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房郑氏与“宁波帮”
郑氏十七房自十年前被发现以来,新华社、《人民日报》、《文汇报》、《中国文物报》、《浙江日报》、香港《文汇报》等众多媒体竞相报道,一时间成了海内外的焦点新闻,在新一轮的《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把十七房列为保护区域。但从十七房的研究来看,大多数学者从科举考试的角度来研究分析,似乎十七房缺少状元,没有什么研究价值。其实,十七房郑氏作为大型的家族商帮,其经商时间在宁波帮中属于最早;其经商人数之众,势力之大,在宁波帮中极为罕见,可是这些至今尚鲜为人知,新出版的《宁波帮大辞典》很少提及十七房郑氏的经商活动。今根据明代嘉靖42年版《定海县志》、清代光绪七年刊刻的《澥浦郑氏宗谱》,对郑氏家族的经商、对十七房郑氏的文化渊源、在国内商界的影响、在宁波帮中的创始地位、最早的“红顶商人”、十七房郑氏是宁波帮中绵延时间最长、势力最大的商业家族等作全面的研究,以便重新认识十七房的文化内涵及保护开发价值。
一、宁波帮中最早的家族商帮——十七房郑氏
十七房郑氏作为大型的家族商帮,其经商时间之早、人数之众、势力之大,在宁波帮中极为罕见。十七房郑氏家族商帮形成于清初,是宁波帮中最早的家族商帮,鼎盛于鸦片战争之后,本来应该作为宁波帮研究的重点,但时至今日尚鲜为人知,新出版的《宁波帮大辞典》、《镇海县志》、《宁波市志》等几乎没有提及十七房郑氏的经商活动,颇令人遗憾。而此前研究者对十七房郑氏经商活动知之甚少的主要原因是缺少对十七房研究资料的全面搜集掌握,研究者显然没有顾及到明清时期定海(后称镇海)县志里的相关的明确记载。存世稀少的清光绪七年刻本《澥浦郑氏宗谱》当年共印20套,如今历经百年风雨存世仅3套(一套存天一阁,一套存上海图书馆,一套存郑氏后裔上海郑梦飞处),由于借阅不便等条件所限,十七房的研究者均未对上述史料进行深入分析和综合研究。
1、 史志谱牒中有关十七房郑氏家族商帮经商历史的记载。
据《澥浦郑氏宗谱》载:“郑氏巾卷不绝,代有闻人。”明清时期郑氏一族致力科举,自南宋理宗时从河南荥阳为避金兵之乱迁居灵绪乡(今澥浦镇)的择山下的塘路沿(今十七房村)的郑氏,六世之后,世代业儒,代代封禄。明代考上岁贡生的有郑雍(宣德7年)、郑普(正统7年)、郑文献(成化12年)、郑珞(成化14年)、郑文魁(弘治7年)、郑滔(嘉靖24年)等,这些人分别被封为主簿、教谕、训导等官职(明代《定海县志》),郑文瑞被封为瑞安知县(《澥浦郑氏宗谱》)。十七房至今犹存进士门第、大夫第等七座,存有清代“圣旨”石匾,有清代成亲王和郑板桥等为十七房所题的楹联,有林则徐、姚燮、徐时栋等在十七房留下的酬唱等。郑谦(1765—1840)嘉庆22年(1817)中进士,官封福建南平知县,郑权同治4年中举人,其子郑传笈光绪14年中举,宗祠里现存“父子登科”、“父子及第”等匾额。十七房郑氏的文化成果主要包括诗集和谱牒:郑德峻著的《镜蓉馆诗钞》,郑传銛著的《寄梦庐诗草》二卷,郑光礽编的《澥浦郑氏家谱》(乾隆30年刊刻,已佚),郑传澜编的《澥浦郑氏宗谱》十卷(光绪7年刻本),郑一夔、郑理芳等重修的《前绪乡郑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民国时期印本)等。十七房郑氏经商而不忘文化上的追求,折射了宁波帮儒商的本色。郑氏商人以诚信为本,和气生财,敢冒风险,克勤克俭等经营理念,是植根于郑氏的儒学渊源的。
