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垃圾分类“镇海样本” 多措并举共建美丽家园
字号:

“春泥计划”垃圾分类进校园

垃圾分类,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这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需要长期坚持、全民参与。

七年垃圾分类治理之路,全区人民的努力和垃圾分类的巨大变化都写在宜业宜居的镇海这片热土上,也呈现在一串串沉甸甸的数字里。我区自2014年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以来,目前共44个社区197个小区137345户居民参与垃圾分类,259家机关事业单位、33家国有企业、232所学校(培训机构)、569家规上企业实施垃圾分类,建成区(4个街道)范围公共机构已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农村共40个村(社区)和蛟川街道4个股份制合作社90188户居民开展垃圾分类。全区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100%,回收利用率60.8%,资源化利用率99%,无害化处理率100%;基本建成了“分类投放、分类收运、分类处置”的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和“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全面覆盖”的工作格局,2019年我区被省分类办评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良好单位”,2020年度考核获市优胜区域,区分类办荣登宁波市“六争攻坚”先锋榜。

群众使用“搭把手”智能回收柜 

建章立制  管理成效“常态化”

“无论多晚,镇海区生活垃圾分类攻坚群、镇街分类工作群都会发布当日各种生活垃圾分类考核日报表,提出考核时发现的问题,提醒相关责任人及时整改。”区分类办工作人员如是说。这是今年全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会议召开以来一个常态化的“线上”工作场景,从未间断。

据了解,为推进全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我区成立了由区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与循环利用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办公室,负责全区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政策制定、统筹协调、检查指导督办等职责;制定《镇海区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2018-2022)》,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根据部署,我区坚持党政齐抓,把生活垃圾分类作为当前的中心工作和“一把手”工程来抓,统筹全区各级领导力量,进一步压实属地管理责任、行业监管职责。各镇(街道)相应成立工作机构,明确镇长(街道主任)为第一责任人、分管负责人为直接责任人、社区(村)负责人为具体落实责任人,并在镇(街道)、社区(村)、小区(自然村)配备督导员,落实专人负责生活垃圾分类工作。

在当前我区全面推进垃圾分类工作的背景下,区委组织部、区机关党工委、区总工会、团区委等部门先后发文,号召全区各单位党组织、机关党员干部、各级工会组织和职工会员、团员青年积极参与生活垃圾分类,作出表率。不仅如此,由区四套班子领导、区级部门主要负责人、镇(街道)班子成员组成的“桶长”队伍,分片包干督导各社区、村的垃圾分类工作开展和问题整改,担负着宣传垃圾分类知识的任务,还多次调研、检查、督导。其中区级领导担任“包干桶长”,区级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联系桶长”,各镇(街道)班子成员担任“执行桶长”。自“桶长制”实施以来,镇海各级桶长共检查督导垃圾分类工作1700余次,发现各类问题2600余项,整改2000余项,掀起了垃圾分类热潮,极大地推动了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

此外,为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目标,我区还制定了《镇海区生活垃圾总量控制办法》,今年1-10月,全区生活垃圾总量为15.22万吨,同比下降3.35%。

城管小义工“小手拉大手”志愿活动 

专注细节  基础设施“科技化”

12月16日上午8点半,定时定点投放时间一到,一辆垃圾收运车便准时出现在庄市街道万科城小区的垃圾点位边,身穿工作服的环卫工下车将居民们分类投放的黑桶、绿桶一一装车驶离。据相关负责人介绍,7年来我区累计新建垃圾房201座,改建317座;新增分类转运车辆机动车97辆,使分类收运车辆达181辆,这些车辆都有固定收运路线,统一安装摄像头及行车记录仪,实施可视化监管。

为实现对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置全过程监管,我区不仅将智能化设备运用到收运车上,更在318个投放点位安装了高清监控,对固定点位和移动点位的源头信息进行大数据分析和处理,让垃圾分类跨入“智能化时代”。

走近招宝山街道海港社区各个垃圾点位,你会发现只要有人走近垃圾倾倒区域,就会听到监控设备“隔空喊话”:“厨余垃圾放绿桶,其他垃圾放黑桶。”不仅如此,该设备还对分类投放过程实施24小时全记录,一旦有人乱丢垃圾,即可被镜头“捕捉”,有据可查,方便劝导。“自从垃圾桶装上了监控,居民乱扔垃圾现象不见了,被拍下来多丢人啊!”家住港务新村的陈霞说道。

我区各个小区(村)还设置大件垃圾集中存放点,建设有害垃圾集中存放点和低价值可回收物暂存点,建成投用 “搭把手”回收网点192个。建成区可回收物分拣中心,日分拣能力50吨,自去年5月投运以来,已累计回收可回收物5400余吨。

去年,我区投资8500万元建成投用镇海区生活垃圾分类转运站,750吨/天的日转运能力是对垃圾收运体系的一次提档升级,对实现垃圾清洁运输具有重要意义,尤其解决了生活垃圾产生量与日俱增带来的恶臭、满溢等问题。“在这个全新的转运站里,收运车可直接开上二楼,通过倾倒口将垃圾倒入垃圾压缩箱内,操作起来轻松又干净。”收运人员告诉记者,垃圾累积到一定高度后,通过压实器减小体积,提高库存容量,方便存放和运输。

垃圾分类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要完善前端收集、中转分拣,更要提升末端处置。为此,我区提标改造中科焚烧发电厂,日垃圾焚烧处理能力由800吨增加到1200吨;建成建筑垃圾和大件垃圾处置场地6处,日处置能力199吨;探索运用园林废弃物破碎技术及生物炭等新技术,建成园林垃圾处置点2处,日处置能力50吨;推进农村厨余垃圾就地处置,建成投用就地处置设施6处,九龙湖镇1处机器成肥就地处置设施正在建设,届时日处置能力将达30吨。

