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区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第72号提案的答复
领衔人 | 严辉、潘佳艳、樊志明、陆俊成、周乔贵 |
建议内容 |
关于镇海老城招宝山片区文旅振兴的建议 一、现状分析 镇海老城——招宝山街道辖区内有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招宝山景区)、国家3A级旅游风景区(镇海口海防遗址纪念馆)、中国首个防空战争主题公园(中国防空博览园)等众多文旅设施,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曾经是镇海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但是近年来随着镇海新城建设与布局的进一步发展,加之政治、经济等职能转移至新城,人气转移明显,使得招宝山片区的发展处于一个的瓶颈期。 二、建议 以招宝山街道片区全域实施“文旅+”战略,统一规划布局、优化公共服务、引入内容资源、推进产业融合、加强综合管理、实施系统营销,通过文旅融合发展来振兴招宝山街道老城片区,重点做好“一、二、三、十”等四篇文章。 一种产业。把促进全域旅游发展作为推动招宝山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素,从区域发展全局出发,统一规划,整合资源,即实现区域文旅产业化。逐步建立文化旅游优质项目、优质商家、优质活动等的评价、奖励、过控体系。将松散的旅游商业系统化,构建相对完备的“文化旅游产业体系”,使之贯穿吃、住、行、游、购、娱、商、学、养、闲等产业要素领域和产业链上下游环节。 两项业务。大力推进“旅游+”,促进产业融合、产城融合,推动“全民参与”,构建全域旅游共建共享新格局。一是提升文旅服务的基础,即实施全域文旅产业发展计划;二是打造适合各年龄段的精品、爆品项目,吸引人气。 三大片区。注重内容、产品与项目的特色,不搞一个模式,推行各具特色、差异化的全域旅游发展方式。根据区域现状和产业分布情况,将全域打造为:1、招宝山—海防海丝文化旅游带;2、古城文化体验区;3、产业文旅振兴区。 十类业态。以资源+活动+数字智慧的方向重点引导、培育、扶持十大产业:1、餐饮;2、住宿;3、交通;4、休闲;5、娱乐;6、文创;7、研学;8、康养;9、禅修;10、影视。十大产业中吃、住、行起到基础支撑作用,因此餐饮方面要重点建设特色餐饮集聚区。居住方面需打造滨海古城风格的酒店民宿集群。交通方面可打造全域环保微交通体系。 除此之外,还要精心组织各项活动。文旅振兴,活动先行。招宝山街道可以借鉴现有的先进经验举办和推出主题多元化、主体多样化的优质文化旅游活动如:大型庆典、传统节庆、常规活动等,争取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节庆。同时,进一步扶持、培育、评优一些招宝山老字号商户品牌,以提升老城招宝山区域的社会知晓率与知名度。 关于提升老城区文化形象的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民族要加强“文化自信”。镇海区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城镇,尤其是老城区,从镇海的历史发掘和提炼文化印记,保持和传承特色文化是十分有意义和必要的。 城镇文化印记主要由人文、建筑、习俗等组成。这些年政府在这方面是有投入的,但离标志性、系统性还有些距离,尚未形成本地人能够朗朗上口、耳熟能详的文化宣传品牌,建议在这方面能够有更多的投入、更广的营造和宣传。 具体建议: 1、加大对重要历史人物的发掘和宣传。在宁波帮博物馆有很多镇海籍人物的形象,一是建议中小学应该把博物馆的参观列为必修课,提高下一代对城镇历史的了解,增强对历史人物的崇敬;二是在一些旅游景点或者城市建设中增加一些这样元素的展现,让优秀的文化和历史人物能够出现在日常生活、社交中。三是宣传部门开展对这部分文化和人物的故事编撰,通过多媒体等形式形成传播效应。 2、加大对典型建筑的保护和瞻仰。老城区留下了一些典型的建筑,如鼓楼、三角地等,但是似乎还未形成标志性建筑,鼓楼后方建设的鼓楼广场建筑风格其实并没有让这个建筑添彩,这是以后在类似建设时一定要认真反思的;此外,镇海老城区的镇海中学使得老城区的教育质量闻名全国,其实在校园内有“孔庙”所在,这样的建筑其实是可以提升城市文化内涵的,但是由于校区管理的原因,绝大多数人无法瞻仰,建议是否可以将“孔庙”能够搬迁出来,能够对市民开放。如果有条件,能够将这些建筑集中展示,形成“文化一条街”。 3、政府在城区发展规划中加大对文化定位,提炼老城区的文化名片。 对接镇海品质之城建设,打造红色文化IP品牌的建议 镇海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素有“海天雄镇”“浙东门户”“院士之乡”“商帮故里”之称。