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育体育界别在区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发言的答复
主办单位 | 镇海区教育局 |
答复意见 |
教育体育界别: 你们提出的“‘双减’落地生根,仍需多方发力”大会发言收悉,经我们研究,现答复如下: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我区紧紧围绕校内、校外两条主线,聚焦日常教学课堂提质、课后服务优化完善、校外培训规范管理三方面,努力打造“双减”的镇海实践样本。 一、“双减”政策的“镇海实践” (一)聚焦日常教学关键点,在做强课堂质量上出“细工” 我区致力于打造特色课堂,完善作业管理机制,形成“轻负高质”的教育生态。一是建立健全教师培养体系。成立青年教师研究会、名师工作室等,引导各专业教师定期研训、交流经验,目前已形成覆盖中小学、幼儿园每个岗位发展的教师培训网络。实施研训项目化,开设95个以“生命成长型”课堂建设和“新科学素养”为主题的专题研究项目,供区内教师自主选课培训,目前全区义务段教师参与率达100%。二是建立健全作业管理体系。出台《镇海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作业管理的指导意见》,提倡采用“基础作业+弹性作业”模式,要求各义务段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作业管理办法,严格调控作业总量,同时开辟作业公示栏,接受学生、教师、家长监督。三是建立健全“双减”督查机制。将“双减”督查纳入责任督学随访督查项目,对全区31所义务段学校及所有义务段学科类培训机构实现责任督导全覆盖,每个月进行1次专项督查。去年8月以来,共计开展督查150余次,发现6个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组织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的机构,已全部完成整改。 (二)聚焦人民群众关切点,在做优课后服务上见“精工” 我区坚持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着力引导学生回归校园学习,解决家长看护难题,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小学生参加校内课后托管比例、初中生参加晚自习比例、周六校园开放活动和小学、初中教师参加课后服务比例等4项数据均居全市首位。一是打造校内课后服务新格局。在全市率先探索小学校内课后服务课程,将本校教师资源与周边高校、科研机构资源相结合,于周一至周五放学后至企事业单位下班后15分钟,开设“作业辅导+兴趣活动”课后课程体系,目前已实现全区小学100%覆盖。对于初中学校(含民办初中),全年级、全学习时段实现晚自习覆盖,各校确保每天每班至少有一名学科老师参与值班,每个年级组至少有各科目任课老师一名。二是打造小学周末活动新模式。在全省率先开展小学课外“学伴小组”,以同班级、同年级、同小区(村庄)为主要考量因素自愿组合,采用“1+N”(即学习+其他)形式安排课外活动内容。去年9月以来,我区19所小学15000余名学生组建了“学伴小组”460余个,参与活动超4万余人次,实现了小学高年段全覆盖。三是打造初中开放校园新机制。在全市率先建立初中周六校园开放活动机制,全天向学生开放图书馆、体育场等校内资源。同时,设置培优补短的分层课程和兴趣活动小组,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目前全区10所初中学校(含民办)初一至初三实现周六校园开放全覆盖,共开设特色课程160余个、各类兴趣小组活动500余个。 (三)聚焦校外培训关注点,在做精校外监管上花“苦工” 我区重视对校外培训机构规范运作的管理,由区教育局审批设立的培训机构162家(涉及义务段培训机构139家)转登率均达到100%,采用“甬信培”平台、“黑白名单制”、行业协会自律制度、保险制度、专项检查等多种办法,审批设立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总体规范。一是探索建立校外培训机构风险防控机制。我区以机构类型、学生余量、退费金额、举办现状为依据,将培训机构按风险从高到低分为ABCD四个等级。成立“定向包干”的7个检查小组,对培训机构进行动态评估与分级管理。二是探索加强校外培训机构预收学费监管。我区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综合险(风险保证金)100%覆盖,学费预收费账户100%纳入监管。要求机构通过“甬信培”唯一渠道进行收费,并通过告家长书的形式告知全区中小学生关于政府指导价、预收费监管账户等温馨提示,切实维护学生及家长的合法权益。三是探索推进校外培训机构综合治理。协同市场监管、民政部门建立“日商制”和“销号制”,全面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营转非”工作。严查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违规补课等行为,并对培训机构开展“一对一”常态化管理,开展多部门打击隐形变异非法办学联合执法行动。2021年7月以来,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整治、非法办学专项行动共计40余次,叫停无证办学15家、居家办学7家、违规办学15家、超范围经营5家、责令拆除违规广告3处。其中5起涉嫌无证无照使用居民用房违规办学立案处理。 二、“双减”出现的新情况及下一步举措 “双减”带给教师工作时长和专业发展要求的“双增”,需要做好教师的思想凝聚工作、实行弹性上下班等暖心工程以及减轻教师的非教学性任务等,切实保障教师的身心健康。在限制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之后,“众筹私教”现象已经冒头,“高端家政”定制服务悄然兴起,教师私下有偿补课现象更加隐蔽,需要进一步加大监管、查处力度。另外,家长对“双减”持观望状态,消除社会的“教育焦虑”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一)为教师创造温馨的工作环境 一是减轻教师非教学性任务。严格规范督查检查评比考核创建事项,建立“教师减负清单”“教师职责清单”,排除增加基层教师工作负担、冲击教学任务的“干扰性”,给予教师更多的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空间。二是改革教师管理和评价体系。深化教师考核激励机制,对于参与校内课后服务时间长、奉献多、肯创新、有实效的教师在职称评聘、评优评先上给予一定的倾斜。三是实行教师暖心工程。区教育局与区财政局、人社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公办义务段学校课后服务收费和师资薪酬补助实施意见》,根据《镇海区公办义务段学校“双减”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区财政安排了1000万元“双减”专项资金,并为初中参与校内课后服务的教师发放晚餐补贴;同时,各校采用“错峰排课”“自由午休”、晚托管理时间“储蓄制”、托管服务“AB岗制”等举措,给参与校内课后服务教师弹性的休息时间,设置“能量补给站”、拓展教师课间“休闲点”、提供“净菜打包”“平价晚餐”等,舒缓教师情绪、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 (二)加强对校外培训的多方监管 一是建立辨别机制。进一步发挥好已成立的学科专家委员会的作用,对隐形、变异的培训行为进行科学、明晰的辨别。二是建立联合查处机制。充分发挥区“双减”工作专班协调机制作用,强化部门协同、条块联动,压实责任,按照“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对学科类培训的隐形变异问题进行联合查处;同时,推进“互联网+监管”,实施联合惩戒,坚决防止隐形变异违规培训行为蔓延。三是强化社会监督。创新监管方式,探索“无偿友情家教申报备案制”“有偿家教社区网格员协查制”,实行网格化综合治理,发动街道、群众和舆论的监督力量,对群众反映和举报的行为依法进行查处。 (三)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 一是提高校内课后服务的质量。学校在“5+2”“1+x”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丰富服务资源,强化信息化管理,兼顾多样性,给学生提供更多特色课程的选择,达到远比校外培训机构更价低质优的服务。二是建设家校教育共同体。在“双减”工作中,学校和家庭担负着重要使命,以“品学镇海”社区网校建设为依托,实现线上线下相衔接的家长学校与家长课堂全覆盖,提升家校社协作的质量。三是加强“双减”政策宣传。充分利用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微信公众号、宣传窗、班级群等宣传平台,向社会宣传“双减”政策和优秀、典型教师等,形成健康、积极的舆论环境。 宁波市镇海区教育局 2022年6月21日 抄 送:区政协提案委员会 联系电话:13777071890 联 系 人:钱 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