十七房郑氏经商历史很早,起码在明代已有经商活动记载,明代正德3年(1508)镇海(当时称定海)大旱,“禾黍无收,民采蕨聊生不给,至鬻男女以食。”十七房商人郑冲输粟而授嘉奖。( 明嘉靖《定海县志•人物》),十七房郑文麒明代嘉靖初年(1526)经商致富,捐例贡,授登仕郎,续封文林郎(明嘉靖《定海县志•人物》)。清代郑世昌(1644—1728)在康熙中叶已“承父命,外出经商”。他们父子在北京东四大街开设“四恒银号”,据陈夔龙《梦蕉亭杂记》载:“四恒者,恒兴、恒利、恒和、恒源,均系甬商经纪,开设京都已有二百余年,信用最著,流通亦广。” “四恒银号”当时是京师著名店铺,京中大宗商务,如木厂、洋货庄、山西票号、粮食铺、典当铺,都向四恒借贷银两。郑世昌家族经商活动,距今已有330年的历史。
乾隆以后,十七房郑氏的经商家族有好几个。第一个经商家族是郑光礽(1707—1782)。他“精于白圭之术”。壮年(乾隆初年)在嘉兴、苏州一带经商,“弃取废举,屡能奇中,数致千金,而慷慨好施。”乾隆16年(1742)宁波大饥,郑光礽第一个“出粟赈贫民”(新编《镇海县志•人物》),又为“养其族之鳏寡孤独、废疾而贫无所依者,”捐银一千数百两,捐田110亩,被授予“修职郎”。
郑维嘉(?—1788)是第二个商业家族的开创者。他的经商活动约在乾隆前中期。他在宁波城里“操鱼、盐业”。维嘉年迈后,“虑佐理无人”,让长孙郑德标(1767-1849)“弃儒学贾”。乾隆53年(1788),维嘉卒,21岁的郑德表便独立承担起宁波的生意,“内理琐屑,外权奇赢,蓄积余羡,以浸为蛟川巨室”。德表除继续经营鱼盐批发外,还办起了钱庄,实行转账制。嘉庆22年(1819)因“岁歉,发仓储,以赈饿者。又于萧山养济堂施寒衣数百袭,其他舍棺槥、立义冢、建梁、治道……诸义举”,援例授官正五品奉直大夫。中年后(道光初年),郑德表不再主政,将宁波的钱庄交由四子郑勋(1780-1863)来管理。由五子郑熙(1813-1858)“持赀”到绍兴“别营居积”。郑熙很能干,“勤慎周练,屡获倍息”。在绍兴多年,“越中贤豪长者,咸乐与订交”。除儿子外,德表的弟弟德楹(1783-1817)、侄子郑士旦(1801-1844)也帮德表经商。
郑天治(1760—1826)是第三个经商家族的创始人,他到舟山群岛的岱山“营鱼盐业”。他的经商活动约在乾隆末至嘉庆初。其长子郑开芳(1792—1868)17岁(嘉庆14年,1808年)即随父到岱山经商。他“禀承父训,筹画屡中,业日起”。后来,郑天治把生意交给了开芳,自己回到了十七房。郑开芳经营得当,“岱人暨同业者重公行,咸推为领袖”。再后来,郑开芳又把经营管理权交给了弟弟郑开圻(1795—1864)。郑开圻仍为当地商界领袖,郑开圻又把生意传给了儿子。
郑伟烈是第四支经商家族的祖先。他“夙有干才,自少即业甬江”。嘉庆22年(1817),其兄郑谦中进士官福建归化南平知县,因“拙于催科,云负南平县额课”,改任嘉兴府学教授,为了补苴亏损,郑伟烈在宁波“料理旧业”,经过几年的生意,终于偿还了南平县“巨款”。郑伟烈后来捐了五品奉直大夫。
郑惠舜是第五支经商家族。初在广东经商,后“转游吴(苏州),为业鱼盐者操会计,屡获倍息。既乃积己赀,自设廛肆,躬务勤俭,为肆中人倡,业日起。”
第六支经商家族是郑德阶(1799—1866)。在宁波开“泰和”米行、木行。1860年捐了布政司理问衔,摄会稽县学训导,做了几年官。又捐了正四品朝议大夫。
从十七房郑氏家族商帮经商的历史来看,有如下一些特点:1、以子孙繁衍,代代相传的家族财团为其核心,以宗亲同乡为其纽带。2、经营思路是商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有机相结合。3、郑氏家族商帮形成于清代初期,鼎盛于宁波开埠之后,是宁波帮中最早的大型家族商帮。
2、 郑氏经商活动跟明清时期早期的宁波籍行商及家族商帮之比较。
