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帮集居地——郑氏十七房
镇海境内有很多规模较大的商帮集居地,如郑氏、方氏、庄氏、盛氏、叶氏、刘氏、洪氏、包氏、邵氏等集居地。这些集居地,氏系集中,民居规模宏大,建筑豪华,类型全面,为宁波所罕见。
镇海商帮集居地,也是宁波帮最早的发祥地之一。时间可追溯到明代,历代不衰,他们前赴后继,一代接着一代,为宁波商帮文化的光辉历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宁波商帮集居地,历史最悠久、时间延续时间最长,集居地民宅建筑最多,建筑规模最大,气势最雄伟,要算郑氏十七房了。这在全国也是独此一家。
郑氏十七房原有建筑面积六万多平方米,现仍有四万余平方米。计有东房、中央房、西房、大祖堂房、恒德房、立房、鼎丰房、后堂楼、三房堂前、恒祥、后新房、郑氏一条街、当典房、宗祠、全盛房、黄公祠等。而且每一幢大院都有堂名:如敬业堂、敬承堂、怀德堂、进思堂、敏慎堂、思位堂、文荫堂等。这些集居地及一些民俗建筑物基本保护完整,有的非常完整。仅后堂楼一处就有八幢大院,马头墙鳞次栉比,错落有致,计有100多间,进入屋间,难分东南西北。恒德和后新房占地面积达40多亩,十七房东南轴线长达200米之余,这还不包括恒德、中央房、西房、东房、全盛房等地,这样大的规模集居地都是一个姓的郑氏所建,在目前大规模开发建设的今天,纪念邓小平关于“把全世界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讲话二十周年之际,宁波有这么大的一处宁波商帮集居地,确是让宁波人民骄傲的。
郑氏从南宋北方迁到镇海澥浦定居己有700多年的历史。郑氏“卜择山之阳”定居和尚塘尚岸,定名“路沿郑”。当时以渔、盐、耕为生,有东房、中央房、西房、小九房。那时只有数十间的低矮楼屋。到了明代开始经商,发迹后,分居五个村庄,系五大支系。东房的第六代后裔,有位排行为十七的郑奎(字东沧),“以旧宅不敷居处,乃于旧宅(路沿郑)之西北偶,别营新宅,人以公行十七,遂名其宅居为十七房。较旧宅及分居他处者为盛,实为吾乡巨族”。明、清时代郑氏几乎没有一位像样的官员。要“别营新宅”是不可能的,有了经商,才能别营新宅。郑氏分布在五个相邻的村庄中,十七房最昌盛,十七房就成为郑氏一族主要集居地,十七房便成为澥浦郑氏代称。
郑氏十七房至清中叶,到民国初期,就拥有房屋六万多平方米。从《澥浦郑氏宗谱》记载中得知,郑氏有官职、官衔的40余人,真正用真才实学进入官场的只有二名。一个是七世郑凤台(1577——1646)在明万历年间官至温州瑞安知县;另一个是十三世郑光烈(1766——1840),清嘉庆二十二年进士(这是目前郑氏一族从史料中唯一查到的进士),初授福建归化县知县,继南平县知县。因“拙于催科,云负南平县额课“左迁嘉兴府学教授,又十年归隐,负债累累(后有其弟郑伟列经商发迹后给他还清了债备),又卖田、押契、行医终生。
在封建社会,崇儒抑商,读书为做官是崇高目标,郑氏一族也多么想做官耀祖,但由于清政府腐败官场做弊,郑氏许多文人学士,屡屡不中,他们看透了这样的社会就立志经商。发迹了的郑氏,遍尝“车马都齐备,无官被人欺”的滋味,为了促使自己拥有的庞大财产和全族人的安全,改变社会地位,郑氏大力投资公益事业,开设当铺(现当典弄)兴建为群众生活服务的小街,救火会、医院等公益事业,又不惜重金,买官、捐官。如:郑熙为重建上海四明公所捐银3000两,获五品奉直大夫衔;郑勋为修海塘、补充军粮捐银万两,获四品朝义大夫衔等等。据不完善统计,郑氏从嘉庆至光绪,先后买官、捐官达三十余次(其中第二次再捐官七次)。得清代文官散阶,资政大夫(正二品)三人;通义大夫(正三品)二人;朝汉大夫(从四品)十二人;奉直大夫(从五品)一人(不含第二次再捐高阶二人);儒林郎(从六品)三人(不含第二次再捐高阶五人);文林郎(正七品)二人。他们取得授他赠官衔之后营造了相似的部分官邸,多数虽有官职但没有官权,却有了官势,这样就维护了郑氏一族的利益和安全,这就是郑氏捐官的目的。可见郑氏维权经贾的思想是相当高明的。
从现存的十七房建筑型式来看,除有二幢进士第外,多数是民宅建筑,而且很少有官府衙门形式的建筑体。相反的是慈城,他们就是当官的多,衙门的多,官府的多,商人就比较少了。封建社会当官的人钱少,不如商人。所以说慈城是官府建筑多,但不富裕。十七房因商人多,民宅建筑多,他们非常富裕,慈城与十七房各具特色。
从上事实证明,郑氏十七房是商贾发迹后建筑起来的,不是当官人能建造这么多的民宅的,所以说它是宁波帮早期的发祥地,是宁波商帮最大的集居地,是无夸张之词的。
郑氏一代开始经商较早,人数较多,他们一代接着一代,代代相传。据初步统计从康熙至清末,至少有六代商人,40人之多。有成就者不乏其人,较有代表性的有:
