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新时尚开启绿色新生活
字号:

在小区,干净整洁的垃圾分类亭、身穿红色马甲的垃圾分类志愿者、带语音提示的摄像头都已成了“标配;在农村,入户宣传、桶边督导、每日“晒”桶等等,这些都成了村社“两委”、村干部们的工作常态。

2020年起,我区全面推动“撤桶并点、定时定点、桶边督导”三项机制落地,加快建成“分类投放、分类收运、分类处置”体系,逐步形成“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全面覆盖”新格局。

目前,全区共47个社区222个小区153693户居民参与垃圾分类,217家公共机构、24家国有企业、578家规上企业实施垃圾分类,建成区范围公共机构已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城镇生活垃圾分类覆盖面达100%。

城乡统筹  源头治理全覆盖

一尘不染的水泥小道,栅栏里花草争奇斗艳……走进骆驼街道清水湖村,院落宽敞干净、窗明几净,让人感受到美丽乡村的诗情画意。“现在大家都主动分类投放,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不仅环境干净了,大家的环保意识也上来了。”谈起近阶段生活环境的变化,村民黄师傅深有感触。

去年6月起,我区集中开展住宅小区源头分类质量攻坚行动,建设“三项机制”,推动分类质量稳步提升,专项督查、“贴桶行动”,督促问题整改,开展宣传培训活动,培养居民分类意识。去年11月起,我区启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百日攻坚”专项行动,抓细抓实抓长效,着力构建“有章理事、有钱办事、有人管事”的工作机制。

目前,我区源头分类质量实现跨越式提升。住宅小区生活垃圾投放点位数量由2068个撤并至530个,农村片区投放点位由2100个撤并至802个,镇海成为全市第一个全面完成撤桶并点的区县,为源头分类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截至今年8月底,全区小区、农村网格(片区)源头分类质量合格率均达95%以上,小区居民自觉分类率达90%,农村村民自觉分类率达80%,居全市前列。

全民分类  绿色氛围油然而生

自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开展以来,志愿者们运用各类宣传阵地,采用多种宣传形式,广泛深入宣传垃圾分类工作,营造人人参与垃圾分类的浓厚氛围,深入普及分类标准、投放方式、收运体系和垃圾分类相关知识。目前,我区垃圾分类工作的相关宣传引导成效明显,收运能力逐步提升,居民文明素养不断提高。“我们要继续深入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高质量覆盖、精细化管理、形成长效机制,营造全民参与、人人有责的社会氛围,共同改善生活环境,为可持续发展和‘双碳’目标作贡献。”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办公室负责人表示。

在招宝山街道海港社区港务新村,有一栋独立二层小楼。原先,这里是个垃圾房,现在它“摇身一变”,成了热闹的垃圾分类服务驿站。驿站的桌子上竖着一块牌子,从“分类知识培训”到“变废为宝制作”,从“党员志愿服务”到“积分有礼兑换”……周一到周五,每天都有活动。

驿站里还汇聚了一群擅长垃圾分类和手工创作的社区居民,他们在“变废为宝”制作培训指导员包国芬的带领下,用水果网套等废弃物制成雪人、兔子、盆栽等艺术品,将手工与创意发挥到了极致。“通过构思和加工让废物变成‘工艺品’,让‘废弃物’获得新生,这个过程就是一种享受和幸福。既变废为宝,还能更好地宣传环保理念,助力垃圾分类。”包国芬说道。

在监督和宣传生活垃圾分类上,不只有这些工作人员、志愿者的身影。如今,我区涌现出很多像他们一样的居民,九龙湖镇思源社区居民童凤娣将网袜、废品做成漂亮的婚庆花束,骆驼中学退休教师俞茧华开设旧物改造工作室做出栩栩如生的易拉罐浮雕画,还有能将坏掉的高压锅、扫帚柄、装修拆下来的木地板“变”成二胡的招宝山车站路社区居民周德成.....这些人用实际行动感染了大家,居民的绿色环保意识由心而生,更多人主动自发地参与、主动监督垃圾分类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