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籍友人“不见外”,争当垃圾分类志愿者
字号:

图为两名外籍志愿者正在分拣垃圾。

“你好,厨余垃圾丢这里。”7月13日晚,天色渐暗,蛟川街道世贸广场上的垃圾桶旁迎来了两位外籍志愿者。

他们一点也“不见外”,身穿着黄色小马甲,操着一口有些生疏的普通话,和其他桶边督导员一块儿“站岗”,指导居民正确投放垃圾。

“我叫大卫,来自南非,是宁波大学的一名学生,希望能在志愿服务过程中,边学习边督导,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大卫说。

据蛟川街道镇电社区社工郑照莹介绍,前几天在垃圾分类督导的过程中,发现大卫垃圾投放不正确,在督导员的分拣帮助后,他连续两天到点位学习垃圾分类,并主动向工作人员申请加入督导队伍。

一番知识“恶补”之后,大卫做起垃圾分类工作更有信心了。破袋、分类、投放……大卫戴着手套,接过居民手中的垃圾,一袋又一袋检查,遇到分类不正确的情况还会提醒。

听说垃圾桶边来了位“新朋友”,不少居民纷纷前来“凑热闹”,但看到大卫认真分类的样子,不禁被眼前场景触动。“连外籍友人都知道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分类呢?”一名居民这样说。

大卫的加入,不仅感染了周围居民,还带动了另一名外籍友人Chante(尚特)。她告诉记者,她和大卫一样都来自南非,来镇海一年多,是一名外教英语老师。“起初路过看到大卫在垃圾桶旁还觉得好奇,得知他在做垃圾分类志愿者后,我也向社区报了名,因为垃圾分类对于保护环境很有必要。”

据了解,Chante在去年10月接触到垃圾分类时就感到非常新奇,因为这里的分类方式完全不同于南非。几个月下来,Chante从一名垃圾分类的“门外汉”变成“内行人”,还将垃圾分类和英语教学结合起来,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习英语,在学习中还能融入绿色环保的理念。

郑照莹说,世贸广场周边外籍友人较多,对垃圾分类的意识较为淡薄,希望大卫和Chante的加入,能带动更多外籍友人投入到垃圾分类的行列,传递垃圾分类人人践行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