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字号:

一、2019年政府工作回顾

(一)经济发展稳中提质。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2507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652亿元,同比增长7.8%,增速居全市第二。围绕市“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要求,积极发展“122”千百亿级产业。开展品牌培育,发布5项“浙江制造”团体标准。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完成10个数字化车间、40个自动化(智能化)改造项目,202家规上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推动1030家企业上云,新增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2个、省“隐形冠军”企业1家。实施“113”服务业发展行动,生产性服务业经营收入首次突破1000亿元。镇海港区、保税物流中心等成功跻身浙江自贸区宁波联动创新区。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4家。出台“科创镇海”人才新政10条意见,落户高层次人才项目44个,创建市级以上院士工作站3家、省级博士后工作站2家,建成全市首个“院士之家·青英荟”。积极落实优化营商环境、降本减负政策,出台我区促进企业发展18条意见,兑现政策资金7.84亿元,减免税费19.78亿元。着力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制造业贷款余额230.3亿元。圆满完成第四次经济普查工作。

(二)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高标准完成环保督察、海洋督察交办件整改任务。“五水共治”成效持续巩固,成功捧回“大禹鼎”。落实“河长制”,新完成河道治理15公里,姚江二通道澥浦闸站主体工程基本完工,新泓口闸外移工程完成通水验收。巩固“污水零直排区”创建成果。巩固煤尘扬尘治理成效,PM2.5平均浓度为28微克/立方米,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86.9%。加强土壤治理与修复。深化节能减排,开展源头治理,淘汰高耗能落后机电设备1135台,出清低效企业101家。

(三)项目攻坚再获突破。深化“项目建设攻坚年”行动,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1.2%,其中工业投资增速31.3%,均列全市第一。投资结构更趋优化,产业投资占比达49.5%。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超额完成100个亿元以上重点项目年度投资任务,省市集中开工项目、省重点建设项目开工率100%,区重点项目开工率83.8%。炼化扩建及配套项目稳步推进;电厂迁建项目主体建设基本完成。1688新青年广场等项目顺利推进。围绕北上广等重点地区开展精准招商,签约项目落地率84.4%,引进市外内资项目77个,资金99.2亿元,“浙商回归”资金55.1亿元;引进外商投资企业35家,实际利用外资1.8亿美元。

(四)改革开放纵深推进。高质量完成机构改革工作。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政务服务事项100%实现网上办、掌上办,民生事项全部实现一证通办,企业开办全流程实现一日办结。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推动工业园区有机更新。全面推进区属国资国企改革。完成园区与属地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政府债务化解。围绕全市“225”外贸双万亿行动,制定外贸“133”千亿行动方案,出台促进外贸稳定增长10条意见,出口总额250.4亿元,同比增长8.1%。积极应对中美贸易摩擦,推进外贸监测预警系统建设,706家企业实现线上全覆盖。主动拓展“一带一路”市场,实现沿线国家出口63.2亿元。全面参与新一轮区域合作,制定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行动计划。对口支援、山海协作有效开展,安排财政资金5700万元支持普安县;与龙游合作建设消薄飞地产业园。加强与驻镇部省属单位协作。

(五)城市品质加快提升。强化规划引领,全面完成“1+4+10+X”城乡规划编制,推动区域融合一体发展。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老旧小区改造试点,5部加装电梯投入使用。实施城中村改造,完成拆迁整治1120户。强化“三改一拆”,完成“三改”100.37万平方米,处置违法建筑88.79万平方米,获评省“基本无违建区”。推进文明城市创建。更新新能源公交车141辆,优化公交线路8条,新增公共停车位1850个。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在全市率先实施“桶长制”。持续推进“厕所革命”,新改建公厕139座。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获评省优秀区。

(六)乡村振兴有效深化。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打造沿山村、迎周村、勤勇村3个市级示范村,推进“悠游十七房”和“草木光明”2个市级“城郊十园”建设,建成20个A级景区村庄。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加快农村集居建设。深化农业“两区”建设。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构建“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创建6个省级善治示范村。提升金融惠农保障力度。

