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岳定:老农技人奋斗的汗水永留泥土
字号:

图为江岳定近照。

江岳定,出生于1948年8月。回忆往昔,他感叹陪伴共和国从成立、发展到繁荣,这样的经历弥足珍贵,足以成为一生中的骄傲。

1968年,江岳定应征入伍。1971退伍后,被分配到汶溪公社做教育革命工作,1980年到长石公社做水库警保工作,1988年到镇海水稻农场,后来成了农场场长。

“都过去多少年了,水稻农场的繁盛时代我怎么也忘不了。”在莲晴社区,江岳定向记者缓缓道出了自己在水稻农场的岁月,记忆的大门缓缓打开。

水稻农场是国有农场,建于上世纪50年代初,一开始,地点设在北仑大碶。1958年,水稻农场搬迁至骆驼镇。从此,无论晴雨霜雪,镇海第一代大中专农技人员把青春与热血留在了这片土地上。

起初,水稻农场还只是一块烂泥地,上头有许多野坟。干部和员工们齐心协力,拆坟填地,花了大量时间开垦,这才能够种植。

培育良种是当时水稻农场的首要目标。农场总面积400多亩,100多亩为实验田,所有的优选种子,必须先在实验田试种。江岳定对记者说,从省农科院取来种子,由农技人员带着技术娴熟的老农一起在实验田试种,出苗后,运到海南岛种植,让其温暖的气候加速水稻生长。之后,再将种好的禾苗带回来种植,反复探索实践,终于让镇海地区稻米产量实现了飞跃。

“种植农作物很艰苦,一年的时间几乎全扑在农场里,虽然工资很微薄,但我们都很团结进取,不论干部职工,一律赤脚下田,一起劳作、一同克服困难。”70多岁的江岳定回忆,农场获得的奖牌挂满简陋泥墙,还曾受表彰奖励了镇海第一台黑白电视机、第一台手扶拖拉机。鼎盛时期,整个农场有200多名职工,育种、插秧、培育、收割、种大麦、种菜籽,一刻不停。

水稻农场后来成立了畜牧场,建了一座养猪场。江岳定说,养殖高峰期时,年出栏生猪达到1.5万头,乳猪还销往香港,供不应求。

1985年,镇海撤县建区,水稻农场的稻田面积缩小。1990年起,由于市场不景气,水稻农场搞起了特种经营:养鸡、甲鱼、白鸽、毛蟹,种植培育苗木、花木等。1996年,江岳定离开水稻农场,转到农业开发区管委会,当时宝山粮行售卖的塑料袋装大米是全国第一家。

水稻农场随着时间慢慢落寞,辉煌不再。2018年9月,水稻农场区块个人住房处置工作取得进展,签约率达到93%。

江岳定回忆:谷仓、粮库、活动室、沼气站、老办公楼、职工宿舍等,如今与他所指一一对应的,是一幢幢平矮破旧的房屋和大片大片的空地。“水稻农场虽然不在了,但整整一代老农技人团结奋斗的青春与汗水,永不消逝,永留在那片泥土中。”江岳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