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退役军人博士在镇海打响“中国制造”
字号:

图为胡春生博士近照。

在一般人的概念里,“军人”和“博士”这两个词或许很难搭到一起。说到军人,我们或想到“苦”这个字;提到博士,亦想到“寒窗苦读”。同时体验这两种“苦”,对于从23年军旅生活中走出来创业的胡春生博士来说,却是一种实现自我追求的“乐”。胡春生说:“当好一名军人和钻研‘光电’都是磨炼人意志的事情,它们的共性就是——坚持。”

23年军旅生活

1994年夏天,18岁的胡春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毅然做出一个影响他一生的决定——成为一名军人。同年9月,他如愿以偿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应用物理专业,正式踏上军旅生活。

“能成为一名军人是那个年代不少小伙子的梦想。”胡春生说,“而从高中起,我就对物理特别感兴趣,所以在大学本科学习阶段,我选择了应用物理专业,在博士学习阶段,选择了物理专业中的光学工程方向。”

全封闭的军事化管理,早晚训练,除此之外,每天寝室—教室—实验室的三点一线,10年的学生生涯,他一心扑在专业学习中。2005年,胡春生博士毕业,成为国防科技大学光电学院的一名老师,传授专业知识、带领学生搞科研,继续留在学校“发光发热”。

“其实我们搞技术的,最难克服的也不全是技术方面的难题,而是心里那道关。”胡春生说。“光电领域所涉及的项目非常考验一个人的耐心和毅力,因为在项目投用前,必须进行多次实验,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去验证其是否成功。”

“那是一段难忘的实验经历,算起来,我们团队在海上漂了整整十个月。”为了检测某项高精度军事产品,胡春生和团队一起赴海上进行五次产品海试,其中最久的一次,在船上待了五个月。“每次上去都晕船好几天,加上海上恶劣的气候状况,有诸多不适应,但这些怎么能打倒我们军人?”

从胡春生眼里,笔者看到了他身为一名军人的坚定与执着,23年的军旅生活,早已将他身上的军人品质提炼融合。其实像“产品海试”这样,在艰苦环境中不断测试验证,就是他们的工作常态。“每一次,都要花费比研发多好几倍的时间去实验,因为在这个应用领域里,时间才是最好的验证。”在胡春生的学生眼中,他是一位追求完美的导师,对自己、对学生、对项目都以高标准来要求。他常对学生说:“我们要发扬军人能吃苦能战斗的精神,把这块‘硬骨头’啃下来!”这份精神食粮,让他和团队在学术领域根基稳固。

迄今为止,胡春生作为技术负责人或主要完成人,参加了1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和军队重大科研项目,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荣立军队三等功1次;申请发明专利7项,其中4项为第一发明人;申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7项,都为第一完成人。

初创入驻镇海

2016年底,胡春生从军队转业。再一次面临选择,他依旧没有犹豫。放弃选择朝九晚五的稳定工作,他坚定选择自主择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既然走上了这条路,这辈子就和‘光电’结了缘,我就要把它做下去。这是我擅长的也是我喜欢的事,所以在转业时,我毫不犹豫选择创业,于2017年在湖南长沙创立了第一家导航科技有限公司。”胡春生说。

2019年,镇海区招才中心驻长沙联络站为打通镇海与长沙地区优秀高层次人才、优质创业项目的“最后一公里”,在长沙举办招商引智推介会,胡春生领衔的新一代高效率轨道检测产业化项目通过我区引进高层次创业人才项目评审,入围最终创业扶持名单。

“镇海的‘妈妈式’服务和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吸引了我。”胡春生说。同年,他带领核心技术团队入驻镇海“天使产业园”,创办宁波一直轨道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新一代高效率轨道检测系统的产业化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并拥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其公司的轨道检测系统主要性能提高一倍以上、价格下降一半左右,有望在轨道检测领域完全替代进口产品、填补国内空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我们要做别人没做过的事。在这件事没做成前,团队要承受很多压力,传统的方案要全盘推翻重来,如何让客户接受全新的东西,研发完成后还需要投入大量时间来验证……”2019年初,胡春生团队成功完成技术突破,打破传统方案,自主研发创新车载轨道检测系统,可替代国外引进技术,使性能翻倍,且价格从1000万元下降至500万元左右。

胡春生表示:“目前,公司已与镇海区相关部门对接,希望将新一代车载轨道检测系统应用于2号线和3号线。同时将继续致力于技术创新,打响‘中国制造’,替代国外技术,用中国人自己的技术为中国轨道交通检测提质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