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镇海邮政
字号:


岁月如梭,我走进镇海邮政这个大家庭已经28年了,从桃李年华,即将迈入知非之年,我对邮政的感情,真可以用北宋柳永的诗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来形容。

新中国成立后,镇海邮政经过70年的建设和发展,已基本建成了一个连接城乡、面向社会、对接互联网的综合服务平台,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如今的镇海邮政,服务网点近30处,服务人口达45万余人,担负起了“情系万家,信达天下”的企业使命。这些巨变,是老中青几代“绿衣人”经过卓越的艰苦奋斗,克服了重重困难,使得镇海邮政逐步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之路。作为“绿衣人”大家庭的一员,我有幸成为基层改革浪潮中的亲历者,感慨万千。

28年的职业生涯,真不算短了,我在绿衣人大家庭经历了邮电分营、邮速分营、邮储分营,一次又一次的分营和变革;从事过报务、储蓄、营销、集邮、大客户、函件、工会等多种岗位,亲历跋涉在邮政人求生存、谋发展道路上的种种泥泞和荆棘,耳闻目睹了邮政人奋斗历程的故事,有太多的情景值得追溯。

清晰地记得1998年9月,镇海邮政电信分营,我顺其自然地分到了邮政,被分配到营销公司做营销员。营销员是邮政改革后的一个新工种,是个做综合业务的岗位,没有固定的柜台,储蓄、集邮、报刊、明信片、中邮广告……所有凡邮政经营的业务都可以做,多做多得益。

营销该怎么做呢?一开始我没有头绪,无从下手,担心又迷茫,收入多少得看营销业绩,没有业绩没有奖金不说,面子上也过不去,那多难为情啊!

我想,天天窝在办公室里肯定不行,业务不会从天上掉下来,得上门营销。可知道是一回事,做起来又是另一回事,我不知道该找谁推销。搜肠刮肚,把还保持着联系的同学一个一个从脑海里挖出来,硬着头皮找关系。

第一步总是艰难的,也是难忘的。记得第一次上门营销,是去一家公司,我的同学是那家公司的出纳,她帮我做的引荐。那天,她把我带到经理办公室,我很局促地递名片,自我介绍。到了介绍业务时,脑子一片空白,什么词儿都想不起来了,呆若木鸡地站在经理身旁。

“呵呵,小金,第一次跑业务吧?这是明信片吧?”经理见我如此窘态,反倒先开口了。我回过神来,感觉脸热了起来。

“我们公司不需要的。”我听到经理说。

我面薄,第一次上门营销竟是这样当面被人拒绝,真是难堪,直想哭。难道今后我就要这么与人打交道了吗?这是热面孔贴冷屁股啊!

那是一段艰难的日子,营销工作逼迫着我学着做市场调查,写策划方案,与客户沟通,足迹遍布了城乡各地,我在一次次被拒中渐渐成长起来了,我的营销业绩随着自己的努力逐渐提升,各个企业、单位的大门被我叩开了!个人揽储从几十万上到几百万再上到千万,集邮品、报刊、思乡月等业务都上了一个新台阶。我慢慢尝到了营销的甜头,从营销中找到了乐趣,找到了朋友,找到了自信。

函件这项业务,被业界传说成“不是人干的”,当年有多少人对它望而生畏,敬而远之呀!都不愿意来函件部门,而我却成了这个部门的家长。

当时,我们的工作场所在大西门路176号,一楼是制作部,工作场地整洁有序,连卫生间都是一尘不染,这归功于爱美爱干净的小刘;负责商函制作及兼职驾驶员的小蔡,有时制作和驾驶有冲突了,他会早上六七点钟来公司干活,把邮件当天发出去,很少耽误驾驶的工作。

有一次,确立了一个项目,这个项目需要招商才能实现收入,项目一经立项就没有退路了。当时营销部5名成员,小余去省公司交流,小黄怀孕,小林哺乳期,营销力量很薄弱。于是大家自发组成2人小组,分片区行动,商家见到孕妇上门都很惊讶。那时的我特别担心小黄挺着个大肚子跑业务,每次外出总要多嘱咐小刘照顾好她。就这样,大家超负荷工作了三周,苦并快乐着,业绩一路飙升。

真的很感谢当年函件团队的伙伴们!

我时常回想,当时这么干是为了什么?难道只是为了钱吗?经济收入是一种动力,那是肯定的,但我们这样拼搏,不单是为了金钱利益,还有能力和工作价值的体现,人是需要被肯定和重视的。在这个大家庭中,我们始终被正能量包围着牵引着,面对种种困难,总是勇往直前。

岁月天天在翻篇,但我时不时地回想起这些,有些场景想忘也忘不掉,那些伙伴总是鲜活地浮现在眼前,让我充满感恩。随着机构的整合,原来的伙伴分流,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继续努力着,不知道我曾经一直拼搏过的伙伴们会不会有我一样的“职场拾忆”……

(金戈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