早期宁波帮多为家族式商帮群体,为便于说明问题,今将此前专家公认的宁波帮中最早的行商及家族商帮同十七房郑氏在经商时间早晚作一比较。
⑴、早期宁波籍行商的有关记载。
据钱泳《履园丛话•杂记(下)》记述:宁波人孙春阳明万历年间(1573-1619)在苏州开设孙春阳南货铺。
慈溪慈水镇的中医乐显扬康熙7年(1668)在北京开设同仁堂药室悬壶济世,乐显扬之子乐凤鸣康熙41年(1702)在北京前门外大栅栏正式开设同仁堂药铺设店卖药。
鄞县童善长乾隆10年(1745)在上海设恒泰药行,乾隆48年(1783)盘进小东门瓮城竺涵春堂,改名童涵春国药号。
⑵、宁波早期家族商帮的相关记载。
早期宁波帮多为家族式商帮群体,为便于说明问题,我们把著名的早期家族商帮镇海桕墅方氏、镇海小港李家以及宁波帮其他早期经商家族始祖与十七房郑氏家族商帮作一番比较。
据镇海桕墅《方氏宗谱》记载:方氏家族第一代创业者方亨宁嘉庆元年(1796)“孑身至申江,典衣被为资肆市廛,积数年始营立贾店。”其弟方介堂不久来上海与其兄开设义和糖行,这是方家发迹之始。
镇海小港李家,李家始祖李也亭(1807—1868)1822年15岁时到上海,先在南码头曹得大糟坊当学徒,后转业沙船,积资渐多,独资开设久大沙船号,后又买进大码头,发财后,开设慎余等钱庄,1868—1911设于北市。
慈溪叶谱山嘉庆13年(1808)在杭州创立叶种德堂药号。
⑶、十七房郑氏是“宁波帮”中最早的家族商帮。
我们根据上述史料把十七房郑氏跟宁波帮早期行商及家族商帮分别作如下对比:
①、郑氏与早期宁波籍个体行商之比较。明代正德3年(1508)年十七房商人郑冲经商致福捐粮,比宁波人孙春阳万历年间(1573-1619)在苏州开设孙春阳南货铺早65年,而孙春阳此前被公认为宁波最早的商人。
②、郑氏与早期宁波帮中经商家族之比较。十七房郑世昌(1644—1728)之父康熙初年(1662)经商,比慈溪慈水镇的中医乐显扬康熙7年(1668)在北京开设同仁堂药室悬壶济世要早6年,比乐显扬之子乐凤鸣1702年在北京前门外大栅栏正式开设同仁堂药铺设店卖药早90年;比镇海桕墅方氏始祖方亨宁嘉庆元年(1796)在上海开始经营糖行和丝号早130年,比鄞县童善长乾隆10年(1745)在上海设恒泰药行早183年,比镇海小港李氏始祖李也亭1822年开始在上海南码头曹得大糟坊当学徒早160年,而这几大家族此前被公认为宁波帮中最早的经商家族。
③、郑氏与宁波帮第一代之比较。当郑光礽乾隆初年(1736年)在苏州经商大发利市,乾隆16年(1742年)宁波大饥,他在家乡第一个“出粟赈贫民”行慈善义举时,小港李家始祖李也亭(1807年生)、桕墅方氏始祖方亨宁(1772年生)和方介堂(1783年生),以及被专家称为宁波帮“开山鼻祖”的严信厚(1828年生),还有叶澄衷(1840年生)、樊棻(1844年生)、周晋镳(1847年生)、朱葆三(1848年生)、盛炳纪(1860年生)、宋煒臣(1866年生)、虞洽卿(1867年生)、张逸云(1871年生)、黄楚九(1872年生)、傅筱庵(1872年生)、宋汉章(1872年生)、余芝卿(1874年生)等早期宁波帮商帮家族中的第一代全部尚未出世,有的甚至要比郑光礽发家晚一百三十年才出生。这说明十七房郑氏家族商帮比此前公认的所谓宁波帮第一代要早好几代。
④、郑氏与宁波帮第二代之比较。当十七房的郑勋咸丰九年(1859年)被诰授正二品资政大夫,成为宁波最早的“红顶商人”,十七房郑氏“屹然为甬江之砥柱二十年(1843-1863)”(光绪七年《澥浦郑氏宗谱》)之时,李征五(1875年生)、项松楚(1880年生)、蒉延芳(1883年生)、盛丕华(1882年生)、包达三(1884年生)、陈万运(1885年生)、刘鸿生(1888年生)、俞佐庭(1888年生)、金润庠(1890年生)、李康年(1898年生)等宁波帮中第二代人物及后来的上海滩风云人物,其时均尚未出生。
