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681092245/2025-225273 主题分类: 气象、水文、测绘、地震
成文日期: 2025-03-18 体裁分类: 其他
发布机构: 区气象局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宁波市镇海区气象局2024年工作总结和2025年工作思路

2025-03-18 15:56 来源:许可科
字号:
分享:

2024年以来,镇海区气象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和省市气象重点工作部署,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坚持不懈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为镇海建成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科创强区、品质之城作出新的贡献。

一、2024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坚持对标落实,稳步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

1.扎实抓好项目谋划建设。全面落实国务院《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和省、市《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积极推进镇海区气象特种监测项目建设,建成全国首个国产化温室气体监测站,保障我区“双碳”战略部署。切实配合上级部门海雾雷达站建设,协调落实项目用地审批,建成配套海洋工程气象站。谋划实施气象高质量发展基础设施提升工程,高质量做好项目立项落地与招投标工作。持续完善公众服务渠道,融合打造“镇气”智慧气象服务系统。不断强化交通气象精密监测能力,完善高速公路能见度监测网建设。

2.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实施“以赛促练、以赛促创”专项行动,积极组织参加全市行业职业技能竞赛,镇海区代表队斩获市气象行业技能竞赛团体第一名、个人全能一等奖荣誉,2名同志获宁波市气象行业技术能手称号,1名同志获推申报宁波市技术能手。加大科研立项及人才培育力度,年内新增区公益类科技项目1项,新增市气象局科技项目1项;1人获宁波市气象青年科技奖,1人获宁波市气象科学和技术成果转化三等奖,1人入选第三层次宁波市新时代气象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

(二)坚持抓早抓实,切实筑牢“第一道防线”

1.加强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全力做好“格美”“贝碧嘉”“普拉桑”台风等重大灾害性天气服务工作,为区委区政府做好防汛防台应对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切实保障春节、五一、国庆、中高考、龙舟赛等重大节庆及活动,高质量做好关键节点气象服务工作。持续完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渠道,推动突发系统全面对接全区预警广播系统。进一步构建区防汛防台“1833”联合指挥体系,与应急管理局联合印发“递进式”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和应急联动机制。全年共计发布气象内参123期、预警信号109次、联动短信90万余条,两微一端服务受众8万余人、决策服务覆盖关键节点3千余人,点对点叫应6千余人次。

2.扎实筑牢基层气象安全防线。持续压实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主体责任,联合多部门对全区镇(街道)、村(社区)及重点单位开展防汛防台和气象灾害防御综合督查。组织召开2024年度基层气象防灾减灾会议,深化细化防灾减灾工作部署。持续推进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村、社区建设,联合各镇街道指导5个村(社区)完成创建,10个村(社区)完成提标升级工作。全面启用电子围栏功能,实现基于网络基站的全网预警发布。联合区应急管理局组织开展强降雨气象灾害应急演练和防汛防台应急演练。积极承接宁波市“天机网”工程及防汛防台抗旱能力提升行动方案镇海篇的设计任务,系统谋划助力全区防汛防台能力进一步提升。

(三)坚持服务大局,持续深化气象赋能行动

1.强化气象为农服务。推动气象深度融入“农合先锋”党建联建,完善农业生产分类服务对象信息库,让气象优势资源服务本地农业大户。加强灾害性天气、转折性天气的预测预警与影响评估,制发《春耕春播气象服务》等农事服务材料。积极打造镇海“气候好产品”和国家级地理标志农产品,繁荣“红颊”草莓、镇蜜“浙樱粉”水果番茄获“气候品质认证”。进一步挖掘优质气候资源,推动生态文旅价值转化,以“浙江省气候康养乡村”品牌效应为抓手,打造集趣味性和科普性为一体的气象特色研学路线打造。

2.保障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强化大气环境分析预测保障能力,持续发布环境气象月报、年报等服务产品。深化巩固气象、环境跨部门会商机制,做好环境气象分析预测服务,助力打赢蓝天保卫战。推进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建立,完成人影作业选点,年内实施空气炮增雨作业2次。探索发布植物园赏花旅游气象指数,持续拓展生态环境气象服务领域。

3.深化气象双普供给。整合气象和教育特色资源,大力推进校园气象科普基地建设,镇海区中小学生实践学校获评“全国气象教育特色学校”称号。成功举行世界气象日暨校园气象文化节,主题活动线上线下辐射受众1.6万余人。加强气象双普宣传“五进”工作开展,深入石化区重点企业60家次,专题推进防雷安全监管执法案例宣传。紧密结合“3·23”世界气象日、“5·12”防灾减灾日等主题,积极组织气象“双普”活动,持续加强社会公众防灾减灾能力。

