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港社区:家庭和美、邻里和睦、小区和谐
字号:

图为海港社区垃圾分类服务驿站。 

“原先这里是垃圾房,楼上扔垃圾,楼下清运垃圾。”家住招宝山街道港务新村的居民说。在港务新村主干道边上,有这样一幢独立小楼,外墙仍是颇具年代感的马赛克瓷砖,但干净的门面、整洁的环境,以及精心制作的装饰物,怎么都看不出这曾是垃圾房。

垃圾分类服务驿站是这幢小楼现在的名字,由海港社区自治互助站成员们自己动手改造而成。“我们经常在这里宣讲垃圾分类,在大家的努力下,居民参与垃圾分类意识逐步提高。”居民自治互助站站长赖德祥说。

港务新村是海港社区面积最大、户数最多的小区,有居民1700多户。居住群体复杂,给社区垃圾分类工作带来诸多难题。“小区老年人多,垃圾分类知识对他们来说‘难以消化’;而小区房屋出租流转快、人员流动大,居民垃圾分类素质参差不齐。在垃圾分类推广初期,我们宣传工作做得比较辛苦。特别是陈绪民师傅,每天早上8点就拿着小喇叭、骑上电动车在小区里宣传垃圾分类,风雨无阻。”赖德祥说。

赖德祥口中的陈师傅,是居民自治互助站的一名成员。从最初每天早出晚归宣传垃圾分类,到中期每天参与桶边指导居民“自主二次分拣”,到现在非投放期间垃圾房情况巡查,陈师傅乐在其中:“我今年68岁了,退休了闲着也是闲着,垃圾分类能让生活环境变好、住得舒服,我当然义不容辞。”陈师傅的付出感动了很多居民,大家纷纷表示,不做好分类,对不起老同志的辛苦付出。

目前,该社区已建立以“居民自治互助站—楼道自管小组—桶边督导服务队”为主的垃圾分类居民自治管理体系,自治互助站下设86个楼道“一长三员”自管小组以及57名骨干组成的桶边督导志愿服务队,分别承担入户指导、邻里劝导和桶边督导工作,自治互助站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垃圾分类、绿地美化、居民纠纷……如今在海港社区,居民自发在小区里建起一个个类似垃圾分类服务驿站的公共空间,他们将邻居当家人、把社区事当自家事,携手解决各类社区治理难题。居民自治互助站搭建起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平台,减轻了社区工作者的压力,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社区的自我组织能力与内在活力。

“我们还有一个爱心接力站,也是由废旧垃圾房改造而成,作为社区自治互助站的活动基地,平时为居民提供修鞋、缝补等便民服务。”记者跟随志愿者来到“海之盟”爱心接力站,方阿姨踩着脚踏板,正在为居民缝补裤子,“我喜欢跟老朋友们待一起,帮大家补补衣服裤子。我以前是个裁缝,在这里能找到归属感。”方阿姨开心地说。

“在小区里面我们彼此之间比较熟悉,对一些事情的处理相对容易沟通,而且身边的榜样也能带动我们身边的居民做好事、做好人,我们想通过这些年的努力,居民共建共治,实现我们‘三和’的建设目标:‘家庭和美、邻里和睦、小区和谐’。”海港社区党委书记沈东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