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958749/2025-226983 | 主题分类: | 卫生、体育、医保/其他 |
成文日期: | 2025-06-24 | 体裁分类: | 其他 |
发布机构: | 区卫生健康局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如何应对登革热高发季
一、疾病概述与流行特征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登革热这一由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挑战。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蚊媒传染病,主要通过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俗称“花蚊子”)叮咬传播。该病在夏秋季(5-11月)高发,雨后积水增多时蚊虫孳生加速,疫情传播风险显著提升。我国广东、云南等省份为高发地区,浙江等地以输入性病例为主,需警惕本地传播风险。
二、典型症状与高危人群:
早识别是关键
登革热潜伏期为1-14天,多为5-9 天,典型症状包括:
发热:突发高热(39℃以上),持续2-7天;
疼痛:头痛、眼眶痛、肌肉及骨关节剧痛;
皮疹:发热后2-5天出现充血性皮疹,分布于四肢及躯干;
出血倾向:牙龈出血、鼻出血、呕血或黑便;
休克风险:重症患者可能出现血浆渗漏、休克甚至死亡。
高危人群:1.儿童、老年人、孕妇及慢性病患者;2.前往东南亚、南美等疫区旅行者;3.居住在蚊虫密度高的城乡结合部居民。
三、核心防控措施
(一)环境治理:清除蚊虫孳生地
翻盆倒罐:定期清理家中花盆托盘、废弃容器、轮胎等积水,水养植物每3-5天换水并清洗根部;
疏通排水:检查屋顶排水沟、地下室集水井等区域,避免积水滞留;
特殊场所管理:建筑工地、苗圃等需每日清理塑料膜、废弃容器,必要时喷洒灭蚊药剂。
(二)个人防护:防蚊灭蚊双管齐下
物理防护:安装纱窗纱门、使用蚊帐,户外活动穿浅色长袖衣裤;
化学防护:裸露皮肤涂抹含避蚊胺的驱蚊剂,室内可选用蚊香或电蚊液;
高危时段避蚊:避免在伊蚊活跃的清晨和傍晚于树荫、草丛处逗留。
四、就医与治疗须知
早诊早治:发病初期(1-3天)可通过NS1抗原检测或核酸检测确诊;
对症治疗:退热以物理降温为主,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可能加重出血的药物;
重症管理:极期需密切监测血小板计数及出血倾向,及时补充血容量。
五、特别提示
目前登革热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亦无预防疫苗,防控核心在于切断蚊媒传播链。若近期有东南亚、南美等疫区旅居史,或所在区域报告病例,出现发热症状需主动告知医生流行病学史。全民参与环境治理与个人防护,是遏制疫情扩散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