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9日在宁波市镇海区
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镇海区人民政府区长 何黎斌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9年政府工作回顾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一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对宁波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监督支持下,团结依靠全区人民,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贯彻“六争攻坚、三年攀高”行动要求,大力实施“三个年”专项行动,全区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较好完成了区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地区生产总值跃上千亿台阶,达到1021.6亿元,同比增长7.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4.23亿元,同比增长7.2%;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67351元、37767元,同比增长8.6%和9.6%,城镇登记失业率1.36%。
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经济发展稳中提质。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2507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652亿元,同比增长7.8%,增速居全市第二。围绕市“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要求,积极发展“122”千百亿级产业。开展品牌培育,发布5项“浙江制造”团体标准。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完成10个数字化车间、40个自动化(智能化)改造项目,202家规上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推动1030家企业上云,新增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2个、省“隐形冠军”企业1家。实施“113”服务业发展行动,生产性服务业经营收入首次突破1000亿元。镇海港区、保税物流中心等成功跻身浙江自贸区宁波联动创新区。加快创新要素集聚,推进甬江科创大走廊镇海段开发建设,国科大宁波材料学院进展顺利,哈工大宁波智能装备研究院揭牌运营,天津大学浙江研究院、中乌新材料产业研究院落地,创维产业园、启迪科技园等项目有序推进。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4家,新增市级企业研究院5家、市级工程技术中心11家。出台“科创镇海”人才新政10条意见,新引进顶尖特优人才19名、领军人才19名,落户高层次人才项目44个,创建市级以上院士工作站3家、省级博士后工作站2家,建成全市首个“院士之家·青英荟”,建立新材料产业科技领军人才驱动中心,镇海天使产业园全面运营。积极落实优化营商环境、降本减负政策,出台我区促进企业发展18条意见,兑现政策资金7.84亿元,减免税费19.78亿元。着力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制造业贷款余额230.3亿元,同比增长5.66%。圆满完成第四次经济普查工作。
(二)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高标准完成环保督察、海洋督察交办件整改任务。“五水共治”成效持续巩固,市级以上断面水质达到二类功能区标准,成功捧回“大禹鼎”。落实“河长制”,新完成河道治理15公里,姚江二通道澥浦闸站主体工程基本完工,新泓口闸外移工程完成通水验收。巩固“污水零直排区”创建成果,完成园区外企业雨污分流改造,启动北区污水处理厂扩建和华清环保提标工程。巩固煤尘扬尘治理成效,开展颗粒物污染防治督查,推进机械轴承行业有机废气整治,PM2.5平均浓度为28微克/立方米,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86.9%,达到新标准发布以来的最好水平。加强土壤治理与修复,实施工业固废综合监管,推进九龙湖废弃矿山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深化节能减排,开展源头治理,淘汰高耗能落后机电设备1135台,出清低效企业101家。
(三)项目攻坚再获突破。深化“项目建设攻坚年”行动,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1.2%,其中工业投资增速31.3%,均列全市第一。投资结构更趋优化,产业投资占比达49.5%。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超额完成100个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年度投资任务,省市集中开工项目、省重点建设项目开工率100%,区重点项目开工率83.8%。炼化扩建及配套项目稳步推进,1号地块进入全面建设阶段,炼化老区适应性改造顺利推进;电厂迁建项目主体建设基本完成。1688新青年广场、宝湾物流园、传化供应链中心等项目顺利推进。围绕北上广等重点地区开展精准招商,签约项目落地率84.4%,引进市外内资项目77个,资金99.2亿元,“浙商回归”资金55.1亿元;引进外商投资企业35家,实际利用外资1.8亿美元。
