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她们是默默奉献的巾帼力量
字号:

生活垃圾分类是一项涉及面广、牵扯面大,琐碎又繁杂的工作。自实行垃圾分类以来,我区垃圾分类工作获得了长足发展。这其中你会发现有许许多多的女性志愿者活跃在垃圾分类各个岗位上,风雨无阻、任劳任怨,她们是美丽家园的守护者。在三八妇女节,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群“最美垃圾分类工作者”代表,向她们的默默付出致敬。

秦红波

闲不下来的“垃圾婆”

图为秦红波在讲解垃圾分类知识。 

每次看到秦红波,她不是在垃圾分类的现场,就是在去垃圾分类工作的路上。工作起来手脚麻利、见到居民笑脸相迎,快人快语,这是记者见到秦红波时的第一印象。她是九龙湖“黄背包”志愿者协会的会长,也是该组织的执行队长。七年多来,她组织开展各类活动,做的都是与垃圾分类、保护环境有关的公益事,大伙儿都亲切地管她叫“垃圾婆”。

“垃圾分类从每个家庭做起”,这是秦红波多年来一直坚守的信念。工作日大伙都忙着工作,她就利用周末时间在龙源社区、河源社区开展桶边督导活动,以“大手拉小手”即大志愿者带领小志愿者的形式将垃圾分类之风吹进千家万户。她通过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将自身的分类意识和知识身体力行地传达给社区居民,形成良好的社会传播效应,实现良好社会效果。如今,社区居民的分类正确率均达95%以上。

相比于社区生活垃圾分类,农村垃圾分类不论是村民接受程度还是宣传方式都更加困难。如何破局?善于动脑子的秦红波就自创了“小板凳课堂”——宁波方言宣传垃圾分类,即用一把小板凳、四个小型绿蓝红黑垃圾桶,结合村民的生活习性,随时随地都能开课宣讲。

“走到哪,讲到哪”是秦红波的工作常态。看到村民们聚在一起聊天,她就笑着凑上去,用宁波土话宣讲起垃圾分类的知识。“笑脸是最好的‘敲门砖’,在农村宣讲垃圾分类,土话是最接地气的沟通方式。”秦红波如是说。

此外,秦红波还将各式各样的垃圾分类小游戏带进了区内的校园,在她影响下,在校学生的垃圾分类意识、参与度、准确度明显提高。据统计,三年来,参与秦红波组织的垃圾分类活动的青少年已达2500人次。

张美芬

日日与“垃圾”相伴

每天在蛟川街道俞范社区,经常可见张美芬忙碌的身影。

图为张美芬在为居民兑换有害垃圾。 

她是社区自治工作的“领头人”。由于俞范社区内小区无物业公司入驻,社区承接了小区的管理工作,并相继成立俞园、彩园自治站。作为自治站成员,张美芬自发组建了环境自治志愿小分队,日常负责查看小区、楼道、庭院卫生及垃圾分类情况,随时捡拾垃圾、清除杂物。“因为他们的辛苦付出,老旧小区才能如此干净卫生、整洁有序。”一提起这支小分队,居民们就会竖起大拇指。

她是垃圾分类工作的“替补员”。“美芬姐,今天我有事不能到岗,麻烦您帮忙了。”七位督导员,七天轮流值班,若有人因事不能到岗,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求助张美芬。“有急事找张美芬替补。”“有了她,社区的网格长也轻松了不少。”“美芬姐这周都连续三天‘打卡’了。”大家的一句句闲聊话,正是对她牺牲个人时间,不怕脏不怕累,坚持参与垃圾分类工作的肯定。

她是垃圾分类知识的“百事通”。入户宣传、桶边督导、垃圾分类积分兑换活动,张美芬都积极参加。每次参加有害垃圾兑换活动时,看着居民拎着废旧电池、过期药品等有害垃圾排队等候兑换,她就情不自禁地拿起宣传册当起了讲解员,答疑解惑的同时,还介绍起“有害垃圾收集兑换”的重要意义。她说,垃圾分类就要从身边的人做起。

在外人眼里,每天和垃圾打交道的工作既枯燥又乏味,但张美芬却收获满满,她认为日日与“垃圾”相伴,做好垃圾分类,搞好小区环境她有责任;她相信,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会影响带动更多人参与到垃圾分类工作中来。

吴敏

组建“我管家”,聚民心助分类

在庄市街道同心湖社区,你会发现无论是党员还是普通居民、成年人还是孩子、社区还是物业,大家都“拧成一股绳”,不遗余力地助力垃圾分类工作。而将他们凝聚在一块的,正是一位巾帼社工——吴敏。

图为吴敏在入户宣传。 

吴敏负责着社区的垃圾分类工作。在她看来,突出抓好“人”的工作,是引导居民做好垃圾分类的关键。经过筹建、宣传、发动,吴敏把社区里热心公益的党员、居民和物业,包括学生,统统召集起来,组建起一支“我管家”垃圾分类志愿者队伍,根据分工,又分为“红管家”“绿管家”“小管家”“物管家”四个小分队。如今,这支队伍如滚雪球般壮大,成员已达500多名。

“办法总比困难多。”2020年6月,同心湖社区启动撤桶并点工作时,因对垃圾点位影响了解不全面造成居民对选址方案产生抵触情绪,工作一时陷于僵局。但吴敏没有气馁,为全面准确了解社情民意,她就组织并带领由30多名党员组成的“红管家”分头多次走访各小区,她和各位党员“管家”深入楼道,挨家挨户上门,通过问询沟通,收集居民意见和建议,耐心向居民和业委会讲解撤桶并点的意义要求,介绍工作流程,宣传垃圾分类政策。同时,做好物业工作,为整个工作的顺利开展作了充分准备,最终圆满解决撤桶并点选址工作。

