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海水利发展七十年回眸 振兴水利惠八方群众

发布日期:2019-09-03 08:50 来源:今日镇海
字号:
分享:

镇海位于东海之滨、甬江口两岸,三面临海。由于特定的地形条件,这里夏秋旱涝交错,台风巨浪侵入频繁,镇海人民历来有治水害、兴水利的光荣传统。多年的水利发展,让这里成了山清水秀、鱼米丰登的好地方。

在旧社会,人们筑塘、造碶、掘河、修渠,长期以来同自然灾害作了艰难的斗争,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据记载,早在五代置县后,镇海人就在招宝山下东门浦兴建了王家碶,称“第一山浦”。

1951年冬,甬江北岸江塘内新建张鑑碶一座,二孔,松椿基础,钢螺旋启闭。据《镇海县水利志》记载:古代,镇海无水库蓄水工程。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座郭巨紫微岙水库(当时处镇海地界,后划为北仑区),坝高11.5米,蓄水量80万立方米,于1956年3月10日开工,自参观学习绍兴棠棣乡关于在山岙之间兴建小型山塘、水库的群众运动后,掀起建水库高潮,直到1958年,全县已有大小水库162座,其中蓄水量在千万立方米以上的2座,百万立方米以上的9座。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为了保障农业生产,抵御旱涝灾害,新中国成立70年来,镇海不断完善水利基础设施:1952年疏浚中大河、1955年新开沙河、1964年澥浦闸工程兴建、1977年建十字路水库。

记者以十字路水库为例,从水库建设历程及水库功能转变,回眸、展望镇海经济、文化、人民生活70年来的发展变化。

建设历程

十字路水库是一座以防洪为主,兼顾灌溉、养殖、供水、旅游的中型水库,总库容2441万立方米,水库集雨面积10.8平方千米。水库枢纽由主坝、副坝三座、溢洪道、输水隧洞组成,大坝为粘土心墙坝,坝顶长390米,坝高26米。

工程于1977年10月动工,1978年8月开始对坝基进行砂井沙垫层新工艺处理,共打砂井7416孔。1979年4月开始上坝加土,人们冒严寒、顶酷暑,采用肩挑、人力车运土,出勤高峰达3400人每日,后改用拖拉机运土石筑坝。1983年11月开始蓄水,1988年7月竣工。工程总投资605万元,投工428万工,土石方211万立方米。工程获得浙江省优质工程、宁波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水利部优质工程奖等荣誉。

农业灌溉

“十字路水库位于镇海西北部,河头乡境内,达蓬山南处。东通邱王,西接慈城,南抵长石桥,北达桃花岭,故名曰十字路。受益范围十五个乡镇,十八万六千亩农田。水库以栏蓄迳流为主,结合翻水入库;以灌溉为主,兼治洪涝,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十字路水库管理处内《雄文亭碑记》依然屹立如初,结合水库设计报告,水库功能设计初期主要以灌溉为主,兼治洪涝。

十字路水库建成后,当时下游灌溉受益范围包括镇海区的骆驼、庄市、贵驷等十个乡镇和江北区的庄桥、北郊等五个乡镇,灌溉面积达18.6万亩,锥阀最大放水流量14.6立方米每秒,提高下游平原河网抗旱日数最多达22天。 

生活供水

在水库工作了大半辈子的十字路水库党支部书记严益定回忆:“十字路水库平均供水能力约800万吨每年,大约在1990年后,水库功能由灌溉逐渐转变为向骆驼、河头水厂供水。”

1990年,该水库对居民生活供水50.81万立方米,1991年176.2万立方米,1993年增加到666.4万立方米。据统计,1990年至2015年底,十字路水库生活供水近18000万立方米。其中,在2003年最高供水量达到1190万立方米。

辅助生态环境建设

随着城市自来水供水管网延伸完善,2015年底十字路水库停止生活供水,对原有供水管道改造后,2016年起转为向骆驼新城河网生态补水,至2018年底累计生态供水931.8万立方米,有效改善了城区内河水环境,发挥了水库生态效益。

2017年8月8日,十字路水库水功能区由原“十字路水库镇海饮用、景观娱乐用水区”调整为“十字路水库镇海景观娱乐用水区”,水环境功能区类型由原“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调整为“景观娱乐用水区”。

近年来,我区着力建设姚江东排镇海段、镇海东排南线主体工程、新泓口强排泵站等防洪排涝项目,区域防洪排涝能力进一步提升。同时,实施雨污分流、农村生活污水提升等八大工程,在全市率先建成“污水零直排区”,镇海污水处理厂二期、宁波北区污水处理厂二期也相继投用。

未来,我区将持续深化“五水共治”,落实“河长制”要求,实施园区外企业雨污分流改造,加快北区污水处理厂扩建、镇海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巩固“污水零直排”创建成果。而水利保障和污水处置设施发挥作用,将使民生水利普惠于民,实现水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和城乡人居环境改善。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