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区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第74号提案的答复

2025-05-20 10:18 来源: 办公室
字号:
分享:
领衔人 朱晓峰
建议内容

宁波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议指出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城市“三化”(数智化、新能源化、国际化)转型,以改革新解法、科创新动能破解高质量发展新的烦恼。镇海作为宁波产业发展高地,集聚绿色石化、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优势产业,汇聚中国科学院材料所、甬江实验室等高能级科创平台,在“三化”发展中具备得天独厚的基础和优势,创建三化转型示范区有助于镇海品质之城建设,能有效拉动区内投资,激发市民新型消费,全方位提振居民的生活品质。

一.现实意义

镇海区三化转型具备良好的现实基础,我区拥有绿色石化基地、集成电路产业园等产业重要承载地,在新能源推广使用、智能化发展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同时配备甬江实验室、东方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材料所等高能级科研院所,强大的科技制造业基础与科研实力为三化转型夯实了基础。镇海三化转型具有必要性,镇海常住人口52.25万人,人口密度较大,且镇海属于城乡接合部,城中村较多,区域整体协调性较差,各类空间混杂严重,尚未达到城乡一致的效果,推进三化示范区建设有较大的需求和潜力。

建议将镇海作为三化转型示范区,推动数智技术迭代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城市提能升级,改善居民生活品质。

二.建议

(一) 做好提前谋划,构建“三化”发展“蓝图”

一是谋划好城市三化转型的发展路径。明确镇海城区完成三化一体转型,提高城区融合度的目标和方向,制定工作方案,谋划三化转型的若干重点项目尤其是与新质生产力相配套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盯牢重点项目如镇海炼化、镇海氢能等头部企业转型升级。二是构建三化城市建设的指标体系。可以通过选择区内部分试点区域进行探索示范,为全区三化转型构建指标体系提供数据支撑。三是推进区域协同发展。结合镇村融合发展,推进数字农业、智慧乡村试点,将数字技术应用于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智能灌溉、环境监测等领域,提升农村生产效率,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真正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数字化治理模式。

(二) 推进新能源与清洁能源应用,构建绿色低碳体系

一是大力提升新能源使用比例,加速实现能源结构优化。完善补贴政策,适当调高对购买新能源车的补贴力度,鼓励居民购买新车,力争全区新能源车渗透率达到60%以上。扩宽新能源使用范围,全力推进充电桩布局的扩大化,争取做到每个小区都配备新能源充电桩(包括电动自行车),大力倡导家庭选用集中式充电资源,提高新能源使用率。推广在工业园区、社区及公共建筑以及农村住房建设分布式光伏系统、风电能源系统,建议对家庭建设和使用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如光伏风电等项目出台补贴政策。二是完善储能设施布局,推动能源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建议区内相关科研平台和企业加强储能设备的研究力度,将家用储能设施纳入开发范围,使新能源使用拓展到寻常百姓家。加快储能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应用,支持企业、家庭储能设施的建设和普及,特别是在交通物流、工业装备等高能耗领域实现储能技术的产业化应用。推动新能源与储能技术在区域能源管理中的结合,形成“发电—储能—应用”的绿色能源闭环体系。

(三)夯实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智能化产业发展

一是试点建设数字家庭,打造智慧生活新模式。建议选择若干社区推进数字家庭试点项目建设,对智能家居、智慧安防、智慧健康等设备在居民社区的普及起到示范作用。通过家庭场景的数字化升级,改善居民生活品质,为智慧化城市生活积累成功经验,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应用模式。二是优化城市基础设施,增强设施韧性与智能化水平。升级城市水、电、气等基础设施的管理平台,建立数据驱动的实时监测和调度系统,确保城市运行的安全性和高效性。进一步推进“污水零直排”工程,强化管网数字化管理,提升城乡水环境治理能力。在智能交通领域,优化路网布局,引入动态信号调控技术,构建智慧交通体系,提升通行效率。三是推动相关产业集聚发展,打造“三化”标杆园区。依托甬江科创区,聚焦绿色石化、智能制造和高端装备产业,建设智慧产业园区。推动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协同发展,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以园区为载体,通过政策引导和资源整合,吸引更多头部企业和创新型中小企业入驻,形成高效联动的产业生态体系。四是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城乡宜居水平。多点建设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提升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的智能化服务能力。结合轨道交通建设,优化城乡交通衔接,扩大绿色出行比例,为城乡居民创造更高品质的生活环境。