1200多年的悠悠历史里,“百战胜地、万事福地”的镇海处处铭刻着民族英雄们可歌可泣的历史,始终延续着海防、海丝、商帮、书香等城市文脉,也沉淀了厚重的红色基因。 2021年4月“潮涌三江红动镇海”——2021宁波红色之旅主题产品发布暨镇海红色旅游季活动启动仪式在镇海区招宝山举行;2021年9月宁波市教育局公布了11条“寻访红色足迹传承红色基因”红色研学精品线路,镇海的红色精品线路“海防堡垒,红动青春”也在其中……这些镇海本土红色资源为打造镇海红色文化IP奠定了基础。所谓的“红色文化IP”指的是在特定时间和地点由特定的人员基于文化传承、发展而创造的,它应该体现中国共产党精神实质的IP。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属性、政治属性和文化属性。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背景下的镇海红色文化IP应该更具生命力和吸引力。而当下镇海红色文化推广却呈现以下问题: 一是“红色文化IP”印记不强,文化深度尚需进一步挖掘。近几点我区对海防文化、商帮文化、海丝文化除了“两馆”(纪念馆、博物馆)外,整体的深度谋划不够,总体上还停留在面上的开发利用,没有找到能够和新镇海人以及年新人共振的“心率”。 二是“红色文化IP”打造的缺乏有效的载体支撑。以喜迎建党100周年红色主题活动开展为例,活动多呈点状分布,不具有序列性、连续性,对红色文化宣传,多数停留在媒体输出阶段,缺乏实质性和永久性的载体支撑,资源开发较少,镇街道各自为营,缺乏统筹,缺乏竞争力和吸引力,不具有可持续发展和推广的生命力。 三是红色文化浸润方式科技含量不高。镇海红色文化IP浸润方式主要采用活动开展的形式,科技感、时代感不强,不能让年轻人真正感兴趣,走马观花,只入眼,很难入脑入心。 基于现状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对现有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梳理,形成红色文化IP资源链。树立全区(乡镇街道)一盘棋的思路,相关部门应对全区范围内的红色文化资源,特别是具有稀缺性、唯一性特点的红色文化资源要进行梳理、分类,登记并形成数据库。以求形成红色文化IP品牌资源链,为最终打造形成镇海红色文化IP品牌做好准备。 二是聘请专业的设计团队,打造镇海特有的红色文化IP品牌。 在相关部门的监管下,引进专业的设计团队,为镇海量身定制红色文化IP品牌。在保证政治严肃性和历史真实性的基础上,红色文化IP品牌的设计可以向广大市民最易接受的方向靠拢。例如:红色IP代言人、吉祥物、投入人力物力打造红色旅游路线(建议可打造①老有所养夕阳红路线;②“双减”背景下,打造少有所学研学路线)。红色文化IP品牌的设计尽可能地向年轻人的喜好倾斜,实现“红色文化”的有效传承。 三是提升红色文化IP科技感,扩大镇海红色IP影响力。“核心竞争力+文化周边”的开发是IP最大的优势。镇海区的每个红色文化资源都有自己独特的内涵和意义,都具有洗涤心灵的感召力体现了当今社会的核心价值。如何让青年、儿童乃至新镇海人对于镇海红色故事感同身受和文化认同,那就是让“红色文化”年轻化,海防馆、博物馆的VR体验;地铁站——“朱枫站”的红色文化打造,通过科技提升镇海红色IP的科技度都是能够让镇海红色IP活起来的方式。 深入挖掘镇海红色文化基因,打造独属于镇海的“红色文化IP”让更多人在体验镇海的绿水青山、碧海蓝天的同时,更好地了解革命先烈前辈的红色奋斗史、艰苦创业史和奔小康的幸福史非常有利于加速镇海品质之城、科技之城的建设。 关于加快镇海老城IP提炼设计,打造宋韵文化高地的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民族要加强“文化自信”。镇海区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城镇,尤其是老城区,从镇海的历史发掘和提炼文化印记,保持和传承特色文化是十分有意义和必要的。 一、对镇海老城的新认识 镇海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沿海城池,在宋设沿海制置司,明设浙直总督府等跨省行政机构,地位相当于上海。然而,因长期以来对镇海历史地位认识不足,导致古代中国沿海第一城没有凸现其应有的历史地位。 其次,镇海区为东海之滨,为历代官方东海龙王庙(广德王庙)所在地。原址位于甬江入海口。东海龙王,是历代朝廷、使节、海商、旅客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祇,在汉字文化圈国家中有广泛的影响。中华民族被称为龙的传人。东海龙王在盛唐成为官方信仰,历代朝野有关龙王的祭祀活动与文化活动,发展至今已形成了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有近百个项目与龙有关。历史上有的大量史实和文献记载以及关于东海龙王和哪吒闹海的故事都源于镇海。老城应该重新发掘、利用以东海龙王为主要代表的中国海洋文化,有助于重塑千年古城形象,有助于重现镇海应有的历史地位。 