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高法:从地域变迁见证雄镇巨变
字号:

图为胡高法翻阅镇海县(1983年版)政区图。

“70年前的今天,镇海全县获得解放,在那个年代,现在的北仑区还属于镇海范围。”在宁波颐乐园海棠苑,现已84岁的胡高法老先生向记者介绍解放时的旧事,显得精神抖擞。据《镇海县志》记载,1949年8月25日,解放军六十五师一九三团进驻梅山岛,至此,镇海全境解放。

胡高法,镇海本地人,1952年参军,1972年退伍,1973年至镇海县生产指挥组建设局工作,1980年调至工业局,1995年退休。他曾于1989年、2008年两次参与编写《镇海区地名志》。作为一名老镇海人,胡高法经历了新中国成立以后镇海地域、建制的多次变迁,也见证了镇海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空前提升。他说:“纵观‘浙东门户’的发展历史,城市地理区位与繁荣程度的几经变迁,都与镇海建制、港口发展息息相关,了解镇海七十年来的地域变迁史,就可以从中窥见镇海七十年来波澜壮阔的发展史。”

促进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升。1949年,镇海县全域共辖庄市、龙山、长山、柴桥4区。1958年10月,镇海县并入宁波市,镇海所属区乡称宁波市郊区。1978年,宁波市升格为省辖市,镇海搭上了改革开放和宁波城市发展辐射效应的快车,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1985年,宁波市划入首批沿海开放城市,镇海顺时应势撤县建区,驶入经济发展快车道。据统计,全县工农业总产值1952年仅5665万元,1985年跃升为92543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2018年达到735亿元。

胡高法回忆,新中国成立初期,镇海全域只有城关镇有城镇化的底子,其余都是农村。1958年至1963年,镇海一直作为宁波远郊的角色存在。“近年来镇海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现代化程度是远非七十年前的镇海所能比拟的。当时哪里会想到现在我们城镇化水平能达到60%以上, 开车出门,马路沿线还能看到多少农村气象?”他说,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城市化,新中国成立以来镇海的划分、归并以及撤县归市、建区等节点,都是加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使命途中的里程碑。

一直以来,镇海城关因历史沿革及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优势,长踞于镇海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形成了以城关为核心,其余地区普遍欠发展的不平衡格局。但随着地域、建制变迁,这一格局被逐渐打破。1954年,县行政区域重大调整,龙山区北部雁门等10乡镇划属慈溪县,慈溪县河头乡等5个乡划入镇海县,后新建骆驼区。1984年,以城关镇及当时的清水浦乡、俞范镇等为基础新建滨海区。翌年,撤销镇海县,沿甬江分设镇海区和北仑区。后又分别于2001年基层建制调整,撤销城关镇等四镇一乡,成立招宝山街道、蛟川街道、庄市街道、骆驼街道,组建九龙湖镇。在这一步步的变迁中,镇海逐步拉开全域城区框架,走城乡融合发展道路,城市建成区由点状转线状、块状,再到现在的点面开花,片状联接。随着镇海新城崛起,老城新貌展现,区域差距越发缩小,全面发展之势也越发明显。

“镇海古称浃口,从唐朝至清朝,由最初的‘望海’陆续改名为‘静海’‘定海’‘镇海’,始终没有离开过‘海’字,即所谓‘海壖之地’。旧时,镇海就是浙东之门户,如今甬城发展日新月异,镇海地位越发举足轻重,下一个七十年又是如何,前途不可限量。”胡高法展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