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区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第43号提案的答复
领衔人 | 庄市街道联委 |
建议内容 |
一、现状 甬江科创区科学港位于三区交界处,交通便利,正逐步融入宁波中心城区,是镇海联动三江片、高新区、东部新城的城市门户。人文科教底蕴深厚,是宁波帮的重要发源地、甬江科创区的核心承载区,汇聚了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甬江实验室、天津大学浙江研究院等一批高能级科研机构、产业创新平台及创新人才。随着片区内各类科创资源的加速集聚,构建与之配套的基础设施和科创生态的需求日益增加,加快推动甬江科创区科学港建设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现实需要。 二、建议 一是坚持创新赋能,更大力度提升科创策源能力。加大“以赛引才”力度。结合宁波市“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大赛,持续深化“奇思甬动”、“中华设计奖”等大赛品牌影响力,广泛招引带项目、带技术的创新创业团队落地,加快集聚以高水平创新型人才为代表的战略人才力量。做好资源招商,整合小六产业园、创维产业园、启迪科技园等约10余万方楼宇资源,为优质项目落地做好空间保障;加快光明科创微城、甬江实验室A6地块的项目招商,为片区产业投资和后续经济发展提供支撑。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推进镇海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三年改革方案实施,充分发挥国资国企的龙头责任担当,统筹片区高校院所、金融机构等资源共同探索“投-贷-保”科技金融联动机制,探索“科技副总”“产业导师“双向入企入校人才互派挂职,推动成果走出实验室。 二是打造城市标杆,更多布局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中官路科创发展轴建设。通过对原路段聚焦车流功能的改造,建议加大路段步行、骑行等功能,强化以中官路为连结的科学港和青创港之间的高效互联,增强核心功能集聚区的辐射带动力,加速城市东西向科创发展。构建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加快启动世纪大道快速路(常洪大桥及接线)、镇浦路、逸夫路等过江通道。加快推进轨道交通7号线和9号线建设。加快推动大运路管廊带、三官堂油库涉镇海管道等城市危化设施迁改。提升甬江防洪排涝能力和甬江北岸沿线环境改造。增加优质公共服务供给。向上争取市级重大功能性项目布局在甬江北岸。加快推进游泳馆、体育馆、星级酒店等高品质公服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国际化的配套设施,加快推进科学港国际社区建设规划研究落地。 三是强化服务保障,更多维度优化科技创新生态。提升科创特色的营商环境,进一步健全土地要素、产业招商、金融支持等方面创新政策机制,推进跨区域项目落地、财税分享等环节的政策保障,重点要抓好重点区块拆迁、重大项目招引和建设资金筹措等工作。建立“科创网格”,主动探索人才服务由物理集合向系统集成转变的新路径。通过“1对N”一名网格长负责n名人才的网格化服务,定制人才需求清单,整合医疗保健、教育就学、旅游、交通出行等方面资源,为人才提供即时服务和全方位保障,着力在增加人才归属感上持续发力。聚焦满足科创人才国际化的生活需求,建议加大高端学前教育供给,在片区谋划与国际接轨的双语幼儿园。改善人才保障房等配套环境,科学测算镇海未来人才引进落户的居住需求,及时抓好人才公寓建设调配。 |
主办单位 | 镇海区发展和改革局 |
答复意见 |
庄市街道联委: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快推动甬江科创区科学港建设的议案》的提案收悉,首先感谢你们对甬江科创区科学港开发建设的殷切关心和大力支持。针对该项提案,区政府明确由我局牵头,区科技局、区建设交通局、区人力社保局、区教育局、区投资促进中心、区农业农村局、区文广旅游体育局、区委人才办、区国资中心等9个部门配合。我局高度重视此次提案答复工作,会同协办单位认真研究,现就提案答复如下: 甬江科创区正在举全市之力建设科创策源中心,着力打造成为动力澎湃的科创大平台,引力强劲的人才大磁场,活力迸发的变革大引擎和魅力无限的品质大花园。科学港作为“四港”之一,目前已集聚了甬江实验室、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中科院材料所等13个高能级科创平台,是甬江科创区的基础策源地。加快推动科学港建设,有助于甬江科创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锻强科技硬核力量的重要指示,为宁波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提供重要支撑。下步,甬江科创区镇海专班将进一步发挥统筹职能,做好培育科创动能、完善基础设施、强化创新服务等三方面工作,为推进甬江科创区科学港建设做好服务保障工作。 