(四)改革开放纵深推进。高质量完成机构改革工作,优化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完成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创建审批服务一体化平台,在全市首推周六上午预约制服务,创新掌上中介评价机制,政务服务事项100%实现网上办、掌上办,民生事项全部实现一证通办,企业开办全流程实现一日办结。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开展年度企业综合评价,落实产业准入制度,否定百余个不符合产业导向项目。推动工业园区有机更新,编制工业集聚区规划,建设高端新材料产业园、三星工业园和中南高科智造谷等小微园区。全面推进区属国资国企改革,组建5家集团公司,初步完成现代企业制度架构,基本形成国资国企监管制度体系。完成园区与属地管理体制改革,园、地发展进一步融合。稳步推进政府债务化解,成功发行绿色石化产城融合生态综合开发专项债。围绕全市“225”外贸双万亿行动,制定外贸“133”千亿行动方案,出台促进外贸稳定增长10条意见,出口总额250.4亿元,同比增长8.1%。积极应对中美贸易摩擦,推进外贸监测预警系统建设,706家企业实现线上全覆盖。主动拓展“一带一路”市场,实现沿线国家出口63.2亿元,同比增长16.5%。全面参与新一轮区域合作,制定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行动计划。对口支援、山海协作有效开展,安排财政资金5700万元支持普安县,比上年增长47.7%,实施22个帮扶项目,助推普安县实现脱贫;与龙游合作建设消薄飞地产业园。加强与驻镇部省属单位协作,实现联动发展。
(五)城市品质加快提升。强化规划引领,全面完成“1+4+10+X”城乡规划编制,推动区域融合一体发展。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世纪大道快速路镇海段开工,东外环路、北环东路快速路通车,杭甬复线威海互通连接线、三官堂大桥等有序推进,轨道交通2号线、5号线加快建设,3号线二期顺利开工。推进老旧小区改造试点,5部加装电梯投入使用。实施城中村改造,完成拆迁整治1120户。强化“三改一拆”,完成“三改”100.37万平方米,处置违法建筑88.79万平方米,获评省“基本无违建区”。推进文明城市创建,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治理不文明养犬、噪音扰民等城市“顽疾”,城市洁化、亮化、美化水平不断提升。更新新能源公交车141辆,优化公交线路8条,新增公共停车位1850个。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完善垃圾收运体系,在全市率先实施“桶长制”。持续推进“厕所革命”,新改建公厕139座。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获评省优秀区。
(六)乡村振兴有效深化。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深化美丽乡村分类创建,打造沿山村、迎周村、勤勇村3个市级示范村,推进“悠游十七房”和“草木光明”2个市级“城郊十园”建设,建成20个A级景区村庄。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现全覆盖。加快农村集居建设,有序推进蛟川和澥浦七村搬迁安置房项目。深化农业“两区”建设,推动绿色都市农业发展,做好农业标准化生产,做强区域公共品牌。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持续增长。构建“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创建6个省级善治示范村。提升金融惠农保障力度,推进“三位一体”农合联改革。
(七)民生保障持续加强。全面完成6项民生实事项目,全年民生支出79.4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1.6%。精准施策稳就业,减征行业社保费用2.2亿元,城镇新增就业7435人。持续推进社保扩面,户籍人口保险保障参保率达99.71%。居家养老购买服务扩面提标,推广“爱心车轮”老年助餐服务。实现结婚生育户口“一件事”联办、“身后事”一事联办。切实加强“双拥”和优抚工作,扎实推进退役军人“三级五有”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在全市率先实现残疾人之家镇(街道)全覆盖。深化“厚德镇海”建设,邬金菊获评省道德模范,王敏燕、张鹏获评浙江好人,另有7人入选宁波好人。推动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承办中国音乐“小金钟”琵琶展演,话剧《天山的灯》、电视纪录片《我的中国心—包玉刚》、广播剧《中国蛟龙》、儿童文学《星星的孩子》4部作品获省市“五个一工程”奖,实现文化礼堂建设全覆盖,媒体融合全面深化,《新闻联播》五次聚焦镇海,影响力不断扩大。全民健身工程通过省级评估,我区输送的运动员获得国家级赛事金牌23枚,曹云珠获得世界青年蹦床锦标赛女子个人冠军;举办第五届九龙湖国际半程马拉松赛。教育水平持续提高,高考一段上线率达51.7%,中考成绩蝉联全市第一。整治校外培训机构,深入实施小学课后校内托管。完成中小学校布局规划修编,加快区中心学校新城校区、新城幼儿园、贵驷幼儿园等13个教育项目建设,崇正书院暨国科大材料学院附小正式揭牌。全力打造“健康镇海”,推进医共体建设,组建区人民医院医疗集团和区龙赛医疗集团,成立长三角医学类院士联盟。深入推进“平安镇海”建设,荣获全省“平安金鼎”,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建设向全省推广。深化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基层治理“四个平台”高效运行,小区居民自治互助模式成为全省典型。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更加健全。加强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开展保平安迎大庆和安全整治百日大会战,事故数、死亡数分别下降28.6%、26.7%。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获评省食品安全区。
