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区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第58号提案的答复

2025-05-16 14:55 来源: 办公室
字号:
分享:
领衔人 李玉斌
建议内容

一、提案内容

在全球科技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创新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国家高度重视创新联合体的发展,宁波市镇海区作为经济发达、产业密集区域,应积极推动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牵头共建创新联合体。以宁波鸿雁包装材料有限公司为例,作为高性能聚乙烯缠绕膜制造的高新技术企业,通过院士工作站研发平台,成为国家级专精特新 “小巨人” 企业。但单一企业创新力量有限,难以应对复杂市场竞争和技术挑战,构建创新联合体成为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当前,宁波市镇海区已涌现出一批行业龙头骨干企业,这些企业在技术研发、市场开拓、品牌建设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同时,区内高校和科研院所众多,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和人才储备。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这些创新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利用,影响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建议方法

(一)政策支持与引导。建议镇海区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鼓励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牵头,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共同组建创新联合体。政府可提供资金扶持、税收优惠、用地保障等政策支持,降低企业创新成本,激发创新活力。

(二)建立合作机制。创新联合体应建立科学的合作机制,明确各方权责利,确保合作顺利进行。可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采用“揭榜挂帅”等方式,由龙头企业发布技术研发需求和服务订单,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参与竞争和合作。同时,建立定期沟通交流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协同攻关。

(三)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在创新联合体建设中,应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政府应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为创新联合体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同时,创新联合体内部应建立知识产权共享和利益分配机制,确保各方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四)推动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创新联合体的最终目的是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政府应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为创新联合体提供成果转化、市场推广等方面的服务。同时,鼓励创新联合体与金融机构合作,引入风险投资等社会资本,推动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运作。

(五)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政府应加大对创新联合体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加强人才培养合作,共同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同时,通过设立人才引进基金、提供优厚待遇等措施,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来镇海创新创业。

主办单位 区科技局
会办单位 区市场监管局、区委人才办
答复意见

李玉斌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鼓励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牵头共建创新联合体的建议》已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创新联合体的发展受国家高度重视,镇海区作为经济发达、产业密集区域,构建创新联合体成为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市、区两级政府高度重视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促进创新主体合作共赢等工作,市科技局2021年印发《宁波市企业创新联合体建设指导意见》,我区由石化行业龙头企业镇海炼化牵头的“绿色石化产业链创新联合体”首批入选,以石化产业为切入点,推进全区绿色石化、化工新材料等大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关于政策支持与引导、建立合作机制的建议

宁波市企业创新联合体以加快突破产业链技术痛点难点、提高龙头企业和上下游中小企业的竞争优势为首要目标。2024年,市科技局印发《宁波市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作指引(试行)》,以市级技术创新中心为载体,支持科技领军企业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等建立创新联合体,采取研发合同制、项目经理制、“揭榜挂帅”、赛马制等形式开展联合攻关。该政策支持创新中心技术攻关项目纳入市级重点研发计划,支持市级创新中心争创国家、省级技术创新中心。下一步,我们将根据建设条件与要求,摸排区内具有潜力的龙头企业,积极跟踪,做好相关政策宣贯工作,争取打造一支有能力“强化优势创新力量创新、组织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打造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孵化培育科技企业、探索科技改革试点”的技术创新中心队伍,切实为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整合科技创新资源营造更好的社会环境。

二、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建议

强化知产高质量供给。依托重新修订后的《镇海区促进品牌标准战略和发明创造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加大对龙头骨干企业在高价值专利培育、成果转化运用、必要专利布局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并优先推荐申报国家、省及知识产权示范、优势企业项目,进一步优化龙头骨干企业的知产结构和引领优势。同时,致力打造以磁性材料、物联网、石墨烯行业为重点的产业知识产权联盟,加强专利池打造与运营,带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并鼓励镇海炼化等企业联合上下游产业链壮大产业集群,培育绿色石化等重点领域省级专利导航基地,科学规划并精准布局行业可持续发展。

构建协同运用机制。依托省、市市场监管系统的优质师资以及区内高校院所、龙头企业的优质资源,借助已成熟运营的品牌指导站网络,并与诸如天津大学浙江研究院等知识产权培训基地展开合作,为联合体成员提供“订单式”培训服务,造就一批复合型知识产权管理运用的实务型人才。同时,持续完善专利转化实施路径,在指导高校院所采取普通免费许可加收费开放许可专利同步实施的方式进一步激活“库存”知产的基础上,鼓励和引导高校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并经常性组织行业属性更明晰,针对性更明确的“专利路演”、“转化对接”等专场活动,进一步搭建创新链与产业链之间的双向交流平台,促成更多高质量的专利技术成果落地实施。

三、关于推动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建议

区科技局目前已依托镇海科技市场等平台,完善“需求征集-技术匹配-成果对接-产业化支持”全链条服务机制。聚焦新材料、绿色石化、智能制造等主导产业,建立动态更新的技术需求数据库,推动高校院所开展靶向研发,实现科技成果精准供给。针对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适配性不足问题,我区持续深化“科技金桥”品牌行动,累计组织专家企业行57次,科技小分队走访企业402家次,挖掘技术需求234项,科技成果123项,举办科技金桥系列活动23次。下一步将持续创新产学研对接模式,推广“企业出题、高校院所揭榜”的协同机制,支持共建联合实验室和中试基地,促进科技成果熟化应用。

四、关于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的建议

持续深化教科人一体化改革,实施“科创伙伴”合作计划,打造升级版甬江科创区人才引育共同体,围绕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与平台建立人才引育伙伴、产业合作伙伴、服务保障伙伴关系,优化合作政策,以“平台+企业+产业链”结对合作,发挥教育科技人才对产业的实质性推动作用。建立“引育并重”发展机制。完善升级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更新迭代引进类项目遴选机制,重点招引集成电路、智能制造、新材料等产业紧缺战略人才,进一步建立符合各领域人才特点的分类评价维度,健全“政府+用人单位+专业机构”组成的多元评价主体。打造“陪伴式”服务生态。加大引才留才力度,解决好人才关心的成长难事、发展要事、关键小事,谋划推出智资对接、产链对接、子女就学、人才安居等十大陪伴式服务场景,结合举办“镇好在一起”系列人才活动,营造待遇适当、保障有力的生活环境。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我区科技工作的支持与参与,欢迎今后对我们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