(七)民生保障持续加强。全面完成6项民生实事项目,全年民生支出79.4亿元。精准施策稳就业,减征行业社保费用2.2亿元。持续推进社保扩面。居家养老购买服务扩面提标。实现结婚生育户口“一件事”联办、“身后事”一事联办。切实加强“双拥”和优抚工作。在全市率先实现残疾人之家镇(街道)全覆盖。深化“厚德镇海”建设。推动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全民健身工程通过省级评估,中考成绩蝉联全市第一。整治校外培训机构。完成中小学校布局规划修编。全力打造“健康镇海”。深入推进“平安镇海”建设。深化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加强应急管理和防灾减灾。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获评省食品安全区。

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疫情发生后,党中央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提出“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部署打响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我们及时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在区委领导之下,按照“两手硬、两战赢”目标,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疫情防控初期,我们按照“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策略,全面筑牢疫情防线。疫情防控形势平稳向好后,我们有序调整工作着力点和应对措施,强化“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积极推动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出台实施系列援企惠企政策,兑现资金4.4亿元,2381家民营企业及个体工商户获得抗疫援企信贷资金85.37亿元。期间,我区防疫复工的相关经验做法19次获人民日报、央视点赞。

经过全区上下的艰苦努力、顽强拼搏,我区在全市最早实现确诊病例全部“清零”,同时实现患者“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全区疫情防控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二、2020年主要目标任务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宁波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对浙江、对宁波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中央和省市区委决策部署,紧扣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全面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战略部署,加快实施“四驱动四提升”战略,持续稳企业、增动能、补短板、保平安,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港口强区、品质之城”建设,确保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为宁波唱好“双城记”、当好浙江建设“重要窗口”模范生作出镇海贡献。

综合考虑,建议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4.5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乡居民收入比持续缩小;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新进展,金融风险有效防控,能耗和环境指标完成省市下达计划任务。

围绕以上要求,重点做好九方面的工作:

(一)坚定不移稳增长,确保经济平稳健康运行

精准服务稳企业。深入开展“三服务”活动。实施一批新的降本减负措施。分类破解土地要素制约。狠抓工业园区有机更新和低效楼宇整规提升,实施50亩以上集中连片低效用地改造项目6个。加大“拔钉清零”力度。深入实施“凤凰行动”,推动2家企业上市、2家企业报会。完善诚信体系建设。

攻坚项目促进度。扩大城乡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重大产业项目等领域有效投资,加大公共卫生、老旧小区改造等领域补短板力度,建立每月会商制度,统筹推进126个重点项目,计划完成年度投资244亿元。加快炼化扩建项目进度,完成镇海电厂燃煤机组迁建项目,确保43个新项目开工率在80%以上。抓好重大项目储备。

狠抓招商增后劲。计划引进市外内资116亿元,“浙商回归”资金68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78亿美元。深化招商体制机制改革。积极应对疫情影响,开展多种方式招商和洽谈。积极开展产业链招商、产业基金招商等形式的精准招商活动。

激活消费扩需求。实施提信心促消费行动。培育壮大消费新业态。大力培育休闲经济、假日经济、夜色经济等消费新增长点。推进邻里中心建设。改造提升农贸市场8个。

(二)坚定不移优化生态环境,全力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大力推进生态创建。对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具体指标,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全力补齐指标短板。倡导绿色低碳理念,森林覆盖率达到23.1%。加大对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生态循环应用推进力度。

积极深化环境治理。做好新一轮中央环保督察迎检,按标准抓好整治工作。推进省级“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完成新泓口水闸外移工程。加大治气力度。加快固废基础设施建设。

切实加强监管力度。完善环保工作责任体系,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深化环境大巡查。开展区域环境承载力研究。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强化重点用能企业动态监察。

(三)坚定不移做大做强产业,加大力度推进转型升级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聚焦发展“122”千百亿级产业,绿色石化产业集群规模达到2000亿元。推动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实施数字化改造“5112”工程,计划建成12个数字化车间项目、实施3个数字工厂项目,在20家重点企业推广数字化精益生产管理,引导5家轴承企业、10家紧固件企业改造升级。推进企业管理提升。推进企业梯队培育。

