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海的“神舟”与“妈祖”文化

发布日期:2007-10-13 20:03 来源:本站
字号:
分享:

“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发展,首先决定于造船与航海业的发展水平。唐代明州在东亚文化圈中造船、航海水平已相当成熟。明州著名的造船、航海家在日本、高丽等国享有盛名。北宋时明州打造的“万斛神舟”技术水准为世界之最。

《宋史·高丽传》、《宝庆四明志》均载:“万斛神舟造于明州”。这是无可否定的。问题是关键神舟造于明州的具体地点在什么地方。宋代明州包括定海(即今镇海、舟山)、象山、奉化、鄞县、慈溪、老市区。根据史书记载:老市区有一小型官办船场,名“姚江南岸的建船场”除定海以外,其它县市都没有官办船场。宁波考古专家林士民教授对姚江南岸船场也作了大量研究,在我们访问他时,他说,姚江南岸船场,(即今战船街旁)造小型战船为主,根本无能力造这样巨大的神舟。

姚江南岸船场监官晁景迂,因缺乏资金,每天以读书写作为乐。有一天,部使者来明州,问晁制造船的事,“诟责甚峻”。晁从容对曰:“船得木乃成,木非钱不可致,今无钱致木,则无船适宜。”“使者为发愧去”(《四明谈助》“景迂先生祠”页944)。从上也可看出姚江南岸船场根本无能力去造这巨大的“神舟”。故可否定。

我们认为,“明州制造”即是镇海制造,其根据如下: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中国一级古船研究专家王冠倬著的《中国古船图谱》明确地说:“宋神宗与宋徽宗令明州造的四只‘神舟’均造于招宝山,六艘‘客舟’雇自明州。”(160页)。他的根据是仔细研究了清徐兆昺著的《四明谈助·“招宝山铁符”》:“政和七年(1117)四月,楼异造画舫百舵(即龙舟百艘)置海口(即招宝山下),专备高丽使臣之用。又造二乘舟(即神舟)锦帆朱髹,威辉若神,投铁符于招宝山之海中以镇之”;“然则当时所制”“凌虚致远”、“凌飞顺济”神舟之属,皆在是山下(即招宝山下)也。(页1566)“制”字《辞海》注释为“规定”和“制定”意思为宋朝廷规定、制定“神舟”在招宝山下,这就明确说明,招宝山下有船场(厂)是制造“神舟”的地方,结论是一致的,我们也对此文献史料作了研究,理解是一致的。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史研究会会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辛元欧,在其2000年第二期《中国航海》杂志上发表一篇论文:“古代中朝海上交往与船文化交流”一文中称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把温州船场(即官办船厂)迁到明州镇海招宝山船场,特造千吨巨船——神舟两艘及小船(即百舵画坊)百艘,以供经常性地迎送高丽使团之用(其备注称史料来源于《宝庆四明志》[M])。这一论断也说明,温州船场并入招宝山船场,招宝山官办船场进一步扩大,也说明该船场有能力制造更大的神舟了。史书上没有“招宝山船场”之名,但在宋《宝庆四明志》上有一张镇海全图,注有水军船场,面积很大,很明显,我认为水军船场可能就是从招宝山船场发展起来的。宋代规定官办船场是由军队管理和制造的。镇海属明州,明州制造与镇海制造都是一样的。

11月30日我们访问了宁波著名的海交史研究员,原宁波市考古所所长林士民先生,他认为北宋四艘神舟造于招宝山船场,是可以肯定的,他还举例说,北宋造的神舟,其中一艘神舟的船名为“利涉”与镇海北宋时建的“利涉”第一码头名称相同,这不是巧合,是有意识的“纪念”之意。假如“利涉神舟是别的地方制造,何必取利涉之名呢?”。

林士民著的《海上丝绸之路著名海港——明州》,一书中称:“神舟岿然如山,浮动海上的大海船,皆造于甬江口招宝山下。”11月30日我与严水孚先生再次访问林士民先生时,他肯定地说神舟造于招宝山下是可信的。

最近笔者看到,宁波市文化局编的,2002年出版的《中国宁波“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存图录》共有100页、中、英两种文字篇写,图文并茂,该书为宁波“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作准备的第一册样本,并已报送有关“申遗”组织。

