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2958781/2012-203628 主题分类:
成文日期: 2012-02-27 体裁分类:
发布机构: 区统计局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2011年镇海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20-06-16 10:25 来源:区统计局
字号:
分享: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一年来,全区人民在中共宁波市镇海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重塑新优势、实现新跨越”的战略要求,以“三思三创”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为动力,以开展“转型升级突破年、项目推进落实年、城市管理服务年、作风建设深化年”活动为载体,破难题、抓转型、惠民生、促和谐。经济运行保持平稳较快发展,转型升级持续加快推进,生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民生保障得到稳步提升,实现了“十二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一、综 合

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经初步核算,全年全社会实现生产总值(GDP)560.3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73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445.20亿元,增长13.7%;第三产业增加值108.46亿元,增长10.8%。三次产业的比重由2010年的1.3︰78.0︰20.7调整为2011年的1.2︰79.4︰19.4。按户籍人口计算,全社会人均生产总值为248309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38445美元)。

全年区属实现生产总值(GDP)290.1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73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174.98亿元,增长13.2%;第三产业增加值108.46亿元,增长10.8%。三次产业的比重由2010年的2.3︰60.4︰37.3调整为2011年的2.3︰60.3︰37.4。按户籍人口计算,区属人均生产总值为162235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25118美元)。

财政收支快速增长。全年全区实现财政总收入131.77亿元,比上年增长7.9%。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7.01亿元,比上年增长29.9%,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6.25亿元,增长34.9%,地方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完成34.10亿元,增长19.4%。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3.22亿元,比上年增长30.0%,其中,城乡社区事务支出2.55亿元,增长22.6%;文教卫事业支出7.78亿元,增长27.9%;农林水事务支出1.10亿元,下降16.9%;一般公共服务支出4.99亿元,增长27.0%。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扎实有效。全年全区新增就业岗位8585个,开发(保持)公益性岗位1430个,帮助失业人员、被征地人员和农村劳动力实现再就业5652人,其中,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165人,完成失业人员、被征地人员和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4360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4%。

价格过快上涨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为105.3%,比上年上涨5.3%涨幅在7、8月份达到高点6.0%之后,呈现逐月回落态势。八大类分类价格指数呈现“七涨一降”格局,其中,食品类上涨12.4%;烟酒及用品类上涨2.0%;衣着类上涨3.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5.9%;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3.3%;居住类上涨5.5%;交通和通信类上涨1.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2.4%。

二、农业和农村

农业生产平稳增长。全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31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其中,农业产值6.78亿元;林业产值0.12亿元;畜牧业产值4.08亿元;渔业产值0.08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25亿元。农作物播种面积16.03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6.25万亩;蔬菜播种面积4.94万亩;花卉苗木种植面积2.61万亩。粮食产量2.60万吨,蔬菜产量8.58万吨。

新农村建设有序推进。农村住房集中建设与改造深入实施,碧水莲晴三期、书香丽景一期、九龙家苑一期等项目持续推进,锦绣曙光一期、茗莲春晓一期和联兴一期主体竣工。“百千工程”、高标准环境整治等农村环境治理项目继续实施,清水河道及景观河道建设扎实推进。中心村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清水湖和西经堂2个省级中心村培育建设不断深化。

农业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全年全区开工农田基本建设20处,完工20处,累计完成土石方98万立方米,兴建防洪渠道6条,疏通河道19条。农业机械化保持高水平。年末全区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6.71万千瓦,其中,大型拖拉机37台,小型拖拉机及手扶拖拉机725台,农用排灌动力机械1542台,联合收割机119台,插秧机174台。机播面积2.42万亩,机耕面积7.62万亩,机耕率、机割率和农田机灌率分别为98%、98%和100%。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再创历史新高。全年全社会实现工业总产值2404.20亿元,比上年增长30.0%;工业销售产值2392.38亿元,比上年增长31.4%,产销率为99.5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下同)实现工业总产值2322.53亿元,增长29.7%;工业销售产值2312.97亿元,增长31.2%,产销率为99.59%。全年区属实现工业总产值961.74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工业销售产值939.41亿元,比上年增长14.6%,产销率为97.6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880.07亿元,增长19.6%;工业销售产值859.39亿元,增长19.2%,产销率为97.65%。年末全社会拥有年产值超亿元的工业企业173家,年产值超十亿元的工业企业15家。区属拥有年产值超亿元的工业企业168家,年产值超十亿元的工业企业11家。

