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区十六届人大四次会议第144号建议的答复
建议内容 |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我区也一直在致力于解决老年人的“身边”问题,积极结合区域实际,推进适老化改造和社区居家养老,持续打造养老服务体系,但现阶段仍存在一些问题: 1.居家养老服务功能发挥不充分。随着人口的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及家庭照料能力减弱,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希望有社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社会养老模式。 2.机构养老设施不完善,虽然我区逐步建立了一些养老院和服务中心,但是总体数量仍然不足,很多老年人难以享受到合适的养老服务。另外,一些养老院管理不规范,服务质量参差不齐,老年人对居家养老的信任度不高。一些老旧的养老机构设施陈旧服务水平低下,难以满足老年人对品质养老的需求。而一些高端养老机构则因为费用较高,使得一部分老年人无法享受到优质的养老服务。 3.社区养老服务有效性有待提高,规范化有待改进。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不足,一些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数量和质量法均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存在排队等待的情况;社区养老服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有些甚至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无法提供专业的服务。 4.养老服务的信息化程度不高。在数字时代,社区养老服务的信息化程度相对较低,老年人无法轻松获得相关信息和服务。 5.社区养老服务的社会支持力度不够。政府作为社会保障事业的统领者,在养老实践方面扮演着引领者、管理者、监督者、支持者等角色,然而仅凭政府的单一力量无法实现养老服务的普适性、专业性、个性化的融会贯通。包括企业、非政府组织、志愿者等在内的社会力量的参与对于缓解国家的老龄压力至关重要。社区养老服务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关注。 为进一步完善我区社区服务养老体系,破解养老服务盲区,建议如下: 1.抓住城市更新机遇,加大对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投入,提高设施的数量和质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提高社区养老服务的可及性和可持续性。 2.加大对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化的投入和推广。通过数字变革建立“资金+理念+平台”于一体的数字养老生态环境,优化技术嵌入的深度与广度,建立健全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提供老年人所需的信息和服务。同时,重视老年数字鸿沟问题,鼓励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相关企业开发适合老年人使用的智能化产品和服务,提高老年人的数字生活水平。 3.以人才整合为目标,重视人才专项培训。养老服务终究是交往行为,技术只是服务的辅助手段,任何形式、无论高端还是基础的养老服务最终都是服务人员向老年群体面对面开展相关服务。因此,服务人员是养老服务体系至关重要的要素之一,服务人员的专业度与服务质量密切相关。加强对社区养老服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服务意识。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加强社区养老服务人员与老年人的沟通和交流,满足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 4.加大对社区养老服务的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公众对社区养老服务的认识和理解。同时,鼓励社会机构和企业开展有益于社区养老服务的公益活动,提高社会支持力度。 |
主办单位 | 区民政局 |
答复意见 |
李贤元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完善镇海社区养老服务”的建议收悉,经我们研究,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镇海区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截至2024年底,全区60周岁以上的户籍老年人8.04万人,占户籍总人口25.61%。在区委、区政府的有力领导下,镇海区深入实施“乐养镇海”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加快健全养老服务网络,优化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专业支撑、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供给格局。目前,全区累计建成养老机构16家,床位数2964张,每万名老年人拥有床位368张。在全市率先实现区域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100%全覆盖,共建立10个镇(街道)居家养老中心、73个村(社区)居家养老站、86个小区养老睦邻点(老年活动室),均统一配置文体活动设施,提供“一站式”养老、助老、文体服务,认知障碍照护、“物业+养老”、众筹互助助餐等创新探索不断深入。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连续获市政府督查激励,镇海区入选民政部“十四五”期间建设示范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清单。 针对您提出的问题和建议,下步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快设施更新,补齐服务供给短板。积极争取超长期国债、政府专项债等资金,完善各镇(街道)公办养老院设施改造。抓好九龙康养中心建设,指导蛟川街道云龙福利中心完成改造提升。根据“机构和服务跟着老人走”的原则,完善“区-镇(街道)中心-村(社区)站点-小区睦邻点”四级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推进嵌入式小微机构建设,建成投用蛟川街道青枫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和骆驼街道三里风荷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家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嵌入医疗资源,社区食堂等功能,加强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建设,不断提升我区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供给。 二、强化绩效管理,健全运行管理机制。落实《镇海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点)运行质量监督管理办法(试行)》,以总体打分和负面清单相结合形式,探索建立客观公正、科学合理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评估和工作激励机制。深入实施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点一体化运营,将中心的康复理疗、日间喘息照料、健康管理等专业服务延伸到站点,进一步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服务品质。将各村社老年活动中心(室)纳入到居家养老体系进行统一管理,打造老年人“家门口睦邻点”。要求村社推荐站长,并让老年协会、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到站点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实现基层养老服务资源的集约利用,根据老年人实际需求开展针对性的活动。 三、抓好人才培养,提升社区服务能力。依托区养老服务人才公共实训基地—乐养工匠学堂,与市内高校、镇(街道)成校和养老机构建立联动机制,为高技能养老护理人才创造良好平台。深入实施“5+1”养老人才培训,针对养老管理人才、养老护理员、康复护理照护人员、家庭照护者、养老顾问以及为老服务社会工作人才等开展分类培训。举办为老项目公益大赛,培育和支持更多社会组织参与为老服务。强化人才激励措施,成立区级大师工作室,组建青年护理员骨干团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