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巨变 绘就镇海新画卷
字号:

沧海桑田,楼起楼落,新中国成立70年来,镇海城乡大地发生了巨大变化。一座座宏伟的建筑,一条条崭新的马路,见证了镇海70年来的不断发展。江面上航线交错,大桥横跨甬江,江底隧道连接两岸,三种过江方式任你挑。从轮渡到公交再到地铁,三种出行方式任你选。纪念馆、博物馆、文化艺术中心……多道文化美食任你尝。天气好了能去体育公园锻炼,天气不好在自家小区散步也不必担心湿了鞋。这些多样化的选择,都是镇海70年来城市建设发展的成果。

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

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

硝烟已散尽,故垒依旧在。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坐落在古战场招宝山南麓,倚山势之雄,凭山衔海,气度沉浑凝重,造型寓意深刻,建筑本身就是纪念碑式的人文景观。纪念馆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江泽民同志题写馆名,是专题性博物馆。1997年10月建成开馆,2005年4月起向全社会免费开放,并提供免费讲解服务,2011年实施改造提升,于10月29日重新对外免费开放。

“镇海历史,就是一部中国海防史的缩影。镇海在抗击外敌入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大量海防文献,不仅详细记载了历代海防文化,也生动记录了镇海人抗拒外辱的不屈斗争,是镇海历史文化遗产中的瑰宝。”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副馆长杨阳说。

绿轴体育公园。

绿轴体育公园

镇海绿轴体育公园是我区首个城市体育文化综合体,它位于镇海新城南区,是镇海新城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镇海新城对外联系的重要门户节点。绿轴体育公园是镇海首个集休闲、健康、体育、文化于一体的公园,总用地面积11.62万方,绿化面积约5.88万方。绿轴体育公园于2014年2月开工,2015年5月1日一期建成并向市民开放。

所有场地可分为东西两区,东区以室内场馆为主,西区以景观绿化及室外活动场所为主。包括慢行绿道、篮球场、足球场(五人制)、网球场、门球场、羽毛球场、儿童游艺区、极限运动区等各类设施。家住万科城的李女士是这儿的常客:“自从家门口有了体育公园,每天吃完饭我都会来这散散步,这里设施齐全环境也很不错,有时周末会约上几个好友来这打打羽毛球。”

宁波帮博物馆。

宁波帮博物馆

镇海作为“商帮故里”,流传着无数宁波帮的故事。宁波帮博物馆位于宁波市镇海区,占地70亩,建筑面积24000平方米,是宁波市“十一五”重点文化建设项目,2009年10月22日建成开馆。

今年是宁波帮博物馆开馆的第10年。作为一座城市人文博物馆,宁波帮博物馆以年代为脉络、史实为线索、人物为亮点,系统展示了明末至今宁波帮艰苦奋斗、玉汝于成的发展史诗,以此来弘扬宁波帮的财智文化、桑梓情怀,借以通过营造“情感地标、精神家园”,倡导寻根谒祖、慎终追远的人文主题。

宁波帮博物馆始终致力于打造宁波城市的“金名片”、城市地缘的“情感源”、广大民众认可的“城市客厅”,通过宁波帮人文精神的弘扬,传承城市文脉,坚定城市文化自信,助推宁波文化软实力提升。

水岸丽园海绵小区。

水岸丽园小区

水岸丽园是镇海区首个海绵城市改造项目。小区里,高大的乔木与地面绿植搭配得错落有致,卵石小路别有趣味。2017年,澥浦镇将水岸丽园小区雨污分流改造工程结合宁波市建设海绵城市的要求,通过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建设实现雨水“渗、蓄、滞、净、用、排”,对小区初期雨水进行回收利用及净化排放,从而实现对水岸丽园小区污染物从点源污染到面源污染全面控制,实现“污水零直排”。“自从小区经过海绵化的改造之后,我们这里就再也没有过路面积水的困扰咧。”住在水岸丽园的王女士说,下雨天的时候进进出出,不用担心路面积水不好走了。