郑世昌(1664——1723)在康熙中后期,己“秉父命,外出经商”;国祯公郑光祁(1707——1782),他“精于白圭之术,壮年在嘉兴、苏州一带经商”弃取废举(清庭腐败,郑氏一代屡屡不中,也是他们放弃科举,迫使他们从商之路是一个重要原因)“屡能奇中,数致千金”;郑德标(1767——1849)继祖业(上至祖父,下至孙辈都是经商)在宁波“操鱼、盐业”经营,发迹“办钱庄”他“内理不琐屑,外权奇赢,蓄积余羡,以浸为蛟川(即镇海县)巨室”;其四子,郑勋(?——1768),执父业管理钱庄,器识过人,“筹算屡中,屡获倍息,家业隆隆起”,后来“生计益饶”成为宁波钱庄业的巨头,“盖屹然为甬江之砥柱二十年”;(《澥浦郑氏宗谱》“郑勋传”);其五子郑熙(1813——1858)秉父命,持赀到绍兴别营居积,熙很能干,“勤慎用练,屡获倍息”在绍兴多年,“越中贤豪长者咸乐于订交”;郑开芳(1792——1868)十七岁即随父郑天治(1760——1826)到岱山经商,他禀父训,筹画屡中,业起。由于其经营得当“岱山暨同业者重公行,咸推为领袖。”直至今天岱山还有其后裔继续经商活动,郑伟烈,为其兄在南平县知县郑光烈偿还了“巨款”;郑德阶在宁波开泰和米行、木行,及郑惠舜等著名商人。1882年,郑景丰,幼年在上海学酒业,稍长即经商盛泽镇,太平天国时所营商业被毁,回到家乡,开设全盛信局,后太平天国撤出后,又来盛泽,开设全盛信局,专递苏州、嘉兴来往信件,后迁至上海,仍名全盛。均称得手,逐渐扩充,由是而姑苏、而宁绍、由是而长江,由是京都、天津、闽广,“天下之人,无不知全盛,天下之人,无不信全盛,全盛之名震天下”(《镇海龙山郑氏宗谱》)。后发迹在十七房兴建“全盛房”。其后裔郑颖人为中国工程学院院士。郑玉川(1899——1907)在沪创办我国第一个用化学方法制造墨水的民生墨水厂。又创光华工艺厂,后又投资大用金笔厂、华丰钢铁厂、联文食品厂等企业,并兼任经理。郑方正(1894——?)经行郑恒记蛋行40余年,抗战后,与其它蛋行合并,成立茂昌蛋业冷藏股份有限公司,任副经理,其同村郑建来任账房。郑介寰在沪发迹后在家乡建通德桥。郑芳钧在沪经商后,在十七房邻近沙河建大院,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于1946年独资建造芳钧学校,中西合璧楼房,颇有名望。郑钟泮(约1869——?)1917年在沪创办公盛印刷材料行,1924年创设公盛机器厂,1930年创举公盛油墨厂,后又创办凡立水厂、公盛铜铁厂、印刷厂等,在沪办印刷系列有影响的代表人物。在美国、台湾等地也有郑氏后裔的一些著名企业家。如美国的一位企业家己是世界500强之一。
“宁波帮”是近代中国著名商帮,名闻中外。宁波商人以其顽强的创业精神和诚信经营之道和对外不屈不挠的抗争爱国思想,谱写了百年的辉煌历史,这是宁波改革开放,建筑大宁波的精神财富。
自宁波改革开放近二十年来,旅外“宁波帮”游子积极支持,参与祖国统一与现代化建设大业,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宁波帮长期形成的“艰苦创业、开拓进取、诚信服务、团结互助、爱国爱乡、抗争不侮的商帮文化精神,是宁波人民,乃至中华民族优秀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建设大宁波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不可多得的一份特有的典型教材。充分挖掘和利用在宁波的商帮集居地和先辈的创业精神,培养和造就新的宁波帮一代,对于建设新宁波,弘扬宁波商人光辉历程,促进宁波文化和旅游事业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孙中山先生于1916年在视察宁波时曾说:“宁波人对工商业之经营,经验丰富,凡吾国各埠,莫不有甬人事业,即欧洲各国亦多甬商足迹,其能力之大,固可首屈一指者也”。在近代、现代我国主要的经济发达地区,乃至全国、全世界宁波商人创造了无数奇迹。
党中央历来都非常重视保护宁波帮的利益的。毛泽东同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1949年5月6日关于《占领吴淞嘉兴等地应注意的问题》的电文中,特别告诫南下部队“要注意保护宁波帮大中小资本家的房屋财产……”,回顾毛泽东同志这一指示,至今仍有现实意义。据统计,在海外的宁波籍人士有30余万人,分布在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们中有不少人的故乡都在宁波,镇海等地,这些商帮集居地,是他们寻根、发祥和先祖居住的地方,他们时时刻刻在想着自己出生的故乡和父老乡亲。这些宁波商帮集居地,都有一份艰苦创业的历史,它是一本最好的教课书。爱护、保护、利用这些来之不易的文化遗产,是弘扬商帮文化的有力举措,是团结世界宁波帮、建设宁波的巨大推动力量。也是纪念邓小平关于“把全世界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发表20周年的具体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