郑氏十七房自十年前被发现以来,新华社、《人民日报》、《文汇报》、《中国文物报》、《浙江日报》、香港《文汇报》等众多媒体竞相报道,一时间成了海内外的焦点新闻,在新一轮的《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把十七房列为保护区域。但从十七房的研究来看,大多数学者从科举考试的角度来研究分析,似乎十七房缺少状元,没有什么研究价值。其实,十七房郑氏作为大型的家族商帮,其经商时间在宁波帮中属于最早;其经商人数之众,势力之大,在宁波帮中极为罕见,可是这些至今尚鲜为人知,新出版的《宁波帮大辞典》很少提及十七房郑氏的经商活动。今根据明代嘉靖42年版《定海县志》、清代光绪七年刊刻的《澥浦郑氏宗谱》,对郑氏家族的经商、对十七房郑氏的文化渊源、在国内商界的影响、在宁波帮中的创始地位、最早的“红顶商人”、十七房郑氏是宁波帮中绵延时间最长、势力最大的商业家族等作全面的研究,以便重新认识十七房的文化内涵及保护开发价值。
一、宁波帮中最早的家族商帮——十七房郑氏
十七房郑氏作为大型的家族商帮,其经商时间之早、人数之众、势力之大,在宁波帮中极为罕见。十七房郑氏家族商帮形成于清初,是宁波帮中最早的家族商帮,鼎盛于鸦片战争之后,本来应该作为宁波帮研究的重点,但时至今日尚鲜为人知,新出版的《宁波帮大辞典》、《镇海县志》、《宁波市志》等几乎没有提及十七房郑氏的经商活动,颇令人遗憾。而此前研究者对十七房郑氏经商活动知之甚少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缺少对十七房研究资料的全面搜集掌握,研究者显然没有顾及到明清时期定海(后称镇海)县志里的相关的明确记载。存世稀少的清光绪七年刻本《澥浦郑氏宗谱》当年共印20套,如今历经百年风雨存世仅3套(一套存天一阁,一套存上海图书馆,一套存郑氏后裔上海郑梦飞处),由于借阅不便等条件所限,十七房的研究者均未对上述史料进行深入分析和综合研究。
1、 史志谱牒中有关十七房郑氏家族商帮经商历史的记载。
据《澥浦郑氏宗谱》载:“郑氏巾卷不绝,代有闻人。”明清时期郑氏一族致力科举,自南宋理宗时从河南荥阳为避金兵之乱迁居灵绪乡(今澥浦镇)的择山下的塘路沿(今十七房村)的郑氏,六世之后,世代业儒,代代封禄。明代考上岁贡生的有郑雍(宣德7年)、郑普(正统7年)、郑文献(成化12年)、郑珞(成化14年)、郑文魁(弘治7年)、郑滔(嘉靖24年)等,这些人分别被封为主簿、教谕、训导等官职(明代《定海县志》),郑文瑞被封为瑞安知县(《澥浦郑氏宗谱》)。十七房至今犹存进士门第、大夫第等七座,存有清代“圣旨”石匾,有清代成亲王和郑板桥等为十七房所题的楹联,有林则徐、姚燮、徐时栋等在十七房留下的酬唱等。郑谦(1765—1840)嘉庆22年(1817)中进士,官封福建南平知县,郑权同治4年中举人,其子郑传笈光绪14年中举,宗祠里现存“父子登科”、“父子及第”等匾额。十七房郑氏的文化成果主要包括诗集和谱牒:郑德峻著的《镜蓉馆诗钞》,郑传銛著的《寄梦庐诗草》二卷,郑光礽编的《澥浦郑氏家谱》(乾隆30年刊刻,已佚),郑传澜编的《澥浦郑氏宗谱》十卷(光绪7年刻本),郑一夔、郑理芳等重修的《前绪乡郑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民国时期印本)等。十七房郑氏经商而不忘文化上的追求,折射了宁波帮儒商的本色。郑氏商人以诚信为本,和气生财,敢冒风险,克勤克俭等经营理念,是植根于郑氏的儒学渊源的。
