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作豪:见证镇海医疗事业沧桑巨变
字号:

图为看诊中的王作豪。

王作豪,1945年出生,曾在镇海县人民医院任内科医师、内科主任、工会主席和副院长,后任龙赛医院院长。从医以来一直坚持在临床第一线,见证了龙赛医院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也与镇海人民共同见证了镇海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的过程。

上午7点,王作豪准时来到镇海第二医院的心内科看诊,这样的场景,50多年来,几乎从未间断。在王作豪的身上丝毫看不出已到古稀之年,学到老活到老是他工作状态。

王作豪出生后几年,新中国成立,“缺医少药”是当时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真实写照。医疗设备简陋,医技水平低下,从医人员短缺一系列问题导致人民群众就医需求难以保障。

1950年,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在北京召开,在这次会议上,卫生部确立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为新中国卫生工作的三大基本方针。随后,我国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改善环境卫生条件,普及健康知识,在广大农村、城市街区和工矿企业建立基层卫生组织,大力培养基层医药卫生人员。就这样,跟随新中国长大的王作豪加入了医疗卫生的团队。

1974年,王作豪调至镇海县人民医院,也就是现在的龙赛医院。这所镇海市民家门口的医院,是当时镇海仅有的公立医院。

“那个时候医院只有小小的一栋楼,外科、内科、儿科全都合在一起,没有医疗分层。医院里的每个医生基本都能独当一面,个个是全科医生,儿科、内科一起看。”王作豪回忆。一间小小的急诊室,不仅有急诊病人,还有门诊病人。一到夏天就最难熬,没有空调,有时医院里挤满了人,医生病人都热得汗流浃背。

王作豪印象比较深的是,有一个病人病情比较严重需要开刀做手术,但是当时医院的医疗设备还不具备手术条件,只能送往市区大医院。这样的病人之后也遇到过很多,“没办法,当时条件艰苦,做手术的条件也差,只有两间小小的手术室,没有高端的医疗设备,最多做做小手术。”王作豪说。

医院的住院楼只有三层,一共也就100多张床位。医疗检查的设备老旧,医院仅有的两辆救护车也是老早留下来的。“没有医保,没有报销,对于当时普通群众来说,看一次病就是一笔不小的开销。”王作豪说。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宁波的医疗卫生事业也飞速发展。在包玉刚、包玉书等宁波帮人士的捐资协建下,龙赛医院正式成立。龙赛医院的翻建与发展真正带动了镇海医疗事业的发展。

医院有了门诊大楼和住院大楼,购置了先进的化验设备,定期还会邀请上海各大医院专家顾问来看诊交流,大大提升了医疗技术水平。“只要不是特殊的疑难杂症,当时基本都能在医院治疗。”王作豪说,大楼有中央空调,手术室和住院条件也明显改善。每间手术室都有拉臂式监护仪、麻醉机、高频电刀、超声刀、腹腔镜等新设备。

在龙赛医院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我区的医疗卫生事业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如今放眼全区各镇(街道),新建的卫生院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不断刷新着镇海卫生医疗体系的高度和广度。随着疾病谱的变化,科室的设置也越来越细。区人民医院还与上海红房子妇产科医院合作共同打造区域妇产科诊疗中心,区中医院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深度合作,使区域整体服务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如今仍未放弃在医疗第一线工作的王作豪感慨,希望未来我区的医疗事业能继续推进改革,全面发展,更好地维护、保障和增进全区人民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