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陈瑞华近照。
“社区虽小,却连接着千家万户。作为城市的细胞,社区浓缩了时代发展变化的历史剪影。”陈瑞华作为新中国的同龄人,与时代同行,见证着70年来镇海社区治理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的历史性进展和重大成就。
陈瑞华原是区计生局的一位退休干部,2010年冬天,陈瑞华在区民政局主持、区社区协会等多方支持下,主持编撰《镇海社区志》。在一无范本、二无经验、三缺资料的情况下,他专访市民政局、区档案局等有关部门及镇海各个社区,历时六年,最终圆满完成。
陈瑞华回顾编撰《镇海社区志》的那段时光,70年光影仿佛历历在目,往事如电影一般从眼前缓缓回放。
新中国成立初建立镇海县人民政府,随之组建起以城关地区为主的集镇基层居民委员会;公社化期间,曾以组织军事化替代居民自治;1966年开始,居民自治组织进入停滞发展时期;至80年代,居民自治组织与居民自治活动才重新进入正常发展阶段。
“早在80年代初,居民自治组织的主要任务是人民调解、爱国卫生运动、巡夜敲更、票证发放、发展‘三产’、帮助回城青年及城镇户籍待业青年解决就业等问题。”陈瑞华说,当初具有时代特点的敲更巡夜、票证发放早已经没了,如今社区治理的内容包括社区服务与照顾、安全与综合治理、公共卫生与疾病预防、环境及物业管理、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保障与社区福利等,覆盖居民生活方方面面,基层社会治理的内容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越来越注重增加群众的幸福感。
除了工作内容的巨变,当初工作人员专业素质、办公环境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社区专职工作者即“社工”的称谓,始于2001年4月,第一个社区居委会——城关镇后大街社区的建立。1980年至1985年,镇海城关镇的城东、胜利路、总浦桥、后大街、车站路5个街道,配员四五名工作人员。解放初至20世纪90年代,这些工作人员多称“居民干部”,且通常由女性的离退休干部、老职工等担任,大多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专职居委会干部。
“当年位于九龙湖镇的长石居委会,干部家住哪里,哪里就是临时办公点,更不用说办公条件。”陈瑞华说,如今每个社区都有便民服务中心,每250户居民配备一名专业社工。从人员配备到办公环境都明显改善,居民自治的体制、机制、内容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近年来,我区立足于“一微带四微”基层治理体系的构建,最大限度地整合利用各类治理资源,推动形成了富有活力和效率的新型基层治理格局。
今年第9号超强台风“利奇马”对我区造成重大影响,面对大风暴雨袭击,在专业救援人员无法面面俱到实施救援的情况下,各社区工作人员、自治互助站、小区居民,全面投入防灾自救行动。此外,我区近70个社会组织参与救援及灾后重建工作。
“面对这样的天灾,我区各个社区都顶住了。”陈瑞华表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区社会治理形态发生了深刻变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的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一定会不断取得新成就,在新时代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