一年来,我们以提升政府执行力为抓手,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高质量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组织广大干部学习熊澎桥同志先进事迹,汲取榜样力量,凝聚推动全区发展的强大动力。全面推进依法治理,深入实施法治政府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区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94件,政协委员提案186件。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和意识形态主体责任,推进“清廉镇海”建设,强化政治责任和政治担当,全力抓好省委巡视反馈意见的整改落实。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压减一般性支出1.6亿元。深化“三服务”活动,开展“镇海问一次”“马路办公”,办结问题2827个。深入落实基层减负年要求,加大力度整治“文山会海”。
一年来,我们积极支持工青妇、工商联等群团组织履行职能,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保密、老龄、慈善、红十字会、档案、地方志、气象、关心下一代、国防建设等工作实现新发展。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在外部环境复杂多变、风险挑战明显增多的情况下,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上级党委政府和区委坚强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全区上下凝心聚力、奋力拼搏的结果。在这里,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为镇海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的离退休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驻镇部队官兵,向部省属单位,向所有关心和支持镇海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区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外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我区新旧动能接续和转换尚需时日,民营企业和实体经济发展依然存在较多困难,创新能力还不能满足高质量发展的需要;生态环境和安全生产存在薄弱环节,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基础还不牢固;城乡品质还需进一步提升,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快,城市管理水平还不够高;民生保障还需加强,公共服务供给与人民群众期待还有不少差距,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机构改革后,还存在部门职责边界不清、协同机制不顺等问题,政府工作人员担当精神、作为意识、服务能力还有待提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整治还需加强。对此,我们将强化问题导向,认真分析研究,着力加以解决。
各位代表,今年以来极不寻常,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疫情发生后,党中央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提出“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部署打响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我们及时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在区委领导之下,按照“两手硬、两战赢”目标,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疫情防控初期,我们按照“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策略,全面筑牢疫情防线,全力推进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精密智控,切实抓好病例救治和密切接触者隔离观察,加强交通卡点设防、村庄社区“小门”和重点地区来镇人员管控,强化大数据运用,积极开展小周期滚动排查,做好医疗防护物资、生活必需品应急保供和医疗援鄂等工作。疫情防控形势平稳向好后,我们有序调整工作着力点和应对措施,强化“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积极推动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在全市率先建立企业复工应急机制,组建“三复”工作专班,选派700余名干部担任驻企联企服务员,着力畅通人流、物流、资金流,打通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企业复工复产工作走在全市前列。出台实施系列援企惠企政策,兑现资金4.4亿元,2381家民营企业及个体工商户获得抗疫援企信贷资金85.37亿元。期间,我区防疫复工的相关经验做法19次获人民日报、央视点赞。
经过全区上下的艰苦努力、顽强拼搏,我区在全市最早实现确诊病例全部“清零”,同时实现患者“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全区疫情防控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广大干部群众、医护工作者、公安民警及各条战线的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当前,国际疫情持续蔓延,给我区巩固拓展疫情防控良好态势、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带来重大挑战。我们要坚持底线思维,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不断巩固疫情防控持续向好形势,为经济社会秩序全面恢复创造条件、提供保障。
1 | 2 | 3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