党员干部入户指导 

集中规范  收运模式“精细化”

做好垃圾分类工作需要构建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全流程管理体系,做到分类收集、运输,为后续进行分类处理打好基础。近几年,我区陆续调整城区生活垃圾收运模式,从以往的粗放式收运改为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定时定点定线路”精准分类运送模式,分类收运覆盖率达到100%。

改变习惯并非易事。如何让我区垃圾收运模式更加“精细化”,过程中方法有之、成果有之……

“以前夏天走过垃圾桶旁,常会闻到酸臭味,旁边的楼宇窗户都关得严严实实。实行定时定点垃圾投放模式后,非投放时间,垃圾桶撤走,没有异味了,而且一天两次,收运及时,小区环境更整洁。”家住蛟川街道的陈先生说,“以桶换桶、专车专运”的收运方式让以往垃圾车作业时发出的噪音、造成的污染都不见了,居住环境进一步改善。

经过探索和实践,不少小区还在撤桶并点、定时定点基础上因地制宜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收运模式。金华社区东邑锦苑小区实行“环岛式”收运模式,每日18时,一辆装着分类垃圾桶的垃圾收运车就会开到每两幢楼之间停留一段时间,等待居民前来投放垃圾。同时,工作人员采取边宣传、边收集、边分类的方式,逐一仔细检查生活垃圾分类是否正确,指导居民分类投放。“收运模式转变之初特别不习惯,总是带着垃圾下楼却发现垃圾房没‘营业’。”今年80岁的李阿婆告诉记者,“后来通过社区工作人员一遍遍普及、宣传,现在已经养成了晚上出门散步时顺手丢掉垃圾的习惯。”

撤桶并点、定时定点投放是生活垃圾投放由“分散无序”到“集中规范”转变的关键一步。据悉,截至11月底,我区城镇小区垃圾投放点位已减少1538个,从2068个减至530个,目前已有194个小区符合撤桶并点要求。并且,197个小区已全部开始实行破袋投放,196个小区开始定时投放。

除此之外,为了杜绝垃圾混收混运,我区将其他垃圾运往宁波中科绿色电力公司焚烧发电,厨余垃圾经区分类转运站后转运至海曙洞桥厨余垃圾厂处置,有害垃圾则由清运单位收运至指定集中暂存点,再统一运往北仑固废厂处置。“我们强化‘垃圾桶-环卫站-中转站-处理厂’全过程监管,采取小区蹲点、中转站抽查等措施,严查混收混运,今年未发现一起混收混运行为。”区分类办负责人说。

社区垃圾分类广场活动

全民参与 分类质量“节节高”

近日,西经堂村栖径名苑小区举办了一场生动有趣的垃圾分类流动课堂。活动现场,志愿者以通俗易懂的方言,结合日常生活情景进行讲解,同时通过卡通宣传片和现场分类投放小游戏,让村民更直观地了解学习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如今,像这样的垃圾分类宣传课堂在我区城乡遍地开花。

上门宣传、政策宣讲、互动游戏……我区开展了多形式、高密度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工作人员进社区、进小区、进企业、进校园进行宣传,充分激发群众参与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据了解,7年来,共开展宣传活动3000余场次、群众参与58万人次,开展培训500余场次、群众参与21万人次,全覆盖入户宣传3次。目前,居民垃圾分类知晓率达99%,参与率90%以上,分类准确率达85%以上,小区合格率由最低17%升至97%以上,厨余垃圾末端检测有机质含量从40%升至80%以上,我区城镇垃圾分类工作排名从全市末位跃居第一。

为深入推进垃圾分类,提高居民知晓率,我区还涌现出不少“红色”志愿力量,家住招宝山街道的80岁老党员林世强就充分发挥党员的“领头羊”作用,坚持定期检查楼道内居民垃圾分类情况。他说:“楼道就是家的延伸,作为一名党员就要牢记入党初心,起带头示范作用,将楼道文明建设好,用简单平凡的行动带动更多人参与垃圾分类。”

垃圾分类抓好源头是关键,在分类入桶过程中,少不了一双双“火眼金睛”的监管。在我区,从机关干部、楼组长到义工、志愿者,纷纷加入桶边督导“大军”,督促居民做到准确分类正确投放。投放前开袋检查,对于未分类或分类不准确的,现场指导并要求当场分类,切实发挥督导作用,把好源头分类关口。截至目前,全区197个小区已有196个落实桶边督导人员。

针对不予分类、分不好的少部分人,我区加大检查考核和执法力度。据了解,结合“综合查一次”和执法进小区,强化垃圾分类专项执法,执法支撑和助推作用取得成效。自《宁波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实施以来,共出动执法人员13781人次,开展执法检查28770次,教育劝导10740次,发放书面责令整改文书762份,立案179起(包括企业40起、个人68起、个体经营户69起、单位2起),其中作出处罚决定111起、罚款金额5.18万元。此外,还制定出台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考核奖惩办法,每月对社区(小区、村)进行全覆盖检查,每季度对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医院、宾馆、饭店、商超等单位开展专项检查,根据考核成绩设置“绿蓝黄红”四色榜进行通报。“设立‘四色榜单’就是为督促垃圾分类没能达标的村(社区)迎头赶上,为建设美丽镇海贡献力量。”区分类办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