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质小码头迈向洋洋东方大港
字号:

图为沿江路景观带局部俯瞰图(通讯员至美印记 摄)。

初到装卸四区

1971年从部队退伍回到镇海,我就进入当时的镇海县运输公司工作。这个单位,刚刚由宁波市属下放到镇海县辖,对外的称谓是“宁波港务局装卸四区”,实际上是一个小国营企业,61名职工,36辆手拉车,3座木质小码头,在甬江岸边从渡口(人渡)向西到车站路口。码头上分别装有1台固定吊机,起吊能力就是2箩筐煤。在城区的一些粮食仓库和城河岸边还有2台可移动的小吊机。加上七、八辆没有动力的小平板车,再加上十几间老旧平房就是全部的固定资产。单位有3辆没有牌照的牵引车,还有1辆有牌照的3吨货运车,这些车型不统一,故障频发的“汽车”都是装卸工人自己拼造的。在我和另一位有驾驶证的同志进入这个单位以前,这个裝卸区没有一个正式的驾驶员,开车的都是无证驾驶,不过那时也没有交警队。就这样,我和另一个驾驶员成了镇海县运输公司——宁波港务局裝卸四区——最早的正式汽车司机。

第一次走进所谓的宁波港务局装卸四区作业区,我还是感到新鲜,充满好奇。这里和我在部队开车执行军事任务完全是两个天地。3座用松树作桩基的木栈桥小码头就是我们公司的阵地。那里只能候潮停靠几十吨的货运木船。可不能小看这些简陋的码头,这是镇海县及周边地区通向上海的主要货物运输枢纽,也是镇海通向浙江沿海城镇的货运中转站。当地的大米、黄沙、农副产品等从镇海运到上海,又从上海运回煤炭、化肥等农资、工业生产原材料以及日用百货。

图为上世纪80年代的沿江路一段。

3个码头在沿江,主要与上海等沿海城市相联。城内西河塘(现城河西路)的快马埠头和南薰桥旁的河埠主要连内河,装卸的大多是从骆驼贵驷等內河运来的货品。内河河埠和沿江码头相距不远,我们装卸工人要把船上运来的煤炭、粮食、百货、化肥等送到煤场、粮食、百货、农资等仓库,也有从仓库运到船上的物品。小件和零星的货物运输用手拉车,煤炭,粮食,棉纱包等批量大的货物用平板车。

上海来的煤船一到,码头就忙了。在调度员的指挥下,裝卸工人下到狭小的船舱里,把煤铲入竹筐内。吊机一次两筐把煤吊出船舱,放在平板车上。吊车咯咯作响,老远听得见的就是吊机的声响。平板车面积不大。在平板车上装煤箩完全是技术活。平板车的车体并不平,它中间低,四边用角铁包角,装煤箩时不会滑落。一般装3层,第一层12筐,第二层8筐,顶层2筐。那装满煤箩的车子,没有网罩,也不用绳子捆绑。每辆平板车都有插孔与牵引车连接。很长时间里,我就是这种码头牵引车的司机。开着牵引车,牵引车拉着装满煤箩的平板车离开码头驶向煤场,也是蛮有气派的。平板车像是一座移动的宝塔,也是一道特殊的风景。但是砂石路面坑坑洼洼,车速慢,天气热,驾驶室又小,于是,“聪明绝顶”的我有了一项发明:有时我会把牵引车的油门固定,自己跳出驾驶室,一边走着,一边用一只手扶着方向盘让车行驶,上演一幕新型赶车杂技。

