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最大的明清建筑群——郑氏十七房

发布日期:2007-10-13 19:42 来源:今日镇海
字号:
分享:

  郑氏十七房位于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澥浦镇境内,其群体建筑共有六万多平方米,为郑氏一族所建,是全国之最。
    据《澥浦郑氏宗谱》、《郑传笈朱卷记》等载:郑氏源出河南荥阳,系周宣王后裔。南宋即将灭亡,为避战乱,靖侯公迁居灵绪乡(今十七房村),“卜择山(十七房北有一座小山,名择山)之阳”筑居。至今仍保留着靖侯公墓,并进行了修缮。择山旁有一条和尚塘,在塘内侧筑东房、中央房、西房。因当时经济不富裕,所建房屋比较矮小,但也有20家之多,定名为“路沿郑”。这是郑氏南迁定居地的初步情况。
    明代时道三公六世孙郑奎,字东沧,排行十七“以旧宅不敷居处,乃于旧宅(路沿郑)之西北隅,别营新宅”。人以公行十七,遂名其宅居为“十七房”,“以旧宅及分居它处者为盛,实为吾乡巨族“(《澥浦郑氏宗谱》)。
    从明至清,十七房郑氏“弃科举,业经商”,“家业隆兴”兴建有小九房、太祖堂、立房、恒祥房、后堂楼房、鼎丰房、三房、恒德房、当典房、后新屋、全盛房、郑氏小街、宗祠等,而且每一幢大院都有堂名:如敬业堂、敬承堂、怀德堂、进思堂、敏慎堂、思位堂、文荫堂等。
    郑氏民宅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布局合理,宅上有街,街中有市,各行各业的店铺、作坊、酒楼、茶坊应有尽有。民宅四周环河回绕,小河纵横交错,连接大河,直通宁波,沿海港口,四通八达。家家门外有埠,有桥,呈现江南水乡绮丽风光。相传乾隆皇帝第十一子成亲王曾临十七房,题有“淇水烟波半含春”之句。原在村口有一座巨大的节孝牌楼,用石雕、砖雕制成50年代平整土地时被拆,扔在水池中。现遗留牌楼中圣旨石雕匾额一块,高达1·20米,有三条青龙缠绕,腾云翻水,精雕细刻,栩栩如生。
    十七房民宅,以幢为单位,组成院落,紧紧相连,厢房、厅堂、正房、轩子、大中小天井、花园互为结合。按等级分段,由大门、二大门、边门、隔窗、串堂门、后门、长廊、小弄,组成相联的门户,四通八达。民宅粉墙高大,马头墙鳞次栉比,错落有致。有四节的,五节的,这里的马头墙与众不同,如安徽的马头墙,瘦、尖、多用灰泥塘塞,看起来比较单调,无气势,而十七房马头墙高大有力,工艺精湛,尖角中常有各种动植物塑雕,美不胜收。
    一条自西向东,长达200米的中轴线为全宅的主轴,所有民宅都沿着这条轴线进行棋盘式(局部有宫庭式布局)科学布局。如后堂楼大院,以一幢为单元,共有八幢分南北各四幢组成一座大院,中置穿廊,俗称“百步廊”或称“棋杆夹弄”,全宅分隔及连接处有大弄、小弄、小河、小桥组成为一体,是江南民宅的典范,是一处浙东不可多得的魏宝。
    十七房的各类装饰艺术,也丰富多彩,别具一格。如高耸的围墙上的脊顶,有五种不同类型的青砖叠成,既美观,又有防盗的作用。特别是屋脊两端的装饰,采用青砖雕凿,成型为镂空弧型花格线条,极为精巧、美观;屋檐、屋斗、墙角、门楼、垛墙、石漏、阴井石等到处都有精美绝伦的砖雕、石雕、木雕、泥雕,工艺都非常精致。
    丰富多彩的各类装饰雕刻工艺,同样布满于内庭多个角落。如:门、窗、梁、柱、檐等,雕刻形式有:浮雕、透雕、高浮雕等多种,形状有回纹棂格、花鸟虫草、四鲜果鲜、鱼、寿、福、禄、八仙等等组成,有的象征福寿多子多福,如葡萄、石榴、蝙蝠一类;草龙象征禄,桃子象征寿、鱼象征年年有余。这些象征物都是人间美好的愿望和民族的优秀文化和遗产。有的雕饰真是维妙维巧,从细微部可看出这些能工巧匠的独到之处,如普通的一柄窗扦,也雕有人物花草。三房堂前的一对石鼓,用汉玉白石雕凿,“三狮戏球”“三房”、“三狮”这不是巧合,是主人的高明之处,制作细腻而精致令人叫绝。郑宅有4——5对石鼓,它们门当户对,石鼓越大,门户越显赫,后新屋、后房楼石鼓最大。
    从总体上看,各种装饰艺术,在种类、样式、位置、色彩,都尊重不同的需求,不同的用途、不同层次、环境、空间、室外、室内进行科学的设置,非常协调,从中看出郑氏先祖追求艺术享受,追求悠闲舒适生活的愿望是如此的强烈。如宅内通风、采光、隔离,大都是美观、大方、坚实的镂孔窗式,与外环境有关安全防范的需要就设置石漏花窗式陶瓷、青砖漏花窗,坚固耐用,在色彩上也采取了与环境比较协调的素色为主。与邻居、亲属有关系的地方,就设砖雕镂窗或琉璃花格窗,既美观,又能不影响通风。室内门、窗多彩启、闭、推移,拆御自如的木结构,便于封闭、透空、采光,非常合理。
    十七房的天井、廊下、橱房、埠头、门旁有很多石制工具,如管门石狮、石鼓、石夹杆、石占杵、石锁、砥石、石渠、石跗、石槽、石盘、石臼、石磨、石笼磨。这些石制工具对于教育下一代,对于研究古代劳动工具的制作、发展都有重大价值,是不可多得的。
    郑氏十七房人,他们从清康熙经商发迹,历代拥有许多宁波商人,这些恢宏的建筑群都是发迹后建筑起来的,这些建造木材料都是从福建运来的;许许多多的石料也是从全省各地运之十七房的,他们为了节省资财,自己开窑厂制作多类砖块,自己开设石料加工场,雕琢各种石件,都是来之不易的。十七房民宅是清代最优秀的建筑形式体现,是劳动人民自己创造的宝贵文化遗产,我们应该保护、利用它,弘扬它。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