的生活,希望桑榆晚景“夕阳红”,希望健康长寿,于是设计了自己的老年生活。一部分以积极态度对待老年生活的就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学文史,学作诗,学书法画画,学保健,学音乐弹唱,学戏曲舞蹈,学烹饪,学电脑操作……老年大学一年比一年兴旺。 

网络的吸引 

计算机网络提供了各种信息接收和发表平台,打开了窗口,扩大了视野,活跃了思想,扩展了文化学术交流,丰富了业余生活;同时它为进一步学习深入查找资料提供广大的空间。但是少数青少年却因自控能力较差,迷恋于网络游戏,以致废寝忘食,荒废学业,甚至上当受骗,深为家长和教育部门担忧。 

网上聊天交友已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特别是上班族,网聊成为时尚生活的一部分。在虚拟网络上倾诉所思所想,排遣寂寥,寻求知音,联系友朋,谈天说地,驰骋纵横,是电脑族普遍流行的活动。博客也为爱思想或写作的年轻人提供发表平台。不过网上聊天或评论也有些无聊庸俗的内容。 

一些网吧常常客满,以青年尤以外来务工青年为多。   

博弈成风 

赌博,形式五花八门,打扑克牌、搓麻将、赌牌九、玩游戏机,以及开铜宝、赌六合彩等等。传统对烟、酒、赌、嫖历来视为不良嗜好,可是现在这四大件却“大行其道”。打扑克、搓麻将成为城乡居民普遍热衷的活动。可以说,城市里很少有几幢居民楼没有搓麻将的撸牌声,乡镇中很少在街巷中看不到牌桌。连住在狭窄车棚房的外来务工者,也经常聚在一起搓麻将,或蹲在地上打牌。社区、村镇的活动室,麻将桌旁总是坐得满满的。有个美名叫“打健康麻将”,因为大多数居民打牌是作为娱乐消遣活动,来联络感情,活跃思维,丰富生活,所以流行较广。老年体协还将桥牌、麻将当作体育竞赛项目。再还有所谓打“政治麻将”、“商务麻将”的。不过有时很难分清哪些算“健康”麻将,哪些算“赌博”麻将。历史上的明代,据说士大夫们好打“马吊牌”,且嗜赌成瘾,不理政务。于是有人将明代亡国致祸的原因归罪于“打马吊牌”。这当然是片面的看法。对搓麻将,赞成的认为打麻将不过是友朋间联络感情,消遣而已,无伤大雅;反对者认为打麻将费时失业,玩物丧志,如若因此赌博成瘾,则造成家庭失和、社会不安定。 

80年代时流传的“八亿人民七亿赌,还有一亿在跳舞”民谚,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打牌成风的习尚。这个习尚,不知该喜还该忧。  

社会习俗的变迁,有其时代和文化背景,有教育文化部门的导引,有家族成员的口传身教及邻里亲友的影响。我们探讨社会习俗,是为了继承传统习俗中优秀、合理的部分,扬弃愚昧落后的东西,并积极发扬符合新时代的新风尚。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