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镇海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字号: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一年来,全区人民在中共宁波市镇海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应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深入实施“六大战略”,加快建设“六个示范区”,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等各项工作。经济保持平稳发展,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全域城市化有序推进,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文化事业日益繁荣,民生保障稳步改善。

  一、综合

图1:全社会三次产业构成。

  综合实力不断增强。预计全年全社会实现生产总值(GDP)65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4亿元,增长0.7%;第二产业增加值468.6亿元,增长6.3%;第三产业增加值177.0亿元,增长7.5%。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14年的1.0︰73.4︰25.6调整为2015年的1.0︰71.9︰27.1(见图1)。按户籍人口计算,全社会人均生产总值达27.9万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4.5万美元)。

图2:区属三次产业构成。

  预计全年区属实现生产总值(GDP)371.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4亿元,增长0.7%;第二产业增加值188.2亿元,增长7.7%;第三产业增加值177.0亿元,增长7.5%。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14年的1.9︰52.0︰46.1调整为2015年的1.7︰50.6︰47.7(见图2)。按户籍人口计算,区属人均生产总值达19.9万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3.2万美元)。

图3:财政收支及其增速。

  财政收入首破百亿元。全年全区实现财政总收入102.00亿元,比上年增长8.2%,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8.92亿元,增长9.8%,在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地方税收收入45.75亿元,增长6.4%。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0.30亿元,比上年增长21.4%(见图3),其中,城乡社区支出10.50亿元,增长56.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5.95亿元,增长25.8%;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4.34亿元,增长22.1%;节能环保支出2.46亿元,增长318.8%;住房保障支出2.37亿元,增长36.2%。

图4: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

消费价格温和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为101.8%(见图4)。八大类分类价格指数呈现“七涨一降”格局,其中,食品类上涨4.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3.4%;烟酒及用品类上涨3.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2.9%;居住类上涨1.0%;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0.8%;衣着类上涨0.1%;交通和通信类下降4.8%。

  二、农业和农村

  农业生产总体平稳。全年全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33亿元,比上年增长1.4%,其中,农业产值9.22亿元,增长6.1%;林业产值0.32亿元,增长30.3%;畜牧业产值1.33亿元,下降22.9%;渔业产值0.14亿元,下降19.1%。农作物播种面积14.51万亩,其中,粮食播种面积4.98万亩;蔬菜播种面积4.91万亩;花卉苗木种植面积2.38万亩。粮食产量2.1万吨,蔬菜产量8.9万吨。

  农业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全年全区农田基本建设开工3处,建成1处,累计完成土石方51万立方米,兴建防洪渠道8条,疏通河道63条。农业机械现代化建设大力推进,成功创建市级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年末全区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6.72万千瓦,其中,大型拖拉机57台,小型拖拉机及手扶拖拉机395台,农用排灌动力机械1686台,联合收割机49台。机播面积2.21万亩,机割面积4.01万亩,机耕率、机割率和机灌率均为100%。

幸福美丽新家园建设全面深化。区域村庄规划深入实施,农房“两改”工作加快推进,改造住房4456套,完成改造面积70.7万平方米,农民住房条件得到改善。全面小康村、中心村、特色村及“商帮寻根”、“九龙问茶”等“三村一线”建设不断深化,“四边三化”、“双清”等专项行动成果有效巩固。在全市率先开展农村垃圾分类减量化资源化处理试点,农村卫生动态保洁制度不断健全。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受市场需求不足、产品价格下跌等不利因素影响,全年全社会实现工业总产值2292.23亿元,比上年下降12.8%(见图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186.61亿元,下降13.1%。预计全年实现利润总额127亿元,比上年增长65.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28亿元,增长70.0%。

  全年区属实现工业总产值1148.02亿元,比上年增长2.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042.40亿元,增长3.3%。预计全年实现利润总额16亿元,比上年下降30.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7亿元,下降32.0%。