好不容易赶到煤场,拔出插销,让小吊机卸煤箩,我拉上装着空箩的平板车回到码头,如此循环,直把一船煤卸完。工人们卸完煤,特别是在船舱里作业的,脸是黑黑的,全身都有煤灰,下工时在澡堂洗完澡,轻松回家。虽然是如此简陋的装卸工具,繁重而辛苦的体力活,但这些从旧社会走过来的装卸工人还是十分自豪,现代京剧《海港》的演出更增添了他们的自信心。挂在他们嘴边最多的是:“旧社会,我们装卸工人低人一等,脚娘肚当米缸,肩胛头当栈房”。在解放前,这些装卸工人就是脚夫或者挑夫,脚力不好就干不了活,没有活干只好饿肚子。我们码头上的老工人有两多:名字里有“毛”的多,绰号叫癞头的多。什么某阿毛、某大毛、某小毛,某癞头、某某癞头,甚至有叫某某毛癞头的。

后来,这些都成了老工人酒后抽烟喝浓茶时的谈资,互相开玩笑的内容了。

图为陈伟高年轻跑车时的照片。

运输队发展史

新中国成立后,运输最抢眼的当然是汽车。镇海县第一个购置货运车的单位是三山农业合作社。1968年,柴桥搬运站购入了红卫牌3吨货运车,这是第二辆。1971年,镇海县运输公司也有了第一辆有牌照的拼造货运汽车。据说这辆车的发动机是美国的小道奇,离合器、变速箱、差速器、方向机等都从宁波港务局的废旧仓库里找来,再仔细清洗修理;驾驶室、车厢、车架大梁等找不到的部件都是装卸工人自己打造的。这辆拼造车的外型像是红卫牌的。

当年我有近两年的时间就是开这辆车。我驾驶着这辆车为企业运货到过杭州、金华、上海等城市。当时的单位只有这一辆车,镇海海货多,所以装运海货的机会最多,就用这辆车把刚上岸的海鲜运送到慈溪余姚。有时一个昼夜要跑4次余姚县城和慈溪浒山。这辆特别的汽车给我带来欢乐也带来过危险,甚至差点丢了性命。在行驶途中断过刹车管,在刹车完全失灵的情况下,从育王岭顶冲向山下,传动轴、半轴、前轮轴等都几次断裂过,好在都有惊无险。

图为装卸工人自己拼造的汽车。

随着经济的发展,镇海汽车运输业务不断扩大。我们公司购进了省内生产的钱江牌货运车。国产的解放牌汽车质量稳定,然而地方运输企业根本买不到。在改革开放初期的“三来一补”政策背景下,我们公司买进了罗马尼亚产的布切奇和达克车共8辆。这些车外观好看,但质量不如国产车。后来我们又购入黄河牌8吨车和解放牌汽车。为了提高运输能力,扩大运输吨位,减少成本,增加利润,我们让汽车都拖上挂车,还发展载重达10吨的半挂车,以后还配套了25吨平板车和汽车吊等特种车辆。

上世纪80年代由“解放”“东风”“黄河”牌汽车等组成的镇海运输车队。

汽车的增加,使一些在部队开过汽车的退伍兵成了公司的临时工。从部队开车到地方有个适应期,几年后这些人成熟了,有的留下成为正式工,也有很多回到自己家门口的乡镇企业开车,也有的自己创业,如今有好些成为物流业的大老板。从另一个角度说,镇海县运输公司也成了“汽车运输业的培训基地”,为镇海的汽车运输业发展作出了贡献。到了八十年代初,镇海县运输公司在改革开放大潮的推动下脱颖而出,成为业务发展快,经济效益好的企业明星,走上了全县经济工作大会上的讲台,介绍经验。

作为运输公司最早的汽车驾驶员,随着车辆和业务的增加,我也逐步成为汽车驾驶班、汽车队、运输公司的领导。1985年,我从镇海运输公司总经理任上调入镇海交通局担任领导。在我离开的那一年,公司已有职工139人,固定资产107万,汽车和汽车吊等车辆37辆,营业收入140万,利润25.1万。

小码头完成历史使命

1990年,我从交通局调入镇海区政府办公室。虽然调离了装卸四区——镇海运输公司,但是工作上还是有些联系,加上我一直在关注它的变化,因此,镇海运输公司的事情我几乎都知晓。