据了解,海绵化改造前,小区雨水就近排入附近河流。现在通过雨水花园,过滤净化后再排至河流,能削减面源污染60%以上,超标雨水则通过溢流设施流入雨水管网。经过海绵化改造,水岸丽园小区能应对30年一遇内涝风险。

现在的甬江隧道。

甬江隧道

甬江隧道位于招宝山街道涨鑑碶社区西侧,穿越甬江连接南北两岸,是与北仑连接的交通枢纽。甬江隧道建设工程于1978年启动,1995年11月8日建成通车,历时17年,隧道为单孔双车道汽车隧道,全长1019米,其中沉管段420米,是我国第一条用“沉管法”修建在软土地基上的大型水底交通隧道。这也是我区连通北仑的首条重要跨江通道,在当时社会上的影响非同凡响。

24年潮起潮落,甬江隧道静静地卧在水底,目睹了日渐增多的车流,从设计之初的5000辆/日,发展到现在的25000辆/日,正以其不断突破极限的运力保障了镇海经济的繁荣发展。现在镇海交通网日益完善,但甬江隧道依旧是镇海北仑两地往来的咽喉要道。

现在的招宝山大桥。

施工中的招宝山大桥。

招宝山大桥

站在招宝山顶向南远眺,招宝山大桥一跃横跨甬江两岸,几十对斜拉钢索好似琴弦,在甬江上空弹奏着镇海交通建设发展之歌。招宝山大桥位于甬江入海口,沟通镇海、北仑两区。1995年6月招宝山大桥开工建设,2000年10月主桥合龙,2001年6月建成通车。招宝山大桥的投入使用不仅满足了甬江两岸居民的出行需求,更是对镇海、北仑两地港口集疏运网络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2015年4月,招宝山大桥连接线及定海路拓宽改建工程开工建设,并于2018年5月完工,进一步改善了区域交通,促进了物流枢纽港、金属园区对外联系的能力,对镇海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推进作用。

现在的宁镇路。

宁镇公路

宁镇公路原名常镇公路,是镇海连接宁波城区的重要道路。原来镇海至宁波城区沿甬江北岸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为方便镇海居民出行,1958年冬季,镇海当地政府发动沿途各生产队义务筑路,完成路基,1964年重新开工铺装路面和桥梁,1965年正式通车。

“以前的宁镇路就是一条很简单的水泥路,那时候路两边都是田地。”年过古稀的蒋大爷家住蛟川街道,他见证了宁镇公路的变迁。

1994年10月,宁镇骆一级公路建设开工,1995年12月宁镇路通车。随着镇海经济的发展,交通通行量趋近饱和,加上宁波轨交2号线施工等原因,宁镇公路已无法满足人们通行需求,2016年4月,宁镇路一期改造工程开工,经过二年多的施工建设,于2018年8月30日全线贯通,宁镇路二期改造工程也已开工建设。一条崭新的通途大道即将展现在人们眼前。

镇海现在投入使用的新能源公交车。

镇海最早一批投入使用的公交车。

公交线路

说起镇海的第一条公交线路,乘坐过的人可都有些岁数了。1979年4月,宁波汽车北站至镇海城关的41路公交车开通(后改341路),镇海县始有通往宁波市第一条公交线路。“以前没有公交,家里又没有汽车,去宁波只能靠骑自行车,来回一趟挺不容易的,后来41路公交车一开通,可把我们镇海的居民高兴坏了,以后可以坐公交去宁波城区,方便多了。”家住镇海的沈大爷感慨道。

近年来,我区持续加大公交增置车辆和新辟线路支持力度。截至目前,镇海区域共有公交线路53条,其中市公交镇海公司直接运营管理的线路有40条,拥有公交车辆375辆,日均载客量约10万人次,单程运行里程804公里,日均2903班次,公交村村通覆盖率达到100%,形成了以镇海全区为覆盖,部分向慈溪、北仑、鄞州、江北、海曙等片区延伸的城乡一体化线网格局。

轨道交通

要说最方便快捷的公共交通,地铁当之无愧。一晃眼,2号线一期已经开通3年多了。几年下来,行车间隔由七八分钟逐步缩短至最小行车间隔5分53秒,列车正点率达99.97%,运行图兑现率100%。