积极发展数字经济。加快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进程,实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软件业务收入达到28亿元。推进大学科技园i设计小镇、中电数字产业园建设。实施50个两化融合项目,培育“国家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2家以上,省市区上云标杆试点企业4至6家,新增深度上云企业300家以上。加快推进“5G+工业互联网”建设。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113”服务业产业发展,强化政策引领和要素保障,全力打造生产性服务业“四大产业集群”,实现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以上。加快供应链应用体系建设。加快传化宁波供应链中心、宝湾物流园、创维产业园建设。加强产业联动。鼓励航运业、建筑业做大做强。

(四)坚定不移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增强发展动力活力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纵深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优化段长制和“掌上中介”,深化一般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最多80天”改革,开展低风险小型项目“最多20个工作日”试点,持续推进个人和企业全生命周期“一件事”全流程“最多跑一次”。深化机关内部“最多跑一次”改革。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建立工业用地红线控制机制。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做好机构改革“后半篇文章”。合理界定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全力以赴稳外贸,实施“133”外贸千亿行动。做深做实“订单+清单”监测预警系统,开展精准服务外贸企业专项行动,培育外贸新增长点。抢抓自贸区赋权扩区机遇,争取我区重点区域纳入版图。做强遨森电商等重点跨境电商平台,推动传统外贸企业向跨境电商转型。

积极参与区域协同发展。牢固树立“一体化”意识和“一盘棋”思想,全方位融入长三角、接轨大上海。积极参与甬舟一体化发展,合作打造绿色石化产业集群。加强与驻镇部省属单位协作。深化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

(五)坚定不移推进创新驱动,努力打造更强发展引擎

加快甬江科创大走廊核心区建设。打造大院大所集聚区,启动甬江实验室建设。开工建设中石化宁波新材料研究院,推进中乌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推进哈工大智能装备研究院加快发展和引进项目产业化进程。加快天津大学浙江研究院落地运行。提升新材料初创园等孵化园区运行效能。

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开展科技创新“632”提升行动,实施财政奖补与企业科技工作挂钩制度,力争规上工业企业“三清零”比例超60%,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0亿元,有效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0家。强化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快提高规上工业企业工程中心覆盖率。

重视创新人才引领。推进“科创镇海、人才金港”建设,引进培育重点人才计划专家20名,带动高层次人才项目20个以上。打造技能强区,每万名从业人员高技能人才超800人。

(六)坚定不移提升城市品质,大力打造宁波主城区北中心

强化规划统筹引领。构建全域全要素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编制新一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加快老城改造提升,推进新城开发建设。深入谋划推进泥螺山围垦区域等区块开发建设,拓展产业用地空间。注重城市设计,优化统筹城市空间功能衔接。

加大城市建设和改造力度。强化支撑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推进杭甬高速复线及连接线工程,加快轨道交通3号线、5号线和世纪大道快速路建设,保障2号线二期首通段、三官堂大桥通车。建成兴海路北延等市政道路,完成车站路等改造工程。加强城市更新,完成47个地块征迁清零,拆迁整治43万平方米,开工建设5个安置房项目。完成20万平方米老旧小区综合改造。扎实推进“三改一拆”,深化“无违建”创建。

提高城市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水平。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推动城市管理理念、管理手段、管理模式创新。加快补齐城市品质短板。提升生活垃圾分类质量。对城市出入口、城乡结合部、背街小巷等重点区域、薄弱环节,加大整治改造力度,持续改善市容环境。加快城市公园、公共绿地建设。建设“一街一品”特色街区。

(七)坚定不移推进乡村振兴,推动“三农”工作迈上新台阶

加快推进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建设。坚持全面提标、全域提质,今年重点推动庄市打造省级样板。落实镇(街道)、村规划主体责任,加快编制多规合一的村庄规划。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拆整结合推进新农村建设。培育美丽乡村市级示范村、市级风景线。推进蛟川和澥浦七村搬迁。完成横溪、秦山自来水接网工程,实现全区大网供水全覆盖。

