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海公共就业服务发展历程侧记:筑牢民生之本 增进人民福祉
字号:

就业是民生之本,劳动力市场作为承载群众就业服务的重要载体,自1993年5月建成开业以来,在20多年间,历经三次变迁,跟随时代发展不断前进。

上世纪70年代末,上山下乡的镇海知识青年大量返城,成为待业青年。同时,一批高中刚毕业步入社会却没有找到合适工作的青年,成了城镇新增劳动力。政府部门在现武宁广场开辟“知青商场”,安排返城知青就业。随着劳动力增加,“知青商场”内的单位不能完全消化劳动力。

为合理安排劳动力,镇海县政府于1979年12月成立镇海县劳动服务公司,1990年统一更名为就业管理服务处,在镇海城关、澥浦、骆驼成立镇一级劳动服务公司,配备了足够的资金和管理力量。1992年4月,镇海职业介绍所和就业处合署办公;1993年5月更名为劳动市场管理办公室,当月,镇海劳务市场正式开业。至此,镇海实体劳务市场开始运营。

2001年,随着劳务市场日益成熟,劳动人口日益增长,开辟规范的劳动力市场成为当务之急。政府部门提出,新劳动力市场按照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等“三化”要求进行建设。经过规划,由区财政部门出资140万元,区就业处改址工农路1号(原天一证券市场),即为市场的第二次变迁。

市场建成后,先由工作人员为劳动力和单位牵线搭桥,固定每月开场时间。从起初工作人员需动员企业进场设摊,渐渐地变为企业主动踊跃参与。后来招聘摊位紧俏,无法入场的企业要求增开场次,人气越来越旺。劳动力招聘开市从每月1场变成3场,渐渐地变成了每月“逢三、逢八”举办招聘会,到目前的每周二、周五举办招聘会,相当于每月保证举办8场,每年超百场。

2003年,为方便劳动力就近就业,骆驼、庄市两家劳动力市场先后成立,蛟川街道、澥浦镇、九龙湖镇直接开设劳动力专场。平时,劳动力市场通过屏幕发布职介信息,安排专人接待登记。同年,民办职介所搬迁入场,实现联网信息共享。各镇(街道)设立劳动保障站(所),下拨专项资金,建立一支91名工作人员组成的队伍服务基层,方便劳动者就近实现就业,逐步实现社会保障与公共就业“15分钟服务圈”。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来临,人力资源逐渐上升为第一资源,成为劳动力的重要诠释。人才市场与劳动力市场的分割逐渐被打破,融合形成人力资源市场。

2016年1月18日起,区人力资源市场从招宝山街道工农路1号搬迁至骆驼街道慈海南路1230号,新人力资源市场大厅内设了96台电子显示屏,更统一、更规范地发布招聘岗位。为提升效率,新人力资源市场使用网上预订摊位流程,省去了用人单位提前来窗口预订的步骤,场次也由原来“逢三、逢八”每月6场,提高到“每周二、周五”,每月8-9场。区人才市场管理办公室和技能培训(鉴定)中心也同步搬迁。

借助新人力资源市场建设,我区在全市就业系统中首创了“柜员制”窗口服务模式,实行“一窗受理”。随着“最多跑一次”改革在浙江首次被提出,启动了人力资源大厅“无差别受理”服务模式,落实“微笑服务”的理念,创新性应用智能微笑考评系统,使微笑服务的意识深入人心。

此外,全区还形成以区人力资源市场为龙头,各镇(街道)为辅并延伸到各村(社区)的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部署64台一体机到村(社区),用智能设备提高公共服务“战斗力”。全方位提供免费的职业介绍服务,并对长期失业但有就业意愿的人员开展精准再就业帮扶。

创业是就业之源。为烘托全区的创业氛围,区人社局积极举办“创业梦想,镇海启航”大学生创业大赛、创业集市;为给优秀创业者持续发声,与FM104.7合作开播《奋斗吧!创客》,并筹办线下栏目《创客会客厅》,将镇海的创业影响力传递到了城市的各个角落。

如今,人力资源市场的服务对象除了镇海本地居民,还延伸到了对口扶贫地区普安。民安,则社会安,让劳动力充分就业,是民生工作的重要部分。用心、用情,让每个劳动力学有所成、业有所就,这也是区人社局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