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海发现二幢父子进士第

发布日期:2007-10-13 19:44 来源:今日镇海
字号:
分享:

日前镇海区几位老人在调查全区古建筑时,在澥浦镇牌门头、曲汇塘两个相邻的自然村中,同时发现二幢保护基本完整的“父子进士第”。分别称为“司马堂父子进士第”、“草舍利舍父子进士第”。这是镇海到今唯一遗存下来的两处父子进士第。

据考证,司马堂父子进士第,是明代刘洪、刘光的父子府第。其府第局部建筑构件仍保留着明代建筑风格,由于年代久远,多次修缮,大部分构件己是清代的形式,全宅建筑面积近1000平方米。前后两进门楼保护较好,古朴恢宏,砖雕石梁门面,二进门楼镌刻“吉迪”二字,多数墙体仍是明代风格,有一定的规模。

府第沿街原有进士牌楼一座(己毁)及父子进士亭一座,是明代皇帝赐建的。进士亭斗拱石柱、四檐高挠,八封藻井,内悬牌匾,分别为“东浙世家”、“父子进士”。其刘氏后裔在小祠堂内,陈列着原物牌匾:“进士”、“登科”、“贡副”是三件的珍贵遗留之物。

刘洪,明景泰甲戍(1454年)科进士,官授广东左参政;其子刘光,明弘治九年丙辰(1496年)科进士,后升任广东知府。父子在任职期间,都有政积。赞曰:“世济恩荣,匾额领题,犹赫赫云至”,“各祖下鹏程,奋翮者,指有胜屈。世传五经甲第,而吾族遂为前朝所矜式,而特表名东浙世家焉”。刘氏为浙东之望族,其后裔,遍及镇海全境,名人辈出。

“草舍利舍父子进士第”,系清代陈聿昌、子陈宏燮府地。旧宅较为古朴,基本保存完好,局部作了改造,内饰雕刻精细,独具风格。有五间两弄楼屋一幢,厢房5-6间。外墙刻有“草舍利舍陈,北面墙余地随湾至水苒为界”。

据陈宏燮为其父整理《草舍利舍诗文佚稿》戴:“其父年轻时,常读书至深夜,有一日,午夜后,忽疾风雷雨,全家人具警,读至妙处,竟不觉有声雷剧风,到了四更后,忽灯燦异花,叠垒如珠颗,后花隧,视之如粟,而细杵之不碎,乃悟日比黄梨洲所谓“草舍利”是也。士大夫谓:“盖读书精诚凝积,方有此异瑞。”因把宅居称之为“草舍利舍”。结灯花是一种自然现象,古人常称为是一种吉祥,但对于读书的人却是一种启迪。我们在采访中,一位女同志告诉我们,屋内有一块很大石碑,我们兴奋之中,确实看到了石碑,遗憾的是,却被一幢“介橱”阻档着,无法看过究竟,成为草舍利舍之谜了。

陈聿昌,又名尔修,号楚颖,又号樾荘。同治辛未(1871年)科进士,署江西广丰县知事,后因病归乡疗治,越十余年,病愈,回广丰任职,翌年卒于赣。

督学使署李缓藻,评其文曰:“四明大文学家也”。他一生著作甚多,但他告诫下代,不愿留世,故多散失,著有《毛诗集》四卷,《草舍利舍诗文佚稿》四卷,后者是其儿宏燮,在亲朋中搜集整理,于民国七年(1918年)6月,用腾写纸暂行缮印的。其佚稿多遗留于江西,其父去世后,不知下落。张御史赏评曰:“其博览似全谢山,其奔放似姚复荘”,“除实日不暇给,袖剩清风”。

子宏燮,清咸丰己卯(1855年)科中副车,同治乙亚(1865年)登贤书,辛未(1871年)科成进士,署江西兴国县知县。其“神明决断,绰有父风”其艺文名噪一时,尤工诗古文词,追踨六朝骈文,甚卓。“著作甚多,民国初期成为浙东有影响的人物。

镇海二幢进士第的发现,为研究镇海名人名宅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文献史料,同时对古建筑的保护、开发旅游景点,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