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索  引  号:

发布机构:

发布日期:

成文日期:

文件编号:

主题分类:

宁波市镇海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宁波市镇海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

浏览量: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现将《宁波市镇海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宁波市镇海区人民政府

2022年4月29日

宁波市镇海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2021—2025年)

为深入贯彻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推进新时代全民健身更高水平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和健康需求,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国发〔2021〕11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浙政发〔2021〕33号)、《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甬政发〔2022〕3号)相关文件精神及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助力体育强国建设,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在提高全区人民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镇海区经济社会发展、展示城市文化软实力、共同富裕先行区建设等方面的综合价值与多元功能,努力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深化“健康镇海”建设,为加快打造世界级绿色石化产业基地、新材料科创策源地、宜居宜业宜学福地,奋力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科创强区、品质之城,不断把镇海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前进贡献体育力量。到2025年,全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5% 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0平方米以上,城乡居民符合《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达到95%以上,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基本建成,高质量实现行政村体育设施全覆盖,成功创建为浙江省体育现代化区。

二、主要任务

(一)加强全民健身制度体系建设。贯彻实施《宁波市全民健身条例》和《浙江省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办法》(省政府令第384号),按照“市统筹、区错位”的统筹布局要求,编制出台《宁波市镇海区“十四五”文旅体融合发展规划》《宁波市镇海区体育设施专项规划》,为实现全民健身基本公共服务全面覆盖和均等享有提供政策保障支撑。推进实施体育现代化镇(街道)建设规范、大中型体育场馆智慧化建设管理规范等标准,全面落实国家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标准,进一步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标准体系。落实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向社会开放政策,切实做好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工作。(责任单位:区文广旅游体育局、区自然资源规划分局、区发改局、区大数据中心、区建设交通局、区财政局、区教育局、区农业农村局,各镇、街道)

(二)加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坚持因地制宜、突出实用、发展均衡、共建共享的原则,深入推进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采取盘活城乡空闲土地、巧用公益性建设用地、支持租赁方式供地等形式,倡导区域土地复合利用,充分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以浙江省体育现代化区创建为抓手,统筹推进体育场、体育馆、游泳馆等“一场两馆”及“多点”全民健身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实施镇海区全民健身中心、龙赛体育中心(镇海区业余蹦床技巧运动学校)迁建、西大河体育公园扩建、环浙步道及共享健身服务平台等民生工程项目。结合未来社区、未来乡村建设,科学规划建设贴近城乡社区、方便可达、小型多样、安全智慧的健身活动场所。到2025年,新建或改扩建镇(街道)全民健身中心6个、体育公园4个、村级全民健身广场4个、社区多功能运动场8个、百姓健身房30个、足球场5片、门球场6片。(责任单位:区文广旅游体育局、区自然资源规划分局、区发改局、区建设交通局、区财政局、区农业农村局,各镇、街道)

(三)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积极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全民健身系列活动,积极举办全区综合性运动会、社区运动会、职工运动会、重点人群运动会及全民健身日等各类主题赛事活动。充分利用区域资源优势,继续举办九龙湖马拉松赛、全国大众蹦床系列赛等具有较强社会影响力的品牌赛事活动。全力打造全国蹦床之乡,继续推动蹦床项目“五进”活动,大力发展“三大球”等传统运动项目,推动游泳、足球运动项目的推广普及。扶持壮大地掷球、太极拳、龙舟、武术、健身跑等特色赛事活动。常态化开展青少年、老年人和残疾人等群体的体育活动。鼓励和支持举办各类人群的体育赛事,创新赛事活动组织方式,丰富线上线下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全区每年举办有一定规模的各类全民健身活动120次以上,群众参与人数达6万人次以上。(责任单位:区文广旅游体育局、区教育局、区体育总会、区总工会、区民政局、区残联、区妇联、区公安分局,各镇、街道)

(四)提升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健全国民体质监测网络体系,完善国民体质监测标准化服务,常态化开展国民体质免费测试,继续推进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国民体质测试达标运动会,力争国民体质合格率达95%以上。加强全民健身“双员”(社会体育指导员、基层体育委员)队伍建设,实现村、社区社会体育指导员、基层体育委员全覆盖。鼓励和支持体育专业人才、健身达人等加入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实行社会体育指导员注册制,不断壮大队伍规模,健全优化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结构,提升社会体育指导员专业化水平,提高指导服务率和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水平。积极引导世界冠军、全国冠军及体育明星参与全民健身指导和科普活动。每年培训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200人以上,常态化组织线上线下结合的全民健身大讲堂和“一人一技”体育技能公益培训。(责任单位:区文广旅游体育局、区教育局、区卫生健康局、区体育总会,各镇、街道)

(五)健全社会体育组织网络体系。充分发挥体育总会的群团组织作用,推进实体化改革与运作管理,切实增强内部治理能力。健全以区体育总会为枢纽、单项体育协会为支撑、体育社会组织为主体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体系。重点加强基层体育组织培育和建设,实施体育总会向镇(街道)延伸、各类体育组织下沉行政村(社区)。加大政府购买体育社会组织服务力度,引导体育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到2025年,全区实现区级社会组织“1+25”模式(1个群团性质体育总会和25个以上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体育社会组织),镇(街道)实现“1+8”组织模式(1个体育总会分会和8个以上区级体育协会分会)全覆盖。获得社会组织等级评估5A级的体育社会团体达到1家以上,3A级以上体育社会团体覆盖率达到65%。(责任单位:区文广旅游体育局、区民政局,各镇、街道)