十七房郑氏经商历史很早,起码在明代已有经商活动记载,明代正德3年(1508)镇海(当时称定海)大旱,“禾黍无收,民采蕨聊生不给,至鬻男女以食。”十七房商人郑冲输粟而授嘉奖。( 明嘉靖《定海县志•人物》),十七房郑文麒明代嘉靖初年(1526)经商致富,捐例贡,授登仕郎,续封文林郎(明嘉靖《定海县志•人物》)。清代郑世昌(1644—1728)在康熙中叶已“承父命,外出经商”。他们父子在北京东四大街开设“四恒银号”,据陈夔龙《梦蕉亭杂记》载:“四恒者,恒兴、恒利、恒和、恒源,均系甬商经纪,开设京都已有二百余年,信用最著,流通亦广。” “四恒银号”当时是京师著名店铺,京中大宗商务,如木厂、洋货庄、山西票号、粮食铺、典当铺,都向四恒借贷银两。郑世昌家族经商活动,距今已有330年的历史。
乾隆以后,十七房郑氏的经商家族有好几个。第一个经商家族是郑光礽(1707—1782)。他“精于白圭之术”。壮年(乾隆初年)在嘉兴、苏州一带经商,“弃取废举,屡能奇中,数致千金,而慷慨好施。”乾隆16年(1742)宁波大饥,郑光礽第一个“出粟赈贫民”(新编《镇海县志•人物》),又为“养其族之鳏寡孤独、废疾而贫无所依者,”捐银一千数百两,捐田110亩,被授予“修职郎”。
郑维嘉(?—1788)是第二个商业家族的开创者。他的经商活动约在乾隆前中期。他在宁波城里“操鱼、盐业”。维嘉年迈后,“虑佐理无人”,让长孙郑德标(1767-1849)“弃儒学贾”。乾隆53年(1788),维嘉卒,21岁的郑德表便独立承担起宁波的生意,“内理琐屑,外权奇赢,蓄积余羡,以浸为蛟川巨室”。德表除继续经营鱼盐批发外,还办起了钱庄,实行转账制。嘉庆22年(1819)因“岁歉,发仓储,以赈饿者。又于萧山养济堂施寒衣数百袭,其他舍棺槥、立义冢、建梁、治道……诸义举”,援例授官正五品奉直大夫。中年后(道光初年),郑德表不再主政,将宁波的钱庄交由四子郑勋(1780-1863)来管理。由五子郑熙(1813-1858)“持赀”到绍兴“别营居积”。郑熙很能干,“勤慎周练,屡获倍息”。在绍兴多年,“越中贤豪长者,咸乐与订交”。除儿子外,德表的弟弟德楹(1783-1817)、侄子郑士旦(1801-1844)也帮德表经商。
郑天治(1760—1826)是第三个经商家族的创始人,他到舟山群岛的岱山“营鱼盐业”。他的经商活动约在乾隆末至嘉庆初。其长子郑开芳(1792—1868)17岁(嘉庆14年,1808年)即随父到岱山经商。他“禀承父训,筹画屡中,业日起”。后来,郑天治把生意交给了开芳,自己回到了十七房。郑开芳经营得当,“岱人暨同业者重公行,咸推为领袖”。再后来,郑开芳又把经营管理权交给了弟弟郑开圻(1795—1864)。郑开圻仍为当地商界领袖,郑开圻又把生意传给了儿子。
郑伟烈是第四支经商家族的祖先。他“夙有干才,自少即业甬江”。嘉庆22年(1817),其兄郑谦中进士官福建归化南平知县,因“拙于催科,云负南平县额课”,改任嘉兴府学教授,为了补苴亏损,郑伟烈在宁波“料理旧业”,经过几年的生意,终于偿还了南平县“巨款”。郑伟烈后来捐了五品奉直大夫。
郑惠舜是第五支经商家族。初在广东经商,后“转游吴(苏州),为业鱼盐者操会计,屡获倍息。既乃积己赀,自设廛肆,躬务勤俭,为肆中人倡,业日起。”
第六支经商家族是郑德阶(1799—1866)。在宁波开“泰和”米行、木行。1860年捐了布政司理问衔,摄会稽县学训导,做了几年官。又捐了正四品朝议大夫。
从十七房郑氏家族商帮经商的历史来看,有如下一些特点:1、以子孙繁衍,代代相传的家族财团为其核心,以宗亲同乡为其纽带。2、经营思路是商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有机相结合。3、郑氏家族商帮形成于清代初期,鼎盛于宁波开埠之后,是宁波帮中最早的大型家族商帮。