优化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坚持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落实设施农业用地管理政策。加快推进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和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突出保障粮食安全,抓好农业生产和重要副食品保供稳价。稳定生猪生产。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

切实加大涉农改革力度。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稳妥推进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加强涉农资金整合力度。继续深化农合联改革,提升为农服务水平。推进金融惠农,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实施“两进两回”行动。健全“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新增省级善治示范村3个。

(八)坚定不移强化基层治理,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创新基层治理体系。统筹推进全面依法治区,深化“七五普法”,推进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通过党建引领小区自治共治。积极深化小区“居民自治互助站”建设,完善“微民生大服务”体系。推动基层联动执法向联动管理、联动服务拓展。

夯实平安稳定基础。努力“守鼎争星”,提升平安镇海建设水平。完善社会矛盾纠纷综合化解机制,推进“最多跑一地”改革。创新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守牢安全生产底线。构建“大安全、大应急、大减灾”体系,进一步提升应急管理能力。深化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巡查反馈问题整改,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提升防汛防台能力。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

(九)坚定不移加强民生保障,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需求

推进文化强区建设。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六连冠”创建。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谋划镇海美术(艺术)馆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文化产业重点园区布局。深化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特色蹦技品牌,做优“九马”等体育赛事。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大援企稳岗力度。推进社保精准扩面。打造“老有善养”服务品牌。深入推进残疾人事业发展,争创国家级无障碍环境区。打造多层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确保百姓“菜篮子”“米袋子”货足价稳。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深入实施“健康镇海”行动。加快区危化医疗急救中心等项目建设。加强医学人才引进和培养。加强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工作。实施70岁以上老年人流感疫苗自愿免费接种。落实落细中小学疫情防控举措。抓好基础教育提质减负。实施中小学和幼儿园扩容建设工程,创建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区。平稳推进招生制度改革。深化产教融合。做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

三、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优治理、强执行,必须加强政治建设。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终身课题,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贯彻中央、省市决策部署和区委工作要求。

(二)优治理、强执行,必须坚持依法行政。全面深化法治政府建设,健全重大行政决策机制,提高行政规范性文件质量。依法接受人大监督,认真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切实加强政治协商,自觉接受民主监督,认真办理建议、提案。诚恳听取民主党派和社会各界的意见,主动接受监督。推进政府信息公开,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加强行政争议预防和化解工作,完善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制度。

(三)优治理、强执行,必须加快政府数字化转型。推动政府数字化转型十大行动,强化多业务协同数字化应用,政务服务办件网上受理率达到80%以上,掌上执法率达到90%以上。加强大数据中心平台建设,加快规划建设覆盖到村(社区)的应急管理、“三防”平台、综治指挥等视频系统,推动更多行政服务事项网上通办、移动能办、一键可办。

(四)优治理、强执行,必须强化担当作为精神。将“三服务”作为逆势而上、化危为机的重要载体,深入践行“一线工作法”,完善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构建破难长效机制,让企业、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始终保持“等不起”“慢不得”的紧迫感,健全重点工作清单制、重大事项督办制、考核结果奖惩制,推动政府工作高效运行。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让基层干部有更多精力抓落实。

(五)优治理、强执行,必须严守廉洁底线。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切实抓好巡视发现问题持续整改,深入推进廉洁政府建设。坚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时刻防范“四风”问题变异反弹。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压减非刚性、非重点一般性支出15%。加强审计监督,深化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全过程管理改革,提升财政资金绩效,强化公共资金存放、公共资源交易等重点领域监管和改革,坚决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作风问题。

今年,要科学编制“十四五”规划及各专项规划。围绕厚植产业优势、强化创新驱动、优化空间布局、完善治理体系、提升城市战略地位等重大问题,汇众智、聚众力,深入谋划一批事关全局的重大项目、重大平台、重大政策,编制符合实际、引领发展、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五年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