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海农村70年闪亮变化:乡村花园似桃源
字号:

70年来,镇海在广袤的田野上谱写着乡村振兴的华彩乐章。从农污治理到生态宜居,从文化积淀到产业振兴,镇海农业日益繁荣、村容村貌更加靓丽、农民生活安乐富裕。下面请读者跟随记者的“镜头”,领略镇海农村的闪亮变化。

镜头1:乡村花园似桃源

听着鸟鸣虫叫、闻着花香草香,坐在九龙湖镇汶溪村秦山自然村的临湖书吧里,人们或开卷阅读,或品茗呷啜,仿佛置身世外桃源。周末或节假日,从市区甚至上海的游客会来到这里歇脚,深山之中也有安放幽静时光之所。

村民秦保国家的小院子里,盆景琳琅满目。在秦山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摆放着盆景。秦山松柏资源丰富,由此催生盆景产业。姿态各异的盆景,不但美化了庭院环境,还提升了村里道路的景观档次。

秦山村原本是个不折不扣的旮旯村。借乡村振兴的东风,该村按照“生活美学村”标准进行整体规划开发和整治提升,破解了卫生差、乱堆放、庭院脏、家禽散养等难题,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环境优美是乡村振兴的底色。近年来,镇海抓好“污水革命”“垃圾革命”“厕所革命”等关键小事,陆续培育了“人和光明、古韵十七房、山水秦山”等一批乡村生活样本。郊野外远眺花海连绵,山林中领略古韵遗风,阡陌间欣赏生态野趣……一幅乡村大花园的图景,在镇海徐徐绘就。

镜头2:绿水青山变成金

绿水青山如何转化成真金白银?刚才镜头里的“山水秦山”也给出了解答。9月19日临近中午,村民张莲萍正忙着为远道而来的客人准备饭菜。张莲萍是民宿“秦家小院”的经营者,她说:“这生意是一年更比一年好。”

随着环境改善和基础设施提升,秦山村晋升“打卡圣地”,络绎不绝的游客逐步带火了文旅结合的“美丽经济”。这个昔日的深山小村短短数年间,蜕变为远近闻名的民宿村,村民在家门口实现了集体致富。

让我们来到澥浦镇十七房村。十七房村是国内现存规模最大且保存完整的明清古建筑村落之一,该村在保护古建筑的同时发展旅游产业。2013年,十七房村引进民营资本,与开元集团合作,在郑氏十七房景区内打造了宁波首家商帮文化主题酒店,深挖十七房村的旅游内涵。近日,十七房景区二期包含125栋别墅的民宿群投入运营,让这座老牌“网红”村又有了新IP。

产业繁荣是乡村振兴的底气。精品民宿、乡村酒店、特色庄园、慢生活区、创意农业等农村新业态动能澎湃,不断推动镇海乡村产业的规模化、品牌化、精品化。蛟川生态园、十七房农耕园、永旺花海、宁和精品苗木园……一大批特色乡村休闲旅游点在镇海涌现,镇海打开了绿水青山转化成真金白银的通道。

除此之外,镇海积极实施农业品牌振兴计划,打造“镇蜜”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培育优特农产品,举办特色农事节庆活动,特色作物面积超两万亩,九龙湖葡萄、水果番茄等农产品身价不菲。

镜头3:“老底子”里寄乡愁

十七房村的“老底子”味道不仅来自青砖、灰瓦、白墙,更来自那冻米糖的香气,来自农民画的惊艳。

刘国文,镇海仅存的手工冻米糖技艺传承人。用蒸笼木甑蒸熟的大米、用砂糖饴糖熬制的糖浆、快速翻炒的纯熟手法,老刘的冻米糖凝聚了几十年的匠心,保留了那份细工慢活才有的老味道——乡愁的味道。

高妮娥,澥浦农民画非遗项目唯一的传承人,肩负起复活澥浦农民画的重任。她举办农民画创作培训班,搭建起本土民间艺术的交流平台。如今乡土风情的澥浦农民画,印在了各类包装袋、包装盒上,也衍生成为靠垫、抱枕、瓷盘等家居用品。

文化深厚是乡村振兴的底蕴。除了十七房村的冻米糖、农民画、澥浦船鼓等文化符号,镇海持续推进村落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利用。在汶溪村充分挖掘“文种故里”吴越文化的历史典故,在光明村挖掘展示“商帮故里”“院士之乡”的金字招牌,让镇海乡村美得有“魂”,美得特别。

我区还建成30多家村文化礼堂,涌现了“水治文化馆”“乡村记忆馆”以及科普馆、百诗廊等一批特色场馆。文化礼堂除了葆有村落文化展示的功能外,还举办“厚德重阳”“冬至谢年”等文化活动,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更满足村民日益丰富的精神需求——这也是对镇海文化根脉的传承和保护,让优秀的乡村文化绽放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