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区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第2号提案的答复
领衔人 | 工商联界别、刘恺、顾苗军、方薇、夏慧慧、张京、章元明 |
建议内容 |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小微园区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推动创新创业、提升产业集聚度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小微园区的高质量发展,能够进一步破解我区土地资源要素制约,提高亩均产出效率,解决发展空间不足问题;能够进一步促进产业集聚,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创新能力,提高抗风险能力;有利于进一步聚焦服务供给,提升小微企业服务功能,促进企业规范、安全、绿色发展。小微园区虽“小”,却能够解决发展“大”问题。截至 2024 年底,镇海区累计已建成投运制造类园区8个,其中国有资本运营3个,民营资本运营5个。产业类型较为丰富,涵盖了新材料、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多个领域。例如镇海高端新材料产业园有省级磁性材料应用技术制造业创新中心。部分园区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成果,如一些园区内企业拥有多项专利,企业创新能力逐步提升。 然而,在当前的建设运营管理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小微企业“入园难、入园贵”。一是“入园难”。因为小微园区建造初期拿地时标准地投资协议规定了亩均税收的要求,小微园区运营方对入驻企业也有相应税收和投资要求,导致很多小微企业或是小型配套加工企业无法入园。二是“入园贵”。经过调研,小微企业园厂房出租和出售价格水平普遍高于周边企业出租厂房的价格,企业入园成本要高于自建厂房。且目前小微企业园项目的预售细则省市并未出台,分割销售比预售办理会增加较大的交易税费。 (二)产业定位不清晰,导致“集聚弱、同质化”。一是发展战略不够清晰。区内政府对小微企业园制定清晰的发展战略,几乎都是为了解决小微企业的发展空间等短期问题,至于园区未来的走向和服务整体区域发展的战略目标,能够清晰明确的少之又少。如今年拟投用的蛟川智造产业园等3个园区目前运营方式、入园标准尚未确定。二是空间规划布局无序。普遍呈现出规划布局滞后、空间定位不明确的问题,一方面,园区外部空间规划无序,目前镇街的拆迁模式仍存在以地换地的协议情况。另一方面园区内部空间规划滞后。园区内企业分布比较散乱,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已建成投用的国资运营园区空置率达24.7%。 (三)管理模式整体简单宽泛,导致“管理难、效益低”。一是旺盛的融资需求与缺乏的融资服务的矛盾。在调研中,对小微企业开展的调研显示,52.1%园区小微企业面临资金缺乏,希望园区内提供服务帮助企业融资。二是旺盛的创新需求和公共创新服务缺乏的矛盾。区内具备公共创新服务的园区少之又少,能够有效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的园区更是基本没有,大量入驻园区的小微企业无法从园区获得需要的创新要素。三是企业经营中的政务审批事项较多与园区政务服务缺失的矛盾。当前专业运营人才相对匮乏,相关扶持政策也不分企业是否在园区内,企业仍然只能和园外企业一样自己进行政务审批活动,且无法得到权威有效的政务咨询服务。 为此,建议如下: (一)加强园区用地政策创新,强化成本导向。一是创新实行产权分割。考虑小微企业厂房需求面积不大、期望量身定制的特点,通过制定相关政策为小微企业园厂房产权分割提供文件依据。二是创新限制最高售价。遵循“保本微利”理念,由政府与开发建设主体事先签订合约,对小微企业园的最高售价限定“天花板”,提前规定小微企业园的平均销售价格及最高销售价格。三是创新税费金额补助。出台城市建设配套费用减免等财税补助政策,对龙头企业牵头建设、国资代建的小微企业园,对产权分割过户产生的税费(新增费用)给予财政资金补助以及入园企业办证补助。 (二)建设特定需求产业载体,提升园区质量。一是突出园区特色。提前确定各个小微企业园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定位,坚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配套入园、同一类型企业集中入园”的原则,打造“定制化”、“强针对性”的产业载体,把园区的厂房结构、配套设施以及投用后的技术、人才、资本等相应的要素供给一并提前规划。二是合理确定入园标准。遵循生产型小微园区“半公益性质”的原则,对以安置、集聚小微企业为目的的园区,适度放宽企业入园标准,或是在园区设置一定厂房比例,专门用于小微企业或是小型配套加工企业入驻,在给企业、园区和政府相关部门设置考核指标时一并统筹考虑。