一、强化创新引领,激活科创策源动能 一是优化招才引智生态。进一步拓宽引才育才渠道,深化以赛引才模式,办好“AI宁波”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大赛、“奇思甬动”“烯创未来”等双创赛事,加快引进落地前沿核心技术项目。聚焦集成电路、智能制造、新材料等重点产业,挖掘本地企业储备人才,支持自主认定单位联合引进。充分挖掘院士之乡、“宁波帮”、镇海中学校友会及驻外招商引智工作站和重大科创平台资源,搭建覆盖全球、高效安全的招才引智网络体系。 二是凝聚项目招商合力。推动“镇慧商”镇海区招商项目信息和资源管理系统建设,进一步统筹区域招商资源。目前,科学港区域内小六产业园、创维产业园、启迪科技园等约10万方楼宇资源已初步形成以甬江芯谷、数字经济产业园、新材料小镇等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效应,下步将根据出台的集成电路、科技服务等专项政策,做好特色产业楼宇资源的招商引智工作。加快推动光明科创微城建设,强化科学港产业空间保障。 三是畅通成果转化通道。发布镇海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三年改革成果清单,强化与甬江科创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迭代升级区科技市场功能,推动科学港科技市场服务企业达到100家次以上。进一步夯实金融服务支撑,培育多元科创金融服务模式,探索“拨、投、贷、保、担”联动机制,以财政资金引导、股权投资跟进、银行信贷投放、保险(担保)增信相结合的方式,为科创企业提供系统性的多元融资服务。实施“科创伙伴”计划,推动“平台+高校+企业+产业链”合作结对,优化东方理工产业技术研究院人才产业化项目落地机制,探索甬江实验室孵化种子项目靠前支持模式。深入推行“科技副总”“产业教授”双聘制度,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二、完善配套设施,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一是加强片区规划统筹。积极参与《宁波甬江科创区公共基础设施体系构建及统一规划》编制,强化向上衔接,进一步优化各类公共基础设施统筹布局。加快完成《宁波市镇海新城逸夫路以北产业策划及城市设计》,启动《镇海新城南区控制详细规划(明海路东片区)》编制,开展“五村一线”甬江十里的规划编制。推动《镇海国际社区建设规划研究》落地实施,结合科学港区域高层次人才在教育、休闲、运动等方面的高品质生活需求,合理谋划区域近中远期项目布局,纳入区块研究与城市设计、法定控规编制中,逐步完善高品质服务配套,形成国际社区氛围。 二是基础设施提质增速。加快构建综合交通网络体系。推进中官路(东昌路-东外环)段拓宽前期研究。世纪大道快速路(常洪大桥及接线)、镇浦路、逸夫路等过江通道开展深化设计,待资金和土地要素保障后加快实施。轨道交通方面,加快推进7号线建成通车,9号线目前已列入宁波轨道交通第四轮建设规划研究,待市政府决策后向上报批。同时,进一步提升甬江防洪排涝能力,推进甬江实验室B区中官西路南侧(庄市大道-逸夫路)河道工程项目完工,完成曹家河周边卡口打通前期方案研究。加快甬江北岸沿线环境改造,推动同心湖水环境治理项目建设。 三是提升生活配套品质。持续谋划在科学港区域布局大型文体设施,提高文旅体综合配套水平,进一步增强科学港的区域吸引力。加快高品质公服配套设施建设,镇海文创艺谷(镇海音乐厅)将于今年年底竣工;甬江科创区综合体育中心(滑雪馆、游泳馆)正在开展前期工作,计划10月份开工建设。同时与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进一步对接,落实体育馆、体育场选址和落地事宜。 三、夯实服务保障,营造更优创新生态 一是强化项目服务保障。充分运用“1245”统筹推进机制和“三重”机制,紧抓重点项目进度,强化要素保障,推进甬江科创区科学港重点项目如期开展建设。围绕甬江科创区科学港建设,持续做好“两重”“两新”、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等项目谋划储备和对接争取工作。迭代完善“近期可实施、长期有储备、定期可滚动”的项目库,确保资金争取项目建设接续有力。 二是完善人才服务体系。聚焦人才关键小事、发展要事、成长大事,探索推出十大“陪伴式”服务场景,设立人才服务联络站、人才服务观察员,建立“才呼我为”及时响应闭环服务机制。办好“宁波人才日”“宁波人才科技周”镇海专场活动等人才活动,做强“高层次人才联谊会”品牌。全区已投入使用人才安居专用房1284套,年底前将新投入1100套以上,加快推进甬江实验室A区人才公寓项目。 三是优化学前教育供给。区域内共有幼儿园14所,其中浙江省办园等级最高的省一级幼儿园4所,省二级幼儿园9所,优质幼儿园在园幼儿招生覆盖率为95.86%,高于市、区优质率平均值,下步加快同心幼儿园争创省一级幼儿园。优先安排高层次人才子女入读,为高层次人才子女享受优质学前教育提供保障。未来可在庄市街道规划中预留教育用地,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高端园,进一步推动学前教育资源的多元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