二、镇海老城IP设计提炼的意义 1、有利于明确镇海自古以来是官方唯一海丝之路启碇港的地位。根据国史《宋会要》、宋明地方志,作为历朝历代官方的海丝之路启碇港,镇海自北宋起便是皇家专祀东海龙王之地,巾子山下建有东海广德王庙以及附属的风神雨师等庙宇,保佑中外使节及商旅。中外使节进出需祭祀东海龙王。《宣和奉使高丽图经》《策彦入明记》等中外使节的实录,均记载了这些史实。 2、有利于明确镇海是我国乃至东亚海洋文化中心的地位。以东海龙王为代表的镇海海洋文化,经过宋元明发展,至今已有一千两百多年的历史。又经《西游记》《封神演义》等小说,《哪吒闹海》等影视剧传播,其影响已经遍及全世界。经《中国气象报》考证,著名的“水淹陈塘关”“哪吒闹海”传说,原型也源于明隆庆三年的台风袭击镇海。 3、有利于彰显镇海自古以来是爱国主义教育中心的地位。东海地位与抗击外侮的战史紧密相连。自宋代起,皇帝每年春秋要派遣大臣来镇海祭祀东海龙王,祈求国泰民安、平倭顺利也成为国家重要惯例。与此相关的就是镇海城彪炳史册的抗倭、抗英、抗法、抗日史实。还有大量的抵御台风等自然灾害以及修城建城、保家卫国的历史事件,无不彰显了千百年来镇海军民的热血忠魂。 三、镇海老城IP设计建议 1、摸清东海龙王文化家底。千年以来,《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宋会要》《明实录》等国史,宝庆《四明志》、乾隆《镇海县志》等地方志,《西游记》《封神演义》等经典小说,留下了与镇海相关的东海龙王文化遗产。镇海渔民出海“开洋”,要办“开洋酒”,须用猪头等祭品供奉龙王等习俗也流传至今。我区重要的非遗项目镇海龙鼓、澥浦船鼓也与龙王有关。隆庆三年的著名气象灾害事件与“哪吒闹海”水淹陈塘关这一神话传说的除此之外,对涉及镇海的东海龙王文化遗产进行大规模普查和整理,进一步研究。 2、实施以“东海龙王”为线索的镇海古城“城市记忆”工程。打造以“东海龙王”为形象代表的镇海海洋文化、镇海古城历史学习和传承空间。建议可以考虑修复或复建东海龙王相关的文化设施。首先,在巾子山下复建东海龙王庙、风神雨师庙。其次,将宋沿海制置司城北城墙(后海塘)下,打造宋韵文化一条街。第三,在招宝山上复建浙江巡抚谷中虚受明穆宗委托建造的国家级祷告设施东海龙王“隆庆御碑”;明兵部尚书、县人邵辅忠所书的“招宝山禋祀龙神碑”。通过上述措施,丰富东海龙王文化的传承载体,拓展东海龙王文化在镇海的发展空间。引入城市循环铛铛车,破解老城交通拥堵。以及盘活许多深藏在老巷旧街中的故居空间,实现城市观景一体化,将文化广场、沿江路、招宝山等主要景点盘活。 3、开辟具有东海龙王等文化标识的文创产品。以东海龙王发源地、陈塘关原型等世界级知名度IP为核心,打造东海龙王、哪吒为主要卖点的文创产品,包括各种旅游纪念品、动漫故事、实景演出、音乐戏剧和绘画作品等,充分展示镇海作为中国海洋文化主要发源地的特色。 四、其他建议: 1.继承创新,实现统战特色和文化产业深度融合。探索“统战+”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子,将民族团结为特色的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和宗教历史文化浓厚的招宝山4A级旅游风景区作为主阵地,利用统战名人效应,把多党合作文化、民族团结文化、宗教文化、海内外同胞同根文化等重要实践基地纳入旅游参观线路。依托品牌活动,彰显统战文化魅力,邀请统战人士积极参与街道各项诗词、歌曲、戏剧、舞蹈等文化活动,扩大招宝山文化统战的影响力,同时创作一批具有招宝山文化内涵的统战文化精品节目。 2.对现有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梳理,形成红色文化IP资源链。一是要树立全区(乡镇街道)一盘棋的思路,相关部门应对全区范围内的红色文化资源,特别是具有稀缺性、唯一性特点的红色文化资源要进行梳理、分类,登记并形成数据库。以求形成红色文化IP品牌资源链。二是要聘请专业的设计团队,打造镇海特有的红色文化IP品牌。例如:红色IP代言人、吉祥物、投入人力物力打造红色旅游路线(建议可打造①老有所养夕阳红路线;②“双减”背景下,打造少有所学研学路线)。红色文化IP品牌的设计尽可能地向年轻人的喜好倾斜,实现“红色文化”的有效传承。三是要提升红色文化IP科技感,扩大镇海红色IP影响力。“核心竞争力+文化周边”的开发是IP最大的优势。镇海区的每个红色文化资源都有自己独特的内涵和意义,都具有洗涤心灵的感召力体现了当今社会的核心价值。如何让青年、儿童乃至新镇海人对于镇海红色故事感同身受和文化认同,那就是让“红色文化”年轻化,海防馆、博物馆的VR体验;地铁站——“朱枫站”的红色文化打造,通过科技提升镇海红色IP的科技度都是能够让镇海红色IP活起来的方式。 