(六)推动全民健身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制定体育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创新体育消费政策、机制、模式、产品,加大优质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促进体育消费市场不断繁荣回暖。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形成以健身休闲和竞赛表演为龙头、体育装备制造业与体育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体育产业体系。拓展体育休闲新业态,促进体育休闲与乡村旅游、教育培训、健康养老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培育户外运动、智能体育产业,打造一批山地户外运动基地、养生休闲基地。大力发展特色体育赛事活动,满足体育旅游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激发体育产业市场活力。(责任单位:区文广旅游体育局、区自然资源规划分局、区发改局、区建设交通局、区财政局、区农业农村局,各镇、街道)

(七)推进全民健身融合发展。深化体教融合,积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推进青少年体育“健康包”工程,加强对青少年近视、肥胖、脊柱侧弯等问题的体育干预。认真贯彻落实“双减”政策,完善学校体育教学和体育评价考查机制,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帮助青少年掌握2项以上运动技能。到2025年,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达到98.5%以上。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和青少年业余训练(点)建设,提升体育教师和教练员专业化水平,构建“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工作新格局。健全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规范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建设,培育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健康发展。推动体卫融合,探索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模式。推动体卫融合服务机构向基层覆盖延伸,探索在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中设立科学健身门诊。推进体卫融合理论、科技和实践创新,推广常见慢性病运动干预项目和方法。面向医务人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展运动知识和健康知识交叉培训。促进体旅融合,围绕九龙湖省级运动休闲乡镇建设,重点布局山地户外、水上、滑草、自行车、露营、攀岩等户外运动项目,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体育旅游精品线路、精品赛事和示范基地,助力乡村振兴。(责任单位:区文广旅游体育局、区自然资源规划分局、区发改局、区教育局、区卫生健康局、区农业农村局,各镇、街道)

(八)推进全民健身重点领域改革。深化体育工作数字化改革,推进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智慧化建设,打造体育场馆、体育公园、百姓健身房、健身步道等便民体育公共服务场所的智慧场景应用,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全民健身“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引导体育社会组织改革创新,加强体育社会组织指导服务,提升体育社会组织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能力。深化社会力量办体育改革事项,优化体育发展营商环境,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参与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运营管理,引导社会体育专业机构参与举办各类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和体育后备人才培养输送等工作。健全政府购买服务体制机制,尝试与社会力量合作形成多元化、市场化的全民健身领域服务新体系,促进体育社会组织活力和服务能力。(责任单位:区文广旅游体育局、区发改局、区财政局、区大数据中心,各镇、街道)

(九)营造全民健身浓厚社会氛围。深入挖掘体育文化内涵,弘扬新时代体育精神力量,发挥体育在推动共同富裕先行区建设中的独特作用,引导人民群众追求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境界。全力营造全民喜迎亚运、共享亚运浓厚社会氛围,加大公益广告创作和投放力度,丰富全民健身文化,讲好群众健身故事,彰显“品质之城”的精神内涵。普及推广全民健身科学知识,提高人民群众科学健身知晓率,增强人民群众身体素质,形成全民健身良好社会氛围。强化全民健身激励,利用全国统一的“运动银行”制度和个人运动码,运用标准统一的科学运动积分体系,向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体育运动水平等级标准达标者颁发证书,鼓励向群众发放体育消费券。加强全民健身交流,与兄弟县市区共同举办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尝试与国内外友好城市进行全民健身交流,推动武术、龙舟、围棋、健身气功等中华传统体育项目“走出去”。(责任单位:区文广旅游体育局、区委办公室、区委宣传部,各镇、街道)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党对全民健身工作的全面领导,发挥区人民政府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作用,推动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全民健身工作机制。认真贯彻实施《全民健身条例》《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宁波市全民健身条例》等群众体育法律法规,进一步强化政府的公共体育服务职能。全区各镇(街道)、部门(单位)要充分认识新时期体育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把体育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各镇(街道)要精心制定本辖区体育发展规划,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精神文明建设规划;相关部门(单位)要配合确保体育事业各项投入和社会经济发展同步。

(二)加强要素支撑。加强社会体育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加大对体育科研、体能训练、运动康复等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形成符合省级体育现代化区建设需求的体育人才培养体系和科学评价机制,提高专业人才的公共服务水平。保障公共财政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投入,加大区、镇(街道)两级财政专项经费预算安排,创新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方式,建立多元投入保障机制。

(三)加强安全保障。强化对各类全民健身设施的安全监管,鼓励在公共体育场地配置急救设备并定期开展相关人员安全技能培训,确保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开放服务达到防疫、应急、疏散、产品质量和消防安全标准。进一步完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安全防范、应急保障机制。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加强全民健身相关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和个人信息保护。坚持防控为先,坚持动态调整,统筹赛事活动举办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四)加强督促指导。建立督导机制,加强人大、政协等部门对全民健身和民生实事重点工程项目指导监督,加强新闻媒体等社会监督,确保全过程跟踪推进。建立评估机制,对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实施情况、实施效果,进行阶段性、全面性评估。创新督促评价方式,强化督导成果运用,实现评价结果与创建体育现代化镇(街道)挂钩,激励集体和个人在全民健身领域建功立业。

镇政发〔2022〕19号(关于印发宁波市镇海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