工业经济效益有所下滑。全年全社会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457.06亿元,比上年增长30.8%;利润总额98.37亿元,比上年下降5.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44.07亿元,增长28.7%;利润总额98.52亿元,增长0.4%。区属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98.03亿元,比上年增长19.7%;利润总额38.45亿元,比上年下降22.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85.04亿元,增长20.4%;利润总额38.59亿元,下降17.5%。在省、市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十一项经济效益评价考核指标中,全社会:总资产贡献率为27.80%;资本保值增值率为88.16%;资产负债率为62.12%;流动资产周转率为3.99次/年;成本费用利润率为4.64%;全员劳动生产率为477181元/人•年;产品产销率为99.59%;全年综合得分为485.93分。区属:总资产贡献率为10.44%;资本保值增值率为116.48%;资产负债率为67.41%;流动资产周转率为1.86次/年;成本费用利润率为4.53%;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78455元/人•年;产品产销率为97.65%;全年综合得分为279.10分。

建筑业快速增长。年末全区拥有资质等级的建筑施工企业53家,其中,区属48家。全年全区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57.97亿元,比上年增长35.7%。建筑业企业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829.3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6.8%,其中,新开工面积403.91万平方米,增长22.3%;房屋建筑竣工面积355.93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9.9%。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城市建设

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61.55亿元,比上年增长2.2%。区属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50.04亿元,比上年增长19.5%。

多元投资格局进一步形成。在区属固定资产投资中,从产业投向看,第二产业投资47.84亿元,比上年增长22.9%,占比为31.9%;第三产业投资102.20亿元,比上年增长18.0%,占比为68.1%,其中,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68.35亿元,增长34.4%。从投资主体看,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35.87亿元,比上年增长1.9%,占比为23.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15.18亿元,比上年下降24.7%,占比为10.1%;民间投资98.99亿元,比上年增长41.1%,占比为66.0%。

全域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征地拆迁“百日清零攻坚”专项行动深入开展。新城核心区建设全面实施,市民广场、保利商业文化广场、后世博国际园等项目相继开工,总部经济商务楼主体工程、箭港湖开挖工程基本完成,银亿海尚广场建成启用。宁波植物园项目开工建设,明海商业广场、金色广场等项目基本建成。招宝山城区提升加快推进,招宝广场等商贸设施建成投用,海尚国际和郁金香中心进入主体结构施工阶段。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消费品市场运行良好。全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20亿元,比上年增长18.0%。其中,批发和零售业71.33亿元,增长18.2%;住宿和餐饮业6.87亿元,增长16.1%。汽车消费较快增长,并带动石油及制品类销售同步趋旺。全年全区汽车4S店共实现零售额30.31亿元,比上年增长22.8%,限额以上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37.3%。

专业市场发展加快。全年全区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实现成交额464.57亿元,比上年增长28.3%。其中,液化市场实现成交额152.60亿元,增长21.3%;煤炭市场实现成交额138.93亿元,增长35.3%;厚恒物资城实现成交额100.04亿元,增长1.9%;钢材市场实现成交额18.00亿元,下降8.0%;粮食市场实现成交额1.68亿元,增长9.8%。大宗货物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港建设加快,大宗生产资料交易中心投入使用,浙粮仓储项目投入试运行,五矿钢铁剪切配送项目开工建设,智慧物流体系、镇海港区化工专用泊位、通用散杂货泊位和保税物流中心建设继续推进。

开放型经济发展步伐持续加快。全年全区实现外贸自营进出口总额68.6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6%,其中,进口总额40.11亿美元,增长19.7%;出口总额28.56亿美元,增长29.5%。全年全区引进外商投资项目14个,比上年下降63.2%;总投资额2.32亿美元,增长28.0%;合同利用外资2.07亿美元,增长29.6%;实际利用外资1.81亿美元,增长20.5%。