图5:工业总产值及其增速

  转型升级加快推进。企业梯队培育继续加强,年末全社会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74家,其中,工业总产值超1亿元、5亿元和10亿元的企业分别达到165家、42家和21家。区属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69家,其中,工业总产值超1亿元、5亿元和10亿元的企业分别达到160家、38家和17家。产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在区属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42.36亿元和75.98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达到28.9%和51.9%。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年全区实现建筑业总产值351.94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建筑业企业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772.8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8.7%;房屋建筑竣工面积666.3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1.8%。年末全区拥有资质等级的建筑施工企业77家,比上年增加3家。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城市建设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继续扩大。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29.74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区属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12.04亿元,比上年增长18.5%(见图6)。

图6: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及其增速

  投资格局不断变化。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从产业投向看,第二产业投资137.62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其中,工业投资137.50亿元,增长13.5%;第三产业投资192.12亿元,比上年增长17.4%,其中,房地产投资74.92亿元,下降34.4%。从投资主体看,国有投资124.53亿元,比上年增长9.8%;非国有投资205.21亿元,比上年增长19.5%,其中,民间投资176.42亿元,增长26.9%。

  全域城市化深入推进。以骆驼、庄市组团为主体的中心城区建设不断加快,镇海大道商务楼群基本建成,楼宇二次招商积极开展,万科1902商业广场、新城吾悦广场等项目建设有序推进。招宝山、蛟川融合发展,背街小巷整治三年行动目标全面完成,蛟川北区新农村建设项目进展顺利,镇海电厂搬迁实质性启动。九龙湖、澥浦联动发展,九龙湖互联网影视小镇项目启动建设,澥浦老集镇改造加快推进。“三改一拆”力度加大,完成“三改”面积267万平方米,拆违106万平方米。

  五、国内贸易、对外经济和旅游

图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其增速

  消费品市场运行良好。预计全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4亿元,比上年增长10%(见图7),其中,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零售额64.73亿元,增长18.0%;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3.14亿元,下降1.4%。楼市企稳回暖,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达75.1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8.2%,其中,住宅销售面积66.54万平方米,增长65.9%,占全部商品房销售面积的88.6%。

  商品交易市场发展壮大。镇海保税物流中心通过封关验收,成为全国首家液化品保税物流中心。大宗生产资料电子交易平台建设加快,区域期货交割库集聚区基本形成。年末全区拥有12个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预计全年实现成交额950亿元,比上年增长18.0%,其中,大宗生产资料交易中心实现成交额590亿元,增长96.9%。

  开放型经济喜忧参半。预计全年全区实现外贸自营进出口总额59.5亿美元,比上年下降6.5%,其中,进口总额25.5亿美元,下降16.7%;出口总额34亿美元,增长3.0%。全年全区引进外商投资项目27个,比上年下降34.1%;总投资额7.5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8.2%;合同利用外资4.4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6%;实际利用外资3.1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

  旅游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区拥有星级宾馆8家,旅行社5家,A级旅游景区(点)4个。全年全区旅游综合收入35.05亿元,比上年增长13.0%,其中,国内旅游收入33.72亿元,增长13.1%;国际旅游外汇收入2166万美元,增长10.5%。接待国内旅游人数69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8.2%;接待入境旅游人数4.7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6%。招宝山旅游风景区、九龙湖旅游度假区和宁波帮文化旅游区接待游客人数分别达到163.53万人次、114.99万人次和95.00万人次。

  六、交通、邮电和电力

  交通运力不断增强。根据交通部门抽样调查推算,全年全区实现旅客运输量134万人次,旅客周转量0.97亿人公里;货运量5834万吨,货运周转量386.04亿吨公里。年末拥有营运性公路运输工具4066辆。大交通网络更加完善,轨道交通2号线二期、宁镇公路改造一期、三官堂大桥等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庄俞公路改造完成。交通出行更加便捷,新增5条公交线路,新建公共自行车网点25个,投放公共自行车900辆。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开通运营,镇海正式迈入“地铁时代”。

