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这边独好
字号:

镇海沿江路的海上丝绸之路起碇港。(朱坚 摄)

曾经在《今日镇海》上看到一组照片,来自三门、象山、椒江的渔船停泊在甬江边上沿江路旁,渔民在岸边补网、晒鱼,题为《小镇“渔”风》。这使我想起,镇海城关,从前也是农渔兼作的小镇。只不过在走向现代工业的路途中,逐渐被人淡忘罢了。

我是1976年来到镇海工作,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新镇海人。我记得,那个时候,在老城关人嘴里还有渔业大队的名字(好像在后大街的)。我居住的地方离现在的沿江路一二里路,星期天有时也到镇海逛逛街,记忆中临甬江渡口的这段街道不过十米宽,北侧的居民房子老旧,还有一家小工厂。因为家乡没有大江大海,看见甬江、看见甬江轮渡边上集聚停泊在那里的船只感到新奇,看见江边苇子也感觉新奇,经常要去看看的。

上世纪九十年代镇海轮渡码头附近甬江滩涂上造船场。(朱坚 摄)

退休以后,在翻检我一些旧物的时候,我看见了自己拍摄的那个时候镇海的照片。其中,也有现在的沿江路旁的景象,有一张照片上,早先的轮渡码头停泊着一大片民船,有的还张着帆;另一张照片是轮渡码头边的滩涂上,有人正在打造木质的渔船,画面提示的信息,几乎是工匠全凭传统工具的手工制作。

记忆中,我拍下照片的时间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那时我们镇海小城,始于七十年代开建的发电厂、炼油厂、镇海港等“四大工程”已经初见成果,镇海的经济发展处于转型阶段。也许,那时小城镇海正处于农业渔业兼有的传统经济模式向轻重工业发展转型的起点,沿江路上还保留着不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在我一个外乡人看来,沿江路的风情,是新奇、是风景,不经意中变成镇海的历史记忆。

我在镇海生活了四十多年。随时间流逝,我从“新镇海人”慢慢变老,然而镇海却在不断变新。几年前,我在中央电视四套“一带一路”节目开头,看到一个似曾相识画面掠过。经多次辨认,看清楚了,立在镇海沿江路的“万斛神舟”和它起锚的地方,已作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端,用作中央电视台专题栏目的开头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沿江路边泊船。(朱坚 摄)

都说风景就在路上,四十多年来,我走过镇海的不少道路。走在镇海的路上,我做过欣赏风景、也当过制造风景的人。纵观镇海的沿江路,它何曾不是一道风景。只不过是一百三十年前,在它的身边,曾经由洋人把持的“洋关”和洋关道头消失,变成了今天的中华民族自立的改革开放的沿江路及其绿化景观带,一帆高悬,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中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骄傲。今天的镇海,已经成为新城老城同步,轻重工业兼备的港城。沿江路景观带,在百姓眼中它是镇海的外滩,恬静、安逸、优美集于一身,它以极其休闲的姿态,任百姓游览,歌舞娱乐。

沿江路,风景这边独好,好在得天独厚的地缘,好在那些制造风景的人,他们不断地进取和创造。

(朱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