主要编著人员是宁波市文物处处长董贻安和林士民先生。特别是林士民先生,他在该书中根本没有否定“神舟”不是招宝山船场造的,而且书中内容更为详细,标题更醒目:“招宝山造船场及明州港第一码头(即镇海利涉码头)”并配有招宝山船场和第一码头遗址照片二张。副题:“宋钦定打造举世闻名‘神舟’之地”。文中称,招宝山船场在北宋时成为全国十一处官营造船场之一,同时又是朝廷指定打造专供遣使出国大海船定点造船场,造船技术曾一度为全国之冠,世界领先。两次出使高丽的‘神舟’均造于此。……招宝山自唐代起成为明州港第一停靠码头,各国使节、商旅船舶多由此启航放洋或经此入明州内港。著名的日本遣唐使、学问僧阿倍伸麻吕就是于唐天宝十一年(752年)由此启航归国的(页35-36)。招宝山腰发现的印度梵文可能就是唐宋时期遗留下来的遗迹。

宁波市文化局今年上半年出版的“申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宁波》的长篇著述,于今年在苏州“世界文化遗产评审会上”报呈给该世界申遗组织。书中第五章“镇海口海防遗址”一章中,明确提到:“镇海口是全国十一处最大官造船场之一”;“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打造的万斛船‘凌虚致远安济神舟’、‘灵飞顺济神舟’,在城内(指导镇海城关内)还设航济亭(接待外国使节的宾馆);”“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又打造两艘神舟:‘鼎新利涉环远康济神舟’、‘循流安逸通济神舟’。其中“利涉”两字与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镇海建码头,名“利涉”道头与神舟利涉名相同。若神舟不是招宝山下制造,为何神舟的船名与利涉码头相同呢?

宁波市文物处处长董贻安在全国性刊物《学术月刊》撰文“宁波与妈祖信仰渊源关系辨析”,文中称: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朝廷令在明州定海(即今镇海)打造两艘神舟,其中一艘名曰:‘灵飞顺济神舟’。据载,返国时,安焘所乘顺济神舟突遇风浪,由于安焘祈求皇恩保佑,终于化险为夷,平安抵达镇海,此事反响朝廷,遂使顺济神舟从此名场大震。这实际上既成为45年后,即宣和五年宋徽宗赐妈祖‘顺济’庙额的一个伏笔。董教授还把第一次神舟出使高丽与45年后,第二次神舟出使高丽联系起来,进一步证明了妈祖第一次封神源出于镇海打造的四艘神舟。

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高红霞在“上海闽商与妈祖信仰”一文中也说:“宣和年间,由于妈祖护航有功,获朝廷赐额顺济,至此妈祖崇拜得到官方承认……”。

关于妈祖文化。妈祖第一次封神,源出镇海出使高丽的“神舟”这是可以肯定的,假如“神舟”号使船不是造于镇海,那妈祖第一次封神应该另当别论了,现在有大量史料证明我以上的定论正确性。镇海《光绪县志》、镇海《民国县志》“庙坛”记载说:“宣和五年(1123年)神舟出使高丽回国途中,遇飓风路允迪见神女(即妈祖)降于樯免事,闻于朝(向宋徽宗皇帝奏请)赐‘顺济’庙额”。这一文献记载已得到我国著名妈祖文化研究专家、中国历史博物馆教授李露露同志认可。

镇海《国民县志》“招宝山全图”中,有一座高大的“望海楼”,该楼根据镇海《光绪县志》载:“即妈祖天妃宫”。建于元代。妈祖第一次封神后,北宋即将灭亡,南宋皇帝也到处避难,已无心建妈祖神庙,所以,镇海在元代建“天妃宫”客观上是有一定的历史原因。据民国时候统计,原镇海县有“天妃庙”、“天妃宫”十余座,遍及全县各地,宁波大市范围内初步统计约有妈祖天妃宫200余座,这些天妃宫的兴建都与妈祖第一次封神有关。

妈祖文化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特别是第一次封神源出镇海“神舟”。全世界有2亿人信仰妈祖,妈祖庙遍及15个国家,台湾最多。有关部门统计有600多座。天津民俗博物馆副馆长说:“妈祖,祖国统一的精神纽带”这话千真万确。信仰妈祖文化的二亿人都在寻根:妈祖第一次封神究竟在哪里?当妈祖第一次封神源出于镇海“神舟”这一特大消息向世界公布以后,将会引起巨大震惊,世界各地妈祖信奉者会拥向镇海寻根,镇海的知名度,旅游事业,经济建设将会有一次伟大的飞跃,关键是镇海区各级领导要有决心、信心,花大力气尽快在招宝山上重建天妃宫,塑造妈祖神像,仿建好“神舟”。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