(四)坚持改革攻坚,扎实推进气象法治建设

1.推进行政管理能力建设。积极落实关于法治政府建设新要求,进一步推进“大综合一体化”工作落实落地,完善与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协作机制,建立高效协同的气象执法体系。认真贯彻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全力配合全区“综合查一次”组团执法工作开展,不断规范和监督行政检查行为,年内开展跨部门抽查19次,双随机跨部门联合检查率50.0%。制作《执法有力度更有温度》法治科普微视频,解析“轻微首违”气象行政执法及增值化服务操作规范,推动行政执法质效稳步提升,视频获区“镇执有规·与法同行”执法微视频大赛“优秀微视频”荣誉。

2.持续提升政务服务效益。积极落实《宁波市防雷安全监管服务一类事增值化改革实施方案(试行)》,对审批项目开展全生命周期监管和预防性合规体系建设指导,为防雷重点单位的雷电防护装置设计审核项目和竣工验收项目开展“双分双预”、“容缺审批”服务。对轻微首违行为推行包容审慎监管执法,协助完成整改闭环,夯实防雷安全主体责任。年内共办理各类气象行政许可事项143件,其中,防雷装置设计审核26件、竣工验收33件、气球施放活动审批1件、气象证明83件。

3.全力加强气象执法监管。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安全生产决策部署,持续加强全区雷电灾害防御、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等气象执法领域监管。年内查实2起雷电防护装置未经设计审核擅自施工和未经竣工验收擅自投入使用违法违规行为;查处1起工程施工涉嫌危害气象设施案件。落实“浙里防雷”检测活动溯源工具推广使用,实现防雷安全重点单位检测活动应用100%。对6家防雷检测机构开展全流程监督检查23家次,发现违法违规问题6项,开展常态化约谈问题单位3家次。实施新建项目竣工报告现场核查比对12家次,进一步规范了防雷检测市场行为。

二、存在的问题

(一)项目落地进度还不够快。镇海区气象高质量发展基础设施提升项目纳入2024年度政府投资项目计划,目前虽已完成招投标工作,但对照气象高质量发展2025目标,项目整体进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快。

(二)强对流预警能力还有不足。近年强对流天气至灾案例频发,我局现有应对能力仍有短板。需加快推进强对流天气“秒预警”项目立项,推动强对流预警能力升级迭代,实现“秒预警”能力补齐自身短板。

(三)防雷日常监管需适应新形势。随着地方“综合查一次”组团执法工作持续推进,对执法行动开展进行统筹,防雷安全监管工作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急需探索防雷安全监管线上线下新体系,丰富完善日常监管手段。

三、2025年工作思路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十五五”谋划之年,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起跑之年。区气象局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为镇海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一)高质量推进党的建设工作。坚定不移以高质量党建引领气象高质量发展,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筑牢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根基,营造团结协作、创新进取、风清气正的良好作风。持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切实将学习成效转化为推动镇海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的强大动力,助力镇海气象事业取得更多标志性成果。

(二)守好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持续深化气象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落实“早、准、快、广、实”的要求,提升强对流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服务能力,突出强化预警信息的发布与传播,不断扩大气象预警信息覆盖面。进一步深化镇海区“递进式”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和应急联动机制,动态调整各类灾害性天气预警叫应范围,落实镇海区防汛防台“1833”联合指挥体系工作职责,坚决守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三)项目引领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镇海任务落实落地,以气象监测能力提升、台站基础设施提升、气象研学路线打造为三大抓手,持续提升镇海气象“硬实力”。有序推进温室气体监测站业务准入,探索镇海区碳监测评估业务开展。切实做好镇海气象“秒预警”工程立项工作,推动现有气象业务服务能力迭代升级。积极承接宁波市“天机网”工程,高质量推动镇海“天机网”建设。围绕气象“两个现代化”和镇海实际,科学谋划镇海气象事业十五五规划。

(四)深化基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强化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应用,切实提高气象减灾防灾的效率和效益。继续推进基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高质量完成省级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和提标升级工作任务。充分发挥农合联党建联建优势作用,持续做好特色作物全周期农业气象服务。推动农业气象保险功效跃升,分析探索保险业务从“险后补偿”向“险前预警”和“险中响应”转变。

(五)强化气象安全监管执法质效。以增值化改革理念提升行政执法质效为总抓手,持续深化落实执法监管“一件事”,探索创新党建引领、统筹协调、协作配合的运行机制,推动气象安全执法监管能力持续提升。依托“气象数治”系统,积极探索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防雷安全非现场检查工作模式,强化对安全风险的精准研判和预警,实现对防雷安全活动的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监管。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