主办单位 镇海区发展和改革局
答复意见

朱晓峰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建设三化转型示范城区的提案收悉,经我们研究,现答复如下:

着力推动城市数智化、新能源化、国际化转型,因地制宜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深入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不断提升发展的含金量,是市、区两级政府“十四五”期间重要工作任务。“十四五”以来,镇海区以产业发展为着力点,大力提升三化转型水平,累计已创建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项目111个,占全区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超15%,占比全市领先。

持续优化区域能源结构,已累计新增光伏装机20.14万千瓦,提前超额完成“十四五”市对区下达目标。大力发展氢能特色产业,发布《关于支持镇海区氢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打造“招宝氢谷”。建设落地东方理工大学(筹)、甬江实验室等一批国际化科创平台,成为宁波科创资源集聚地。下步,推进三化转型镇海区将主要将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抢抓时代机遇,进一步提升城区数智化建设水平

将三化转型工作列入镇海区“十五五”规划重点内容,不断提升城区数智化科技创新能级。推进实施“科创镇海•种子工程”,围绕精细化工、集成电路、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氢能、生命健康等领域的细分赛道,遴选科创种子项目,通过拓源强基、多元遴选、政策滴灌、金融适配、平台赋能、才智聚能、服务集成七大行动,形成“初创孵化-加速成长-产业融合”科创全链条扶持体系。打造高能级数智化产业平台,积极打造“甬江芯谷”、“镇海数谷”等数智平台,深化石墨烯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聚焦新材料、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领域,大力招引培育科学研究、专业技术服务、数字经济等科技创新企业,深化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塑造数智服务业核心竞争力。大力提升城市公共设施数智水平,推动全区视频资源整合及共享平台迭代升级,打造城市智能感知中心。加快数字治气、“九龙联动治水”等项目建设进度,通过数字赋能更好服务社会民生。

二、突出产业特色,进一步构建新能源开发利用体系

加快推动新能源布局应用,谋划建设绿电光伏综合利用、微风发电等项目,到2025年底全区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达 50万千瓦以上。出台农村充电桩资金补贴办法,全区累计建成公共充电桩3000个以上,在全市率先实现充电桩村村通。持续发展氢能产业,力争“招宝氢谷”氢气管道年内完成建设,加快镇海港区加氢站项目(加氢能力 3000 公斤/日)建设,为氢能产业提供基础设施保障。大力支持储能项目发展,加快储能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应用,鼓励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等机构开展氢储能相关研究。谋划出台储能补助政策,积极引导储能用户参与迎峰度夏(冬)期间的需求响应。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绿色低碳宣传,营造良好的绿色低碳社会氛围。

三、激发创新活力,进一步提升城区对外开放水平

打造高水平创业创新园区,建设甬江实验室产业聚集区,促进新材料、人工智能等科研成果转化落地。推进国家大学科技园、启迪科技园、创维双创产业园等专业化孵化载体建设,着力培育德泰中研、智驾科技等一批创新优质企业。依托石化集群谋划打造蛟川、澥浦检验检测产业园和运维产业园,推动中石化宁波新材料高端科创新平台落地。到2025年底,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0 家。聚焦增强城市国际化功能,提高未来社区建设国际化水平,同步提升外籍、本地居民的获得感。推动外国人签证点服务更加便捷、高效、优质,为在镇外籍人士打造贴心周到生活环境。优化城区基础设施布局,全面落实基层卫生强基工程,改造提升16家基层医疗服务站点硬件设施。完善综合交通体系,优化公交和轨道接驳方式,新增公共停车泊位200个、公共充电桩300根、共享停车位400个以上。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