2、 郑氏经商活动跟明清时期早期的宁波籍行商及家族商帮之比较。
早期宁波帮多为家族式商帮群体,为便于说明问题,今将此前专家公认的宁波帮中最早的行商及家族商帮同十七房郑氏在经商时间早晚作一比较。
⑴、早期宁波籍行商的有关记载。
据钱泳《履园丛话•杂记(下)》记述:宁波人孙春阳明万历年间(1573-1619)在苏州开设孙春阳南货铺。
慈溪慈水镇的中医乐显扬康熙7年(1668)在北京开设同仁堂药室悬壶济世,乐显扬之子乐凤鸣康熙41年(1702)在北京前门外大栅栏正式开设同仁堂药铺设店卖药。
鄞县童善长乾隆10年(1745)在上海设恒泰药行,乾隆48年(1783)盘进小东门瓮城竺涵春堂,改名童涵春国药号。
⑵、宁波早期家族商帮的相关记载。
早期宁波帮多为家族式商帮群体,为便于说明问题,我们把著名的早期家族商帮镇海桕墅方氏、镇海小港李家以及宁波帮其他早期经商家族始祖与十七房郑氏家族商帮作一番比较。
据镇海桕墅《方氏宗谱》记载:方氏家族第一代创业者方亨宁嘉庆元年(1796)“孑身至申江,典衣被为资肆市廛,积数年始营立贾店。”其弟方介堂不久来上海与其兄开设义和糖行,这是方家发迹之始。
镇海小港李家,李家始祖李也亭(1807—1868)1822年15岁时到上海,先在南码头曹得大糟坊当学徒,后转业沙船,积资渐多,独资开设久大沙船号,后又买进大码头,发财后,开设慎余等钱庄,1868—1911设于北市。
慈溪叶谱山嘉庆13年(1808)在杭州创立叶种德堂药号。
⑶、十七房郑氏是“宁波帮”中最早的家族商帮。
我们根据上述史料把十七房郑氏跟宁波帮早期行商及家族商帮分别作如下对比:
①、郑氏与早期宁波籍个体行商之比较。明代正德3年(1508)年十七房商人郑冲经商致福捐粮,比宁波人孙春阳万历年间(1573-1619)在苏州开设孙春阳南货铺早65年,而孙春阳此前被公认为宁波最早的商人。
②、郑氏与早期宁波帮中经商家族之比较。十七房郑世昌(1644—1728)之父康熙初年(1662)经商,比慈溪慈水镇的中医乐显扬康熙7年(1668)在北京开设同仁堂药室悬壶济世要早6年,比乐显扬之子乐凤鸣1702年在北京前门外大栅栏正式开设同仁堂药铺设店卖药早90年;比镇海桕墅方氏始祖方亨宁嘉庆元年(1796)在上海开始经营糖行和丝号早130年,比鄞县童善长乾隆10年(1745)在上海设恒泰药行早183年,比镇海小港李氏始祖李也亭1822年开始在上海南码头曹得大糟坊当学徒早160年,而这几大家族此前被公认为宁波帮中最早的经商家族。
③、郑氏与宁波帮第一代之比较。当郑光礽乾隆初年(1736年)在苏州经商大发利市,乾隆16年(1742年)宁波大饥,他在家乡第一个“出粟赈贫民”行慈善义举时,小港李家始祖李也亭(1807年生)、桕墅方氏始祖方亨宁(1772年生)和方介堂(1783年生)、以及被专家称为宁波帮“开山鼻祖”的严信厚(1828年生),还有叶澄衷(1840年生)、樊棻(1844年生)、周晋镳(1847年生)、朱葆三(1848年生)、盛炳纪(1860年生)、宋煒臣(1866年生)、虞洽卿(1867年生)、张逸云(1871年生)、黄楚九(1872年生)、傅筱庵(1872年生)、宋汉章(1872年生)、余芝卿(1874年生)等早期宁波帮商帮家族中的第一代全部尚未出世,有的甚至要比郑光礽发家晚一百三十年才出生。这说明十七房郑氏家族商帮比此前公认的所谓宁波帮第一代要早好几代。
④、郑氏与宁波帮第二代之比较。当十七房的郑勋咸丰九年(1859年)被诰授正二品资政大夫,成为宁波最早的“红顶商人”,十七房郑氏“屹然为甬江之砥柱二十年(1843-1863)”(光绪七年《澥浦郑氏宗谱》)之时,李征五(1875年生)、项松楚(1880年生)、蒉延芳(1883年生)、盛丕华(1882年生)、包达三(1884年生)、陈万运(1885年生)、刘鸿生(1888年生)、俞佐庭(1888年生)、金润庠(1890年生)、李康年(1898年生)等宁波帮中第二代人物及后来的上海滩风云人物,其时均尚未出生。