三是完善小微企业入园退出机制。明确小微企业园入驻企业投资强度、建设期限、产出水平、亩均税收等指标,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对园区的产业特色予以更多的关注,着力打造“一园一特”的园区发展格局。 (三)强化数字化技术融合赋能,助力企业成长。一是赋能产业创新发展。积极打造基于研发端和生产端的智慧化平台,将个性化的企业问题集聚形成共性化的问题,通过智慧化的数据治理手段和标准化的整合平台。二是打造智能化配套服务平台。以智慧园区建设为导向,强化一站式园区智慧服务,打造园区线上数据平台,推动办公、生活场景智能化,推动园区智慧化管理。三是探索一批新的商业模式。以“产业服务商模式”“科技投行模式”等为代表的一批新的商业模式。着重对科技类企业和项目进行孵化、投资、并购、上市等全方位服务,从而构筑园区的金融服务特色,形成以投资收益为主的价值实现路径。此外,新的小微企业园发展模式需要专业化的团队进行园区专业设计和专业运营,构建小微企业园独特竞争力。 |
主办单位 | 区经信局 |
会办单位 | 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区建设交通局、区投资促进中心、区国资中心 |
答复意见 |
余谷峰、刘恺、方薇、顾苗军、夏慧慧、张京、章元明委员: 委员们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小微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的提案收悉,经我们研究,现答复如下: 2019年以来,区委、区政府贯彻落实省、市小微企业园建设工作部署,出台了指导小微企业园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等多方面工作的一系列政策文件,系统推进小微企业园有序建设。截至2024年底,我区已建成投用省级小微企业园15个,其中三星级以上园区3个,总占地面积1587亩,建筑面积113万平方米,集聚企业1078家,为促进全区创新创业和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提案中提到的小微园区入园难、入园贵,产业定位趋同等问题客观上确实存在。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镇海区的土地资源极为紧张,为了更好得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参照全区规上企业的平均水平,我区对拿地项目从税收、投资、产值等方面制定了单位产出的考核要求。二是目前已有的15个省级小微企业园中,有11个为民营资本建设,且投用时间较早,招商基本完成。而国资运营的园区因近几年企业拆迁安置需要,大部分用于安置,且以出租为主,造成短期内入园难,随着后续园区的陆续投用,情况会有所缓解。三是镇海区的产业除石化以外,以轴承液压、汽车零部件、金属制品等机械加工行业为主,生产工艺和设备大致相同。而受近几年经济大环境影响,新兴产业的招引也存在不确定性,超前布局容易造成资产的闲置。 为了进一步推进小微企业园的高质量发展,强化统筹全区国资小微企业园招商引资工作,区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专题召开部门会议,研究小微企业园建设发展情况,并指示由区投促中心牵头制定《镇海区区属国资小微园区招商运营机制实施办法》,已正式印发。办法中明确了各部门履行园区发展规划、产业布局、招商引资、管理服务的职能,并建立园区运营和招商信息统筹的机制。 为进一步推进小微企业园的高质量发展,打造差异化、专业化、可持续的小微企业园发展模式,下步我局将积极会同相关部门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编制全区小微园区的总体发展规划。配合区发改局编制全区小微园区的总体发展规划,对下步拟建的13个小微企业园地块,论证建设必要性。根据属地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合理规划和布局小微企业园建设项目,明确各园区的功能定位、产业发展方向、发展目标等,确保园区符合今后我区产业发展的需要。 二是推进小微园区运营模式的创新。鼓励国资公司积极与行业内龙头企业合作,引入先进管理模式,合作建设运营小微企业园。全区国资小微园区的管理、运营及招租等已统一委托海江公司负责,海江公司已与国内产业园区运营龙头企业成立合资公司,联合提升国企人员产业研判、资源整合及市场化运营能力。同时切实考虑我区重点产业链配套企业需求,合理制定园区入园标准,密切关注国家相关税费政策,及时为企业落实每一项优惠政策。 三是推进园区提质增效。根据园区定位,合理制定运营考核目标,定期对园区经济产出、企业服务、人才引进等工作成效开展评价,积极推进政务服务入园区。成立甬江科创公司,未来将提供专利服务、政策咨询、科技咨询、法律咨询、成果转化、技术转移、项目孵化等一站式服务。加强对园区安全生产的指导督促,推进小微企业园安全生产管理规范化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