六、交通、邮电、旅游和电力

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全年全区实现旅客运输量452.28万人次,旅客周转量6.53亿人公里;货运量3946万吨,货运周转量392.00亿吨公里。年末拥有营运性公路运输工具4956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突破,世纪大道北延一期、东外环北延、北外环东延一期、大庆南路北延等绕城高速连接线建成通车,沿海北线镇海段完工通车,铁路北环线、北外环快速路、新区主干道二期等工程建设有序推进。

邮电业运行平稳。全年全区邮政业实现业务总量5802万元,比上年下降24.9%;邮政业务收入5550万元,增长25.6%;发送信函量99.57万件,增长3.7%;报刊订销量2241万件,下降1.2%。全年电信业实现业务收入5.71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年末拥有固定电话用户18.03万户,移动电话用户85.30万户,互联网用户9.00万户。

旅游业持续繁荣。全年全区接待国内旅游人数480.2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1%;国内旅游收入19.85亿元,增长15.1%;国内旅游直接收入3.82亿元,增长25.3%;接待入境旅游人数5.10万人次,增长15.9%;国际旅游外汇收入2259万美元,增长14.0%;旅游综合收入21.36亿元,增长15.0%。招宝山旅游风景区、九龙湖旅游度假区、郑氏十七房文化旅游区接待游客人数分别为178.10万人次、76.37万人次和61.20万人次,分别增长8.7%、58.4%和148.2%。年末全区拥有星级饭店7家,星级饭店接待游客21.80万人次,增长10.7%。

有序用电成效明显。全年全社会用电量55.04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6.9%,其中,工业用电49.01亿千瓦时,增长6.4%;城乡居民生活用电2.56亿千瓦时,增长7.1%。电力日最高负荷97.72万千瓦时,增长9.0%。

七、金融和证券

金融业稳健运行。年末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499.80亿元,比上年增长0.7%,其中,单位存款余额267.18亿元,下降2.1%;个人存款余额215.04亿元,增长7.2%。年末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431.56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其中,短期贷款余额232.56亿元,增长23.5%;中长期贷款余额193.05亿元,增长0.7%。

证券市场低迷。全年全区证券机构证券成交总额376.97亿元,比上年下降23.6%,其中,股票成交额350.44亿元,下降27.2%;基金成交额1.12亿元,下降66.9%;债券成交额0.25亿元,下降30.4%;权证成交额2.41亿元,下降71.7%。证券客户交易结算资金余额2.74亿元,比上年下降53.8%。年末证券投资者开户数3.41万户,比上年增长9.2%,其中A股3.32万户,增长9.5%。

八、科技、人才和教育

科技强区战略深入实施。大学科技园建设高标准推进,中科院材料所碳纤维筹建项目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落户园区。年末全区拥有高新技术企业40家,区级科技(科普)示范基地38家,民营科技企业235家,企业工程技术中心66家。全年举办各类科技培训91场,荣获省、市科学技术奖6项,通过鉴定的科研成果16项,获得专利授权1089项,引进高新技术项目35项,开发新产品367个,认定登记的技术合同96份,技术交易额6034万元。年末全区拥有省名牌产品22个,市名牌产品27个。

人才引进成效显著。全年全区组织各类人才招聘活动126场;引进各类人才5686人,其中,博士7人,硕士及副高以上179人;接收各类大中专毕业生2594人,其中,硕士生109人,本科生1215人。年末全区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0216人,其中,高级1195人,中级5916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

教育事业持续发展。教育布局进一步优化。立人中学全面组建,庄市中心学校整体迁入中兴中学、汶溪小学迁入长石小学顺利完成,中职免学费等实施方案制定出台。全年区级财政用于教育事业经费4.56亿元,比上年增长35.2%,新建校舍投资额1.39亿元。新增3家省三级幼儿园,年末全区拥有各级各类全日制学校33所,其中,普通中学12所,小学21所。各类幼儿园68所,各类成人文化学校5所。年末小学在校生25316人,初中在校生10353人,高中在校生4897人,职业中学在校生2252人。幼儿入园率达99.8%,小学入学率达100%,初中入学率达100%,高中入学率达98.0%,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100%,高校统考报名录取率达95.39%。镇海中学再获北京大学“校长实名推荐”资质,并被清华大学确定为首批“新百年领军计划”优质生源基地学校。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雄镇大舞台”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建设深入推进,“万场电影千场戏剧”进农村活动扎实开展,“一馆一特”公共图书馆分馆建设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实现,20个行政村、4个社区的公共电子阅览室全面建成。光明村和后大街社区获评第三批全国文明村、文明单位。年末全区拥有镇(街道)文化站6个,各类艺术表演团体405个。全年组织大型文化演出活动96场,群众性文化活动354次。年末累计开通有线电视用户10.94万户,其中农村4.47万户,全年新开通数字电视安装小区3个,新增数字电视用户4700户。