那时,区政府提出“建设花园型城区”的目标,沿江码头成了花园型城区建设区域。这自然是有原因的。

首先是镇海港口外移。1973年,国家为加快港口建设,在镇海成立“宁波港口建设指挥部”,从此拉开了宁波港建设的大幕,开始在招宝山下建两座万吨级煤炭码头。沿江码头逐步向甬江口外发展。到1985年,镇海港区已建成5座大型泊位,年货物吞吐量达到210万吨。此后镇海港区码头继续东扩,从招宝山到游山围海造地,形成3.6公里长的码头群,原来的镇海口大小游山成了全国最大的液体化工码头。宁波港务局又向南发展,从青峙到北仑再到穿山峙头建起一座座现代化码头。今天合并后的宁波舟山港,港口货物吞吐量超过十亿吨,成为世界第一大港。从装卸四区沿江码头和城河内河码头,到今天的世界级宁波舟山港,作为曾经的码头工人,我颇感自豪。

站在招宝山上,镇海口外的虎蹲山、大小游山等岛礁早已夷为平地,被拓展为镇海港区,所有煤炭运输都移到那里的煤码头。由于镇海城河改造,填河建路,镇海内河航运历史从此完结,镇海运输公司——宁波港务局装卸四区很快淡出人们视线。走在沿江路和城河路上,我常会想起自己驾驶着牵引车拖着平板车装运煤箩和其他货物的情景,世事沧桑,我感受得非常清晰。

随着经济发展,基础建设高潮掀起,黄沙作为主要建筑材料,需求量大增。一时间,沿江码头成了黄沙中转站,沿江岸滩成了黄沙堆场。到达和外运的黄沙堆起座座小山,运输公司码头都被黄沙包围。区里开了几次协调会,最终把影响环境的黄沙装卸和中转站迁移出城区,再绿化沿江区域,实现“南绿沿江岸”计划。进入新世纪,又把江边的企业和部队搬迁,建成沿江景观带。1958年开始建设的镇海运输公司三座木质小码头也彻底完成历史使命,松树桩被拔起,码头彻底拆除了。

如今的沿江景观带,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成了市民休闲、健身、观光的好去处,往年的木质码头已成为老一辈人的记忆。

图为德国产250吨吊车。 

老同事创造新辉煌

当年辉煌一时的镇海运输公司于2000年正式转制。当时已经没有码头,转制的就是运输公司。从这所“汽车运输培训基地”走出去的“学员”,这些曾经同甘共苦过的运输工人,也在改革的大潮中留下许多时代的记忆和印痕。和我同年代的大部分人如今都退休了,除了退休金,很多人还有其他收入,幸福地安度晚年。后来进公司的年轻一代,在港口大发展的背景下,很快转型投身于新兴的物流业,尤其是后来成立的物流枢纽港,他们又找到了用武之地。

图为国产600吨吊车。

今年五月的一天,原运输公司12位老同事聚会,其中有3位还是白手起家的物流业老总。有一位竟然是两家化工物流企业的董事长,虽然也就50多岁,但已将部分业务移交给下一代经营。还有一位是经营吊装设备和业务的,他的业务范围包括承接设备安装、吊车出租、汽车运输等,真的应了那句老话:三句不离本行。他介绍他的企业时真的是如数家珍一般,他的公司,光是各类吊机就有近20种,汽车吊从25吨到600吨。装卸四区留给我的情结,让我一直关注着汽车运输业经营状况,这样巨大的变化,真的令人刮目相看。

图为如今的镇海港区局部图(通讯员曹连聪 摄)。

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原宁波港务局装卸四区的小码头,镇海县运输公司的3吨、5吨运货车,到现在的世界第一大港,一个个设施先进实力雄厚的物流企业,变化之大令人称奇。

小小的镇海运输公司,却有着不一样的发展轨迹。从装卸四区到今天的洋洋东方大港,我们不难看到,新中国和党的领导,是旧貌换新颜,是经济腾飞,是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安居乐业的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