  邮电业稳步发展。全年全区邮政业实现业务总量6638万元,比上年下降8.0%;邮政业务收入7657万元,比上年下降3.5%;发送信函量103万件,比上年下降19.5%;报刊订销量2841万件,比上年下降7.9%。全年电信业实现业务收入6.45亿元,比上年增长0.5%,年末拥有固定电话用户13.63万户,移动电话用户80.82万户,互联网用户16.78万户。

  用电量平稳增长。全年全社会用电量74.89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8.4%(见图8),其中,第一产业用电0.13亿千瓦时,下降2.7%;第二产业用电66.29亿千瓦时,增长8.5%,在第二产业用电中,工业用电65.92亿千瓦时,增长8.8%;第三产业用电5.18亿千瓦时,增长8.6%;城乡居民生活用电3.29亿千瓦时,增长7.0%。电力日最高负荷127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5.3%。

图8:全社会用电量及其增速

  七、金融和证券

  金融市场运行稳健。年末全区金融机构本币各项存款余额576.03亿元,比上年增长1.0%,其中,住户存款余额283.56亿元,增长1.7%;非金融企业存款余额210.77亿元,下降2.2%。年末全区金融机构本币各项贷款余额582.15亿元,比上年增长8.8%,其中,住户贷款余额104.80亿元,增长25.8%;非金融企业等贷款余额477.32亿元,增长5.6%。

  证券市场成交活跃。全年全区证券机构证券成交总额2399.74亿元,比上年增长265.1%,其中,股票成交额2132.60亿元,增长434.3%;基金成交额67.70亿元,增长10.4%。证券客户交易结算资金余额6.43亿元,比上年增长51.5%。年末证券投资者开户数4.52万户,比上年增长21.4%,其中,A股4.42万户,增长21.7%。

  八、科技、教育和人才

  创新驱动水平不断提升。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化,清华校友创业创新基地、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宁波中心、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初创产业园、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宁波研究院及产业园、国际应用能源技术创新研究院等五大创新平台建设有序推进,年内引入国家“863”计划项目1个、“国千”项目3个、“省千”项目3个。年末全区拥有市级院士工作站6家,高新技术企业85家,区级科技(科普)示范基地13家,科技型企业166家,企业工程技术中心166家。全年举办各类科技培训56次,荣获省、市科学技术奖8项,通过鉴定的科研成果13项,引进高新技术项目45项,认定登记的技术合同202份。年末全区拥有省名牌产品25个,市名牌产品39个。

  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全年区级财政用于教育事业经费8.50亿元,比上年增长36.0%。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区创建扎实推进,义务段教育质量保持全省领先水平。中考总平均分、普通高中一本上线率均列全市首位,镇海中学再次包揽全省高考文理科状元。教育设施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新增校舍面积3万平方米,民办蛟川双语小学建成投用,区实验小学建设和区职教中心改扩建项目有序推进。年末全区拥有幼儿园71所,在园幼儿14462人;小学23所,在校生24034人;初中8所,在校生9520人;高中4所,在校生4959人;中等职业学校1所,在校生2409人。幼儿入园率达99.9%,小学入学率达100%,初中入学率达100%,高中入学率达99.2%,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100%。