四、宁波帮绵延时间最长势力最大的家族商帮
据《郑氏宗谱》记载:从清代嘉庆22年2月郑德彪受封至光绪5年2月郑桂受封为止,十七房郑氏被朝廷封典的总共多达百余人次,其中资政大夫(正二品)8人次,通议大夫(正三品)8人次,朝议大夫(从四品)46人次,奉直大夫(从五品)20人次,儒林郎(正六品)18人次,文林郎(正七品)的8人次,修职郎(从七品)3人次。清朝十七房郑氏主要人物所捐的头衔均高于本地县官的品位,十七房郑氏由义捐而绅士云集,既说明了十七房郑氏家族经商人数在宁波帮中最多、经商所积累的资本雄厚,是当时宁波的望族,乐善好施,声名显赫;同时表明十七房郑氏商人不仅拥有巨大的财富,而且具有不可等闲视之的社会活动能力和政治能量。郑氏深知钱财是与政治为伍的,光有钱而没有势力钱财便保不住展不开,富埒王室也无济于事。因此郑氏发迹之后,不惜一切代价义捐以跻身绅士阶层,从而对经商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郑氏家族商帮以血缘宗亲为核心,为巩固其在商界的地位与商业利益,与宁波各地富商巨贾实行经济联姻,先后与镇海桕墅方介堂方氏家族,小港李也亭李氏家族,骆驼盛氏家族,庄市叶氏家族,李康年家族,宁海前童的童氏家族,宁波徐时栋家族等互为姻亲。如郑芳均妻即方仁高之女等,在弱肉强食、对手如林的商海中抱成一团,宗亲助宗亲,姻亲帮姻亲。同时以地缘为纽带,同乡助同乡,互为照应,风雨同舟。这种家族同乡的结合,群体互助意识的建立,对内具有强大的凝聚力,管理富有人情味,对外则具有抵御风险的能力,富有竞争力,初步形成了宁波帮的雏形,为宁波帮成为近现代中国一著名商帮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但郑氏义捐成为绅士之后,也带来了问题,依照清朝惯例,所捐金额多少决定官阶品位的高低,而官阶品位恰恰是商人地位和实力的标志。当时捐 一个“正二品”至少需要20万两以上的银子,像晋商范毓宾、淮北富商程开聚等就是如此。郑氏要跻身绅士阶层,要捐那么多官衔、那么高的官衔,要造“十七房”那么大的房子,所花银两自然无计其数。郑勋散财最多,他建牌坊,设义庄,修宗祠,输军饷,修桥平路,组织乡团保护十七房。“宗党戚友以缓急告,辄慨应,或需千万缗(千万两银子)亦不吝,无偿,置不较。……不胜屈指计云。”这样消耗银两,严重影响以至拖垮了自身的产业发展,结果,“家业骤落”。郑氏家族和许多大家族一样,从最初的艰苦创业,渐次走向辉煌,终究逃脱不了兴衰起落的一般规律。即便如此,十七房郑氏依然是“宁波帮”中绵延时间最长、势力最大的商业家族。十七房郑氏明清时期在商界的活动和影响,为后来宁波帮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郑氏在宁波的军事教育卫生及济贫扶困等慈善事业方面的义举,有力地推动了当时宁波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足以垂范后世,成为以后宁波帮人士报效桑梓、造福故土的楷模。
参考文献
郑传澜编《澥浦郑氏宗谱•卷首》1883年版
明嘉靖42年版《定海县志》
郑一夔、郑理芳等重修的《前绪乡郑氏宗谱》四卷首一卷(民国时期印本)
(作者系镇海区政协文史委员会委员、镇海职教中心文化组组长、中学高级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