地铁出行高效准时,正吸引越来越多的有车市民放弃开车,越来越多的镇海人选择轨道交通出行。作为连接镇海与宁波市区的“金腰带”,2号线二期首通段(清水浦站—聪园路站)计划2020年上半年完成试运营评审,该工程起自一期工程终点清水浦站,随后向东南方向串联临江片区和镇海老城区,下穿甬江到达北仑小港片区后止于红联站,途经镇海区、北仑区,与规划6号线换乘。

轨交“三线并进”,从5号线一期镇海段计划2020年底完工,到轨交3号线二期走向公示,轨交2号线从一期到二期,作为镇海人生活中重要的通勤交通工具,建成后,每天运载着成千上万的人群,到达城市的各个角落。

现在的“渡轮9号”。

最早的“渡轮1号”。

镇海轮渡

“镇海渡,镇海渡,三个铜板过一渡。”这是宁波流传已久的老话,也是人们对镇海渡最古老的回忆。从手摇木船转变成机动船,甬江上这条两三百米的轮渡线上,几十年来渡轮往来不绝,这条轮渡线,曾经是甬江两岸发展的“生命线”。镇海渡最早的过渡船只为橹摇船,1963年,摇渡正式改为轮渡。目前,镇海轮渡由镇海轮渡公司运营,拥有渡轮三艘,为宁波市范围内仅存的大型客渡。“女儿在镇海上小学,我也在镇海上班,很多坐渡轮的都和我们家情况差不多,所以渡轮是必不可少的。”家住北仑小港街道的顾女士说。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镇海渡的过渡价格为每人每次0.5元,自2004年起提高至每人每次1元,这个价格,已经十多年没有变了。由于招宝山大桥和甬江水底隧道的建成,轮渡不再是大部分人过江的选择。目前轮渡运营处于严重亏损状态,但仍然是甬江两岸民众往来的重要通道。

现在的沿江路。

上世纪90年代的沿江路。

沿江路

沿江路因临甬江而名,西起聪园路,东至招宝山南麓。1975年,镇海建设镇海港区时,为方便运料货车通行,建有简易砂石路。1978年筑石砌江塘时,扩宽路面。之后,沿江路逐段扩宽修建,如今三千多米长的沿江路已从单一的交通要道,成为一条集旅游观光、文化休闲、防洪为一体的沿江景观带。“当时的沿江路还是条水泥路,路面状况不是很好。道路两边是众多的店面房和个人小作坊,环境卫生状况也很差。根本想象不到,在几十年后的今天,沿江路能变得这么漂亮。”家住镇海的李大爷作为每天在沿江路散步的一员感慨道。

如今路旁高楼耸立,植被葱郁,集合标准高、功能全,集防洪交通、文化休闲、生态绿化于一身的沿江路观景带,素有“小外滩”之称。

镇海文化艺术中心。

镇海文化艺术中心

镇海文化艺术中心作为我区最大的公共文化建筑,位于新城核心区——箭港湖畔北岸,总建筑面积近6万平方米,总投资4.6亿元,中心内包括文化等公益区块,以及文化性消费(商业)区块,涵盖青少年活动中心、剧场、图书馆等,集会议、演出、休闲、娱乐、教育等功能于一体,是镇海城市文化地标性建筑。文化艺术中心于2010年12月26日开工,2014年8月22日竣工。

培菊图书馆、镇海大剧院、镇海区青少年宫……镇海人民在这品尝着文化大餐。“家对面就是培菊图书馆,碰巧我女儿又很爱看书,三天两头往图书馆钻。我自己呢,偶尔会去大剧院里看看表演,听听音乐会。”家住锦绣江南的沈女士开心地说。

2015年,镇海文化艺术中心凭借惊艳的实景灯光效果,从206件来自世界各地的光艺术作品中脱颖而出,摘得了全球照明设计界的“奥斯卡”奖——IALD卓越奖。镇海文化艺术投用以来,为我区市民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