关于共画同心圆,共建文化特色古城的建议 招宝山街道位于甬江入海口北岸,已有1200多年建城史,是历史上著名的“商贸港口、海防关口”,也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碇港,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如何利用招宝山街道自身优势,组织引导广大统战成员支持文化产业发展,不断增强统一战线凝聚力,在服务中心大局、促进和谐中实现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和统一战线的巩固壮大,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统筹谋划,实现统战思维和思想引领合拍共鸣。以党建引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战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有效调动广大统战成员参政议政,积极为街道文化事业建言献策,坚持建设统战文化和开展文化统战并重,挖掘统战文化资源,打造统战文化品牌。 二、继承创新,实现统战特色和文化产业深度融合。探索“统战+”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子,将民族团结为特色的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和宗教历史文化浓厚的招宝山4A级旅游风景区作为主阵地,利用统战名人效应,把多党合作文化、民族团结文化、宗教文化、海内外同胞同根文化等重要实践基地纳入旅游参观线路。依托品牌活动,彰显统战文化魅力,邀请统战人士积极参与街道各项诗词、歌曲、戏剧、舞蹈等文化活动,扩大招宝山文化统战的影响力,同时创作一批具有招宝山文化内涵的统战文化精品节目。 三、汇聚众智,实现统战人才和团体建设强强联动。通过侨联、台联、镇中校友会、商会等海外群团的载体作用,广泛联系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以及留学生人群,开展招商引资引智,助推文化统战发展。积极发挥新联会、新律盟、乡贤会的团体职能优势,通过专业知识为基层办实事,共同参与基层文化发展。统筹组织民主党派、无党派代表人士力量,协调组织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加强横向联系,携手跨界合作,提升基层民主党派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效能。 |
主办单位 | 招宝山街道 |
答复意见 |
对区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第72号提案的答复 严辉、潘佳艳、樊志明、陆俊成、周乔贵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镇海老城IP提炼设计,打造宋韵文化高地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经我们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是塑造千年古城核心风貌区(东至招宝山风景区、南至沿江景区带、西至苗圃路、北至后海塘古城墙段)。充分挖掘招宝山千年历史文化元素,整合各类资源,形成“一心两线”发展格局。一心:以招宝山景区为核心,结合周边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镇海中学、鼓楼、世博之家等,形成一体化的泛招宝山景区。古城历史文化线:整合留存的海防遗址、海丝遗址、明清建筑、水工遗存等文物资源,打造运河海丝海防文化交融、独居魅力的历史文化街区。城塘文化运动线:以后海塘为文化资源载体,结合生态湿地公园建设,展示独具河海特色的城塘文化。 二是加强历史遗存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整合区域内老宅资源,引入特色文创产业。对辖区内现有的、可利用的老宅(吴杰故居、朱仁房、傅宅)进行修缮,探索和社会资本共同开发运作模式,引入特色文创产业(如咖啡馆、茶室、手工坊、甜品店等)将老宅风貌留存下来的同时,让更多的年轻人能走进老宅,感受老宅魅力。 三是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深化与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继续挖掘梳理老城的海丝、海防、书香、商帮四条文脉,依托新媒体,加强老城传统文化、名人轶事、特色小吃等宣传推广,塑造特色鲜明的千年古城文化品牌。依托博物馆、纪念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等,组织开展主题教育、社会实践等活动,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发展力度。 宁波市镇海区人民政府招宝山街道办事处 2022年6月2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