宋秋菊

带娃上阵,助力志愿活动

图为宋秋菊在宣传垃圾分类知识。

“哎呀,这些小娃娃宣传垃圾分类工作认真又生动。蛮好,蛮好。”带着孩子在澥浦镇汇源社区兴建花园开展“桶宝宝”垃圾分类志愿者活动的宋秋菊,赢得大伙儿的一致赞扬。

宋秋菊原是一名幼教保育工作者,因为家庭需要,成了全职主妇。澥浦镇开展垃圾分类工作后,宋秋菊主动了解分类知识,在家庭成员中反复宣传灌输,效果显著。

2019年4月起,她带着先生和宝宝,与最初的30多户家庭参与到垃圾分类“桶宝宝”志愿活动创建工作中。“发起、参与志愿活动的初衷是让孩子认识垃圾分类重要性,学习并服务他人。”宋秋菊介绍道,该项活动以家庭为单位,每周花2个小时,在社区内各小区开展垃圾分类桶边督导、入户宣传等活动。

活动中每家三口共同参与,由爸爸桶边督导,妈妈带着孩子入户宣传、分发宣传册、给居民发垃圾桶等。分类和宣传效果极好,相对于成年人的资料宣讲、口头传授,活泼可爱的孩子们参与,更容易让村民、居民感到亲切。活动时,几个家庭结伴同行,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

有学校的支持,社区宣传推动,尤其与宋秋菊等30余户家庭一起参与带动,全镇越来越多社区志愿者家庭加入到“桶宝宝”志愿活动中来。截至今年2月底,该镇备案在册的“桶宝宝”活动志愿者家庭已有上百户。

沈东红

分类工作中的 “铁娘子”

图为沈东红(左)参与废物利用手工制作。 

总是温柔的声音,一脸盈盈笑意,这是招宝山街道海港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沈东红留给居民最直观的印象。这位看似娇柔的女子,却是社区垃圾分类工作中的“铁娘子”,她用“三板斧”把这项工作做成了海港社区“最真最实的工作”。

沈东红是资深社区工作者。她思路清晰,按照管辖社区的特点和实际,抓好骨干、落实责任、联手共建,把庞杂琐碎的垃圾分类落实到日常工作中,且桩桩钉实。

第一板斧抓骨干。沈东红带领社工开展垃圾分类培训,策划20多场主题活动,并动员社工、自治站成员、楼道“一长三员”,每年至少两次入户宣传,让垃圾分类理念入脑、入心、入神。

第二板斧抓责任。沈东红以“抓必有成”责任担当,制定计划、落实制度。她牵头组织业委会、自治站等人员开展协商议事,高效及时做好撤桶并点、垃圾投放定时定点工作。“纯靠吃面孔”“群众呼声最高最难”的桶边督导工作中,沈东红用整整30天,每晚靠脚步丈量小区点位。一句“东红,你又来巡查了”,成为居民见证沈东红扎实工作的评语。

第三板斧抓共建。沈东红积极争取共建单位多方支持,引导居民打造“垃圾分类服务驿站”等阵地,利用废旧物品打造“微景观”。美化了小区环境,还打造出垃圾分类“变废为宝”样板空间。此案例先后被央视新闻直播间、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国家级媒体关注与点赞。

海港社区垃圾分类工作,在沈东红带领下结出累累硕果:2020年12月,该社区垃圾分类工作经验在全市作典型发言;省相关领导在社区视察时,高度肯定社区垃圾分类工作;2020年度,海港社区获镇海区垃圾分类优秀村社称号;同年,社区内港务新村获评2019年度省级高标准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

姚建波

点点滴滴 感动居民自觉分类

“您好,请您进行垃圾分类。”

图为姚建波在桶边督查。 

每当这个亲切、熟悉的声音,在骆驼街道箭港湖社区垃圾投放点边响起时,居民们都会下意识地应一声“好的,姚姐。”

提起姚建波,社区的老老少少,没有人不竖起大拇指夸一声“好”。2019年10月,从参与垃圾分类工作第一天起,姚建波就带着满腔热忱服务居民、抓好分类工作。

“一开始,居民不理解,冷眼旁观,觉得她多管闲事,不太配合。”60多岁的姚老太告诉记者。姚建波总是笑脸以对,在桶边忙忙碌碌。对于存在个别分得不对或出现错投的居民,二次分捡时,她利用一切机会,耐心地向居民讲解如何分类和生活垃圾分类好处。

有段时间,姚建波留意到,有位居民每天把一大包未分类垃圾丢在点位上就走了,匆匆来去,怎么喊,都不回头。她的理由是:“上班都来不及,哪有空进行垃圾分类,迟到扣钱你给啊?”了解到他夫妻俩工作忙碌,经常吃外卖,没时间收拾家务,就把垃圾一股脑儿装袋投放。姚建波辗转打听到她家住址,在社区工作人员陪同下登门拜访。一进门,姚建波一面帮女主人收拾家务,一面教她垃圾分类知识、分类技巧。姚建波的真诚感动了女主人,两人还成了好友。

有居民不理解垃圾分类、有督导员做得不够完善,还有几户居民不愿配合督导员,把未分类垃圾随意放在门口,堆了好几袋再扔。得知这些,姚建波主动请缨,除了做通居民和督导员工作,还利用闲暇上门帮忙分类代投,尽量把事做得周全。点点滴滴,感动着居民。

“好习惯不是一两天能养成的,只要坚持,带动更多人参与,最后肯定会众人拾柴火焰高。”姚建波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