  人才强区建设加快推进。“316计划”深入实施,“人才金港”品牌做精做强,新增“省千”人才3名、市“3315”计划团队2个、个人1名。全年全区组织各类人才招聘活动120场;引进和培养各类人才7039人,其中,博士29人,硕士及副高以上251人;接收各类大中专毕业生2940人,其中,硕士生118人,本科生1533人。年末全区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6945人,其中,高级1531人,中级7860人。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文化阵地“三个百分百”工程全面完成,区文化艺术中心、培菊图书馆等一批综合性文化活动阵地建成启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新建农村文化礼堂5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投入运营,“十五分钟文化活动圈”全面建成。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发展,全年新引进文化创意企业352家。年末全区拥有镇(街道)文化站6个,各类艺术表演团体473个。全年组织大型文化演出活动103场,群众性文化活动435次,市民文化节、区首届微电影大赛、农村电影惠民放映、雄镇大舞台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相继举办。年末累计开通有线电视用户11.3万户,其中农村5.1万户。全年新开通数字电视小区13个。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区、镇(街道)、村(社区)卫生一体化综合改革试点全面完成。公共卫生基层设施建设不断加强,龙赛医院提升改造工程有序推进,蛟川、澥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投用。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医疗服务机构236家,其中,医院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家,社区卫生服务站57家,村卫生室83家,门诊部10家,疾控、监督2家,妇保机构1家。全区共有医院病床2728张,拥有专业卫技人员3429人,其中,医生1246人,护士(护师)1343人。平均每万人拥有医院病床116张,医生53人。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全面推行,“城市10分钟、农村15分钟”医疗服务圈基本形成。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体育健儿再创佳绩,全年全区获得国家级金牌8枚;省级金牌22枚,银牌14枚,铜牌11枚;市级金牌80.5枚,银牌69枚,铜牌69.67枚。体育硬件设施更加完善,绿轴体育公园一期、西大河运动中心建成投用。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全年组织开展各类群众性体育活动310次,参与人数4.60万人,新增和更新各类健身路径51套。体育赛事影响力显著提升,首届九龙湖国际半程马拉松赛、省青少年帆船锦标赛成功举办。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保持稳定。年末全区按户籍口径统计的总户数为94599户,人口235336人,其中,城镇人口190944人。全年人口出生率为7.32‰,死亡率为5.6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71‰。全区女性初婚人数1075人,一孩率为74.0%,计划生育符合率达97.5%。生育政策调整完善,“单独两孩”全面落实。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预计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1437元,比上年增长9.0%。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190元,比上年增长9.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14年的1.83:1缩小至2015年的1.82:1。年末全区私家车(9座以下)拥有量67665辆,比上年增长21.9%。

  就业再就业工作扎实有效。全年全区新增就业岗位13739个,开发(保持)公益性岗位1043个,帮助失业人员、被征地人员和农村劳动力实现再就业7925人,其中,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063人,完成失业人员、被征地人员和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2072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96%。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社保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年末区属参加养老、医疗、失业和工伤保险的人数分别为27.07万人、20.98万人、15.01万人和15.11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2.4%、1.9%、2.6%和1.8%,区属参加生育保险的人数为13.98万人,比上年下降0.8%。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不断发展。年末全区拥有各类福利机构9家,床位2915张,福利企业23家。全年支出各类救助金10742万元,募集慈善捐款3180万元,纳入低保对象人数955人,发放低保金760万元。

  十一、生态环境和社会安全

  环境质量有效改善。清洁空气行动全力开展,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76.6%。煤尘综合整治扎实推进,防尘抑尘网、喷淋系统等设施全面建成。煤尘、废气整治有力实施,煤尘降尘量和有机废气分别比整治前下降89.7%和18.0%。节能减排力度加大,7个重点减排项目与65个节能改造项目相继完成,“十二五”大气减排任务提前完成。“五水共治”成果巩固,完成生态河道修复7.76公里,清淤29.20公里。宁波北区污水处理厂扩建项目、镇海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投入试运行,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5.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92.6%。

  生态建设扎实开展。生态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稳步实施,生态环境状况指数持续提高,特殊因子监测浓度持续下降。年末城市绿地面积2830.67公顷,绿地率达44.8%;公园绿地面积305.88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6.00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7.2%,生态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森林城市”建设继续深化,九龙湖及招宝山景区森林彩化、沙河生态林带提升、威海路西侧生态防护林建设等工程稳步推进,宁波植物园加快建设。

  公共安全管理全面加强。“平安镇海”建设深入推进,立体化社会治安动态防控体系逐步构建,治安形势持续好转。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不断完善,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8.3%。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更加健全,危险化学品、油气管线等重点领域专项整治深入开展,全年全区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比上年下降2.0%,其中,道路交通事故下降2.1%。

  说明:

  1.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各行业增加值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本公报各行业总产值绝对数和增长速度均按当年价格计算。

  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达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限额以上批发业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达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企业;限额以上零售业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达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企业;限额以上住宿业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达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企业;限额以上餐饮业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达200万元及以上的餐饮企业。

打印
关闭
返回顶部