卫生事业实现新发展。城乡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全区院前急救120网络体系进一步完善,智慧健康保障工程顺利启动,区人民医院与上海红房子医院、龙赛医院与浙二院合作签约工作圆满完成,区人民医院(二期)、龙赛医院改扩建一期等项目扎实推进。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医疗服务机构262家,其中,医院6家,疾控监督2家,妇保机构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家,社区卫生服务站47家,村卫生室110家,门诊部15家。共有医院病床1984张,拥有专业卫技人员2612人,其中,医生988人,护士(护师)927人。

体育事业成绩显著。全年全区获得国家级金牌15枚,银牌7枚;省级金牌31枚,银牌11枚,铜牌4枚;市级金牌111.84枚,银牌48枚,铜牌38枚。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全年组织开展各类群众性体育活动200次,参与人数3.8万人,全区体育人口比例达50%。体育健身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年新增各类健身路径15套。

十、环境保护和社会安全

生态建设全面深化。生态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国家级生态区技术评估顺利达标。节能减排工作全面推进,节能改造和淘汰力度不断加大,清洁空气行动扎实开展,城镇截污、河道水质治理,全区垃圾收集点改造持续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加快实施。年末城市绿地面积2453.04公顷,绿地率达43.08%;公园绿地面积194.48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2.71平方米;绿化覆盖面积2572.37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5.18%。

公共安全管理不断加强。创新社会管理能力持续增强,社会矛盾多元化调处机制进一步完善,区社会矛盾联合调处工作中心投入运行。农村治安视频监控室建设开展试点,“1+X”社区警务工作模式推进实施,各类治安巡防队伍组建成立。全年全区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比上年下降5.0%,其中,道路交通事故下降5.2%;火灾事故下降20.8%。全年刑事案件立案数比上年下降3.0%。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保持相对稳定。年末全区按户籍口径统计的总户数为91916户,人口226140人,比上年增长0.4%,其中,非农业人口164720人,比上年增长1.2%。全年人口出生率为6.56‰,死亡率为5.1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38‰。全区女性初婚人数1357人,一孩率为90.14%,计划生育符合率达99.05%。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稳步提高。据抽样调查,全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4058元,比上年增长12.9%;人均消费支出21779元,增长12.1%;恩格尔系数为37.7%。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293元,比上年增长14.3%;人均消费支出14617元,增长31.3%;恩格尔系数为38.9%。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10年的1.99:1缩小为2011年的1.97:1。

年末平均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彩电193台,电冰箱100台,洗衣机96台,空调214台,固定电话88部,移动电话203部,电脑103台。平均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彩电185台,电冰箱99台,洗衣机87台,空调125台,固定电话75部,移动电话178部,电脑55台。全区私家车(9座以下)拥有量30855辆,比上年增长28.5%。

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社保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年末区属参加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五项基本保险的参保人数分别为24.00万人、17.92万人、12.62万人、12.28万人、12.07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7.6%、6.9%、7.1%、7.2%、5.2%。保障性住房建设深入实施,制定1198套房源安置计划,明确保障性住房用地开发,总用地面积59123平方米。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不断发展,年末全区拥有各类福利机构9家,拥有床位1248张,福利企业35家。全年募集慈善捐款1597万元,支出各类救助金4571万元,救助人数41978人,纳入低保对象人数1608人,发放低保金839万元。

说明:

1.本公报数为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各行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本公报各行业总产值绝对数和增长速度均按当年价格计算。

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限额以上批发业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企业;限额以上零售业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企业;限额以上住宿业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